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峰 LIANG Chunfeng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板式家具能迎合大众对个性化的需求,更有价格优势,而受到当代人的青睐。但板式家具产生的甲醛对人体伤害巨大,一直备受关注。由于某些住宅的户型或者建筑朝向问题,造成室内通风状况较差,且板式家具在有限面积内被密集放置[1],使其甲醛散发产生叠加效应,从而造成散发出的甲醛堆积在室内无法有效散发到室外的空气中,导致室内甲醛浓度超标。对于如何改善日益恶劣的居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Sekine等[2]提出甲醛形成二次污染,是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张军[3]提出,室内甲醛的污染程度受到室内微小气候的影响。李志生[4]等实验表明,家具甲醛的散发和环境温度、湿度有直接的关系。王健[5]提出,通过有规律地反复升温和间歇通风,能大幅度降低常态下室内甲醛的浓度,能有效控制甲醛污染,但未定量得到通风量对甲醛散发的影响。
由于现阶段对板式家具甲醛散发中换气次数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比实验结果和模拟数据,验证模拟软件的可行性,利用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室内换气次数对板式家具甲醛浓度分布规律,得出最小室内换气次数以符合污染物浓度标准要求,从而进一步指导前期建筑设计,为后期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选用天津市某小区全阳户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0d的板式家具甲醛浓度测试。选用污染源较密集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客厅作为测试的建筑模型。该客厅长7.7m,宽3.9m,高3.0m;门尺寸宽0.9m,高2.1m;客厅窗户总宽2.1m,高1.5m,窗台高0.7m,有两扇宽0.6m、高1.0m的可开启窗口。其内的板式家具有沙发一套,电视机柜一组,茶几一只,餐桌一个,座椅4把,鞋柜1个,地板为木地板。
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 1883—2014)采样点的数量和位置规定,应设4个测点,并在对角线上或梅花式均匀分布,并避开通风口,离墙壁距离大于0.5m,采样点高度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相一致,且参照人体工程学的人体参数站立、坐和卧高度为1.5m、1.0m 和0.5m。测试点布置如图1所示,将各点分别命 名 为A0.5、A1.0、A1.5,B0.5、B1.0、B1.5,C0.5、C1.0、C1.5、C1.5和D0.5、D1.0、D1.5、D1.5。
图1 布点原则示意图
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标准的规定,“对于采用自然通风的住宅房间,应对外门窗关闭12h后进行测试”。采样期间,为防止影响测试结果,封闭和测试过程中不准使用任何电器。测试结果如图2~4所示。
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14)中规定,甲醛标准浓度限值为0.08mg/m3,测试房间内甲醛浓度均超标,最低超标倍数为1.1倍,最高为4倍,甲醛污染严重。尤其测点C沙发区域,浓度高达0.326mg/m3,比其他区域高3倍左右。分析各测点数据,得到拟合公式为y=A0e-B0x呈指数衰减散发,其中常值A0和B0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相关系数都能达到90%以上。
图2 0.5m处封闭状态下甲醛浓度分布曲线图
图3 1.0m处封闭状态下甲醛浓度分布曲线图
为了得出甲醛浓度分布规律,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利用甲醛平均浓度来代替房间内整体甲醛浓度情况,绘制板式家具甲醛平均浓度曲线,其变化规律如图5所示。
该曲线总体变化趋势是先陡峭后平缓最后趋近于定值变化,近似于指数变化,得到拟合方程为y=0.45e-0.026x,相关系数为R2=0.98,符合上述y=A0e-B0x散发规律。甲醛散发过程大致分为初始快速散发、稳定散发、缓速散发3 个阶段。基本在前18d处于快速散发期,依靠板材表面气相主体的浓度差将家具板材表面的甲醛散发到外界;之后18~34d,表层甲醛基本释放,板材内部的干燥层甲醛分子,在内部和表层浓度差的推动下扩散速率逐渐增大,此时散发速率主要受到孔隙结构的影响。34d之后,由于板材内扩散阻力随扩散路径增加而不断增大,甲醛的散发速率逐渐降低,散发过程持续低速进行,直至稳定。因此,前34d的前两个阶段是采取有效去除措施的最佳时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中气流组织情况,影响板式家具表面和空气层界面空气流通,形成材料内部动态的浓度梯度,加速板式家具内游离甲醛的散发,治理甲醛污染。
图4 1.5m处封闭状态下甲醛浓度分布曲线图
图5 封闭状态下甲醛平均浓度图
PHOENICS软件中的FLAIR模块是针对暖通空调工程师专门开发的CFD计算模块,可以精确模拟流体的流动、传热、舒适度和污染等多种现象。所以,可选用PHOENICS软件,模拟换气次数对板式家具甲醛散发规律。
