岳德亮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河南 信阳 464000
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十分常见,指多种原因引发的腹腔内肠粘连,造成肠内容物难以在肠道内顺利通过、运行[1]。粘连性肠梗阻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肠梗阻类型,为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本病发病病因与腹部手术、腹腔内积血、腹腔内炎症等因素相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排气停止、腹胀等。本病可导致人体电解质、体液过度丢失,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严重脱水、休克,甚至引发肾衰竭,危及患者生命[2]。尽早对患者实施合理的保守治疗,大部分患者可缓解症状。近年来生长抑素逐渐被用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并取得较好效果。本研究将生长抑素与肠梗阻导管联合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旨在评价其临床效果。报道见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79例,以治疗方式对其分组研究,将其分成研究组(n=40)与参照组(n=39)。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9~71岁,平均(45.63±12.52)岁,致病原因:胃大部分切除术6例,直肠癌术后5例,阑尾切除术后10例,肠粘连松解术后8例,其他11例。参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0~72岁,平均(45.65±12.54)岁,致病原因:胃大部分切除术7例,直肠癌术后5例,阑尾切除术后11例,肠粘连松解术后6例,其他10例。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①纳入:均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年龄>18岁;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意识障碍、神志不清等无法配合治疗者;精神疾病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这;临床资料丢失者;合并肝肾器官严重疾病者;有治疗禁忌证者。
1.3 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3]①既往存在明确腹部手术史、结核性腹膜炎疾病史者。②反复出现呕吐、腹胀、腹痛、排气或排便停止等肠梗阻症状者。③对患者行腹部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可见数个小气液平面,或见肠腔积气现象,但未见鱼肋征、假肿瘤征等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④对患者行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可见肠襻成团、肠管扩张等现象。⑤腹部触诊有压痛症状,但无反跳痛现象,腹壁肌肉较为柔软,未触及紧张感。⑥对患者行腹部检查,呈蠕动波、肠型波,且可闻高调肠鸣音气过水声,或闻金属音。
1.4 方法两组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嘱患者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机酸碱平衡,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预防性给予抗生素药物抗感染治疗。此外,对存在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使用血浆及白蛋白支持治疗,并积极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参照组行肠梗阻导管治疗,本次研究所使用导管为日本生产的CLINY肠梗阻导管,其为硅橡胶导管,质地柔软,特性为不透X线,长度在3.5米左右,主要由外管、内管、气囊3部分组成,于内镜、X线透视下将肠梗阻导管置入。停用指征:待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恢复自主排气后,可将导管夹闭,留置24h,或患者进食未出现不适后,可将导管拔出。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法与参照组一致。给予生长抑素0.6mg+0.9%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行持续静脉微量泵注24h,待患者体征及症状显著改善、可自主排气后,适当缩减药物剂量为0.3mg,持续静脉泵注24h后停药。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s)Tab 1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s)Tab 1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例(%)]Tab 2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s(%)]
1.5 观察指标采用腹部X线片、腹部CT对患者进行复查,对其肠管扩张、导管位置、腹腔情况等进行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其各项症状消失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等。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治疗结束后,患者呕吐、腹胀等症状均彻底消失,肠梗阻体征恢复正常;有效:治疗结束后,患者呕吐、腹胀等症状显著改善,不适明显减少;无效: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显著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20.0,(±s)、(%)分别表示计量、计数资料,经t、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从表1可知,研究组腹痛腹胀消失时间、自主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参照组相比,相对更短,研究组胃肠减压量与参照组相比,相对更少(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从表2可知,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与参照组74.36%相比,相对更高(P<0.05)。
粘连性肠梗阻为普外科常见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人群。本病发病病因与腹部手术、腹腔内炎症等因素相关,其中70.32%~80.13%患者为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此外部分患者可发生于腹腔感染后。当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停止排气等粘连性肠梗阻症状后,其胃肠、胰腺会大量分泌消化液,使得细菌酶解所产气体及每日吸入气体难以通过顺利通过梗阻部位,进而导致肠管膨胀,压力上升,使得肠壁变薄,对患者肠管静脉回流造成严重影响[5]。临床常对患者采取非手术保守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生长抑素为人工合成的一种常见肽激素,存在于人体胃黏膜、胰岛、垂体后叶等部位。生长抑素生物学功能较多,可有效对胃酸、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分泌进行抑制,阻止胃泌素、胃蛋白酶大量释放[6]。生长抑素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减少机体内脏血流,进而降低门静脉压及侧支循环血流压,起到减少肝脏血流量的效果。②可对胰高血糖素进行有效抑制,促进胃肠道吸收,增强机体营养功能。③降低消化液吸收,避免消化液大量聚集引发肠管扩张及缺血性病变,可促进肠壁血流循环,促使肠黏膜通透性下降,保证黏膜屏障完整性,增强屏障保护作用,对细菌、病毒入侵进行阻挡,消退炎症反应[7]。
杨永刚[8]研究认为,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理想,可缓解各项症状,促使患者恢复排气功能,早日康复。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肠梗阻导管技术逐渐用于本病治疗中,其有硅胶材料制成,柔软性较好,插管方便,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痛苦。于内镜引导下置入肠梗阻导管,经幽门至肠梗阻近端,可有效起到肠内积气、积液减压的效果,且注入生长抑素前,可清除过量的消化液,引流效果显著[9]。此外,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还可缓解肠壁扩张、水肿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其腹痛腹胀消失时间、自主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参照组相比,明显更短,胃肠减压量也更少,总有效率相对更高。提示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用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的效果理想,可提升疗效,促进患者自主排气,有效胃肠减压,缓解症状,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