本文运用流体软件,模拟甲醛散发机理和特性的过程,基于以下假定的几种边界条件[6]:①板式家具材质均衡,向外界散发的甲醛浓度基本相同,不发生化学反应;②板式家具甲醛在向外界散发中为一维扩散传质,且传递动力为浓度差,遵循斐克第二定律;③忽略除了室内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率等引起甲醛分子的扩散动力;④甲醛在室内发生扩散传质过程中,对气流表面对流传质系数不发生作用;⑤板式家具内部的材质扩散系数不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⑥只有板式家具一种污染源,且与围护结构接触的一面没有质量传递;⑦板式家具表面与空气层交界面为对流传质,并且污染物传递过程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按照项目实际尺寸情况进行建模,将通向卧室和厨房处做模型简化处理,对其封堵,统计几何模型的参数如表1所示,建立的三维模型如图6、7所示。
设置模拟工况与实验工况条件完全相同,温度设置为25℃,相对湿度为44%,门窗设为缝隙渗透。由于在不同条件下房间内各区域变化规律相似,可将该房间内甲醛平均浓度值来代替房间各区域的变化规律,以便进行对比分析。将各时刻甲醛散发率的模拟值和检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用曲线图8表示。
表1 模型参数表
图6 计算物理模型(俯视图)
图7 计算物理模型透视图
图8 甲醛散发率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对比分析曲线图
由图8可知,前8d各时刻实测值大于模拟值,而第8~18d模拟值和实测值相差不大,从第18d以后甲醛的实测值又重新大于模拟值。分析出现以上实测值大于模拟值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实测时由于除了家具以外还有少量其他甲醛的散发源,使得实测值稍微偏大一些,还有可能因为房间内未放家具之前已经有少量的甲醛存在;另一方面,中间几天模拟值和实测值相差不大,可能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人员进出而导致部分甲醛通过门窗挥发到室外,造成一定的误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各时刻误差都在8%以下,平均误差为2.64%,相关系数为0.96,吻合度比较好,也证实了PHOENICS软件模拟甲醛散发特性规律是可行的。
在温湿度不变的条件下,经过反复模拟计算,最终选取换气次数为0.5次/ h、1.0 次/h、1.5次/ h、2.0次/h、2.5次/ h五个工况进行分析板式家具甲醛散发规律。图9~13是甲醛在0.5m处数值模拟结果。
图9 0.5次/ h甲醛浓度分布图
图10 1.0次/ h甲醛浓度分布图
由分布图可以发现,改变换气次数对甲醛的浓度分布影响偏大,这是因为:改变换气次数影响的是家具材料外部甲醛浓度,并使其产生较大的浓度差;甲醛浓度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大,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换气次数为0.5 次/h时,甲醛浓度分布差异比较明显,然而当换气次数达到2.0次/h以上时,客厅内的甲醛浓度分界线不是很明显,已经基本趋于一致,无局部高浓度现象。
图11 1.5 次/h甲醛浓度分布图
图12 2.0 次/h甲醛浓度分布图
不同高度处采样点A、B、C、D甲醛浓度散发规律如图14~17所示,从整体情况来看,A、B、C、D各区域都是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大,甲醛散发浓度减小程度呈现先大后小的趋势,并且在各区域随着高度的增加,甲醛浓度在不断减小。若分别从每张图变化来看,A区域和D区域换气次数在0.5~1.0 次/h之间,甲醛散发浓度减少速率最快,在1.0~2.5 次/h之间散发速度趋于平缓,而B区域和C区域换气次数在0.5~1.5 次/h之间速率较快,在1.5~2.5 次/h之间趋于平缓,原因可能在于A区域和D区域家具摆放较稀疏,而B区域和C区域家具聚集,换气次数对空间稀疏区域影响大于密集区域,空间大障碍物少越有利于流体流动,更能加快甲醛浓度减少的进程。当室内换气次数达到2.5 次/h时,室内甲醛污染物浓度刚好符合浓度要求。
图13 2.5 次/h甲醛浓度分布图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在第34d之后处于近似缓速散发期,可在其之前采取改变室内换气次数来加速甲醛向外界的散发,改善室内空气品质。②换气次数对家具稀疏区的甲醛浓度减少效果好于密集区,家具密集、面积小使其散发的甲醛浓度产生叠加效应,堆积在室内而无法有效散发到室外,使甲醛浓度超标越严重,建议在满足基本需求时尽量减少家具的数量。③在设置范围内换气次数增大,室内甲醛浓度减小程度为先大后小,从0.5~1.5次/h变化过程中稀释效果好;而0.5次/h刚好是暖通空调设计新风量对应的换气次数,则可以说“通风即有益”;当室内换气次数达到2.5次/h时,室内甲醛浓度符合要求。所以,在建筑设计初期应进行充分考虑与计算,在设计前期对甲醛浓度做最大的控制。④室内定期通风是降低甲醛浓度最经济、简捷的手段,对于自然通风较差的户型可通过空调、电风扇等通风换气装置,促进室内空气与外界大气的良好交互,治理甲醛污染。
图14 A点甲醛浓度变化曲线图
图15 B点甲醛浓度变化曲线图
图16 C点甲醛浓度变化曲线图
图17 D点甲醛浓度变化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