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产业园区规划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软件园为例

2019-10-28 07:34SONGYangHEFeng
住宅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软件园产业园园区

宋 洋 SONG Yang 何 丰 HE Feng

0 引言

目前,我国关于产业园区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城”或“产城人”方面,主要强调产业发展对城市功能、规模和布局以及人口与集聚程度的影响,这往往导致规划策略对人的需求关注度不够。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工业逐渐被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取代,这意味着园区内从业人员,居住人员的特征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于生产及生活空间的需求也随之改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模式从“产城人”转变为“人城产”(图1)。将“以人为本”提升到新的高度,“人”成为规划的核心内容[1]。以人为主体,研究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功能的互动关系,实现人、城、产业的持续发展。

1 江北新区软件园概况

软件园位于南京市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内。随着2015年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的设立,南京空间发展格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南京软件园地处长江北岸,位于国家级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距离南京市中心20km,园区面积约6km2,北邻学府路,南至东大路,东、西两侧分别是工地路和江北大道快速路(图2)。截止到2016年,共有700 余家企业进驻南京江北新区软件园,以软件与信息服务、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要产业,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仍需较长时间。

2 软件园内人群的特征分析

目前软件园内居住人口约6 508人,在职的科研工作人员约21 587人,教育人口约10 124 人,工业人口约21 000 人。在首次问卷调研过程中,受访的工作人员中,68%的受访者是20~40岁,其他均在40岁以上,结果说明,产业园内人群的年龄构成普遍趋于年轻化(图3),所以,在规划时应着重考虑这一年龄层次的从业人员需求,应增加休闲娱乐设施,丰富商业业态来满足年轻群体追求新鲜、有变化的心态。有61%的受教育程度达到本科(大专)及以上水平(图4),表明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随着产业园的产业转型,加上软件产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产业园的主要居住者逐步变成高素质群体。而这一群体更注重精神生活层面的追求,他们希望拥有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被调查者主要从事软件信息服务、动漫文化娱乐、集成电路、商务金融、工业科技、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

3 各类人群的空间评价及需求

将软件园内各类空间要素划分成区域融合、用地结构、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景观风貌五个方面,通过先后两次向软件园内的居民、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学生、科研工作人员、传统企业职工等各类使用者发放问卷,筛选出有效问卷并进行分类统计,归纳并整理出园区内各类人群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空间要素的感知评价及未来需求。

3.1 空间感知评价结果分析

首先,各类人群的空间感知评价差异较大,说明每类人群的需求都有本身的侧重点,后面提出的规划策略则需尽量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元化需求。被调研的五类人群对产业园区空间要素评价总体不高,反映了产业园区的各项空间要素整体现状并不能完全满足该五类群体的需求。不同群体对各项空间规划要素的打分也能反映出每类人群的需求特性,笔者自绘的雷达图(图5)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不同人群对各项空间要素的评价结果。

3.2 空间需求分析

3.2.1 区域融合方面

调研中发现,对产业园区与城区的融合方面关注度最高的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认为,产业园区与主城区的区域交通连接,以及区域的总体定位,是产业园区规划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高校学生与园区居民主要关注的区域配套设施方面,考虑能否方便地享受城市的配套设施;而传统企业关注的问题是区域定位,以及传统企业未来的走向问题。综上所述,区域融合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与主城区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合理地给园区产业定位,以及区域配套设施如何共享,从而满足产业园区内各类人群对区域融合层面的需求。

图1 产城融合模式的转变

图2 产业园区区位图

图3 园区人群年龄结构

图4 从业人员学历构成

图5 不同人群对各类空间要素的评价

3.2.2 用地结构方面

在产业园区用地结构方面,关注度最高的是行政管理人员,其中,他们最关心的是产业园土地利用结构。居民和高校学生以及科技管理人员主要关注园区能否满足生活的便捷性。因此,土地混合使用方面最突出的空间规划要点是工业用地占比过高,城市型用地比例较低的矛盾,以及业态的混合使用的问题。

3.2.3 配套设施方面

配套设施方面,对其关注度最高的是园区居民,其中,医疗设施、教育设施、体育设施是他们认为最急需完善的。科技管理人员主要关注的是居住设施的类型、人才公寓,以及居住设施与办公设施之间的距离。传统企业员工和高校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商业设施。

在软件园区研究范围内,对五类出行人群的出行目的排序,区外出行比例最高的依次为:文化娱乐出行、生活购物出行、上学出行及上班出行,且比例均大于50%。其中,上班出行的对外交通比例达60%,说明目前研究区域半数以上居住人口的工作岗位位于区外,职住平衡关系较差。文化娱乐、生活购物与上学对外出行的比例均在65%~70%之间,说明目前研究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较差,亟需改进。其中,大部分出行方向集中在浦口区及南京主城区(表1)。因此,配套设施方面突出的空间规划要点是尽量缩短居住设施与办公设施的距离,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问题。

3.2.4 道路交通方面

园区内人群对道路交通方面的空间感知评价具有相似性,主要集中在乘坐公交不便、去地铁站点不便、车辆停放不便,以及人行道不安全、不美观等问题。

根据调研,软件园区内五类人群的出行方式中排名前四的依次为小汽车、公交车、地铁和步行。其中,小汽车出行方式比重较高,与企业职工居住在软件园6km范围外比例50%相匹配,加之问卷主要覆盖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故出行方式中私家车出行占比较大。除此以外,公交车、地铁和步行的出行方式分别占21%、18%和16%,公共交通方式在园区中仍占有较大比例(图6)。软件园区范围内居民的出行方式中,排名前四的依次为地铁、电瓶车、小汽车和公交车,由此可见,软件园区内居住地与工作地间距离相对较远(图7)。因此,该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快速高效的道路结构、完善公交站点、加强交通接驳和车辆停放场地的规划,从而满足产业园内各类人群对道路交通的需求。

3.2.5 景观风貌方面

在景观风貌方面,园区内部人群主要关注点具有相似性。最关心的是公园绿地,通过问卷访谈,公园绿地与城市形象是园区使用者对园区空间最为重要的两方面需求。高校学生还对文化风貌比较关心,科技研发人员则对滨水景观和开敞办公景观的建设需求较为强烈。其中,传统企业职工对于景观没有太大需求,对现状比较满足。因此,景观风貌方面着重在中央公园绿地、城市形象、开敞办公景观方面的营造。

表1 软件园区现状居民对外出行分布一览表

图6 职工出行方式图

图7 居民出行方式图

4 以人为本的江北新区软件园区规划策略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的分析,针对软件园内人群特征及空间需求,结合软件园现状,在区域融合、用地结构、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景观风貌塑造等五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旨在为园区内各类使用者营造一个舒适、便利、安全的生活与生产环境。

4.1 区域融合方面

规划主要通过加强区域交通体系建设来强化园区与城区之间的融合。江北新区软件园目前轨道3号线、S8号线贯穿园区,分别将软件园与江北副中心六合区以及南京主城区相联系,而江北大道将软件园与江北新区核心区联系起来。软件园依托轨道交通汇聚优势,引导有轨电车、电瓶车等公共交通发展,构建区内公共交通网络。未来南京北站、宁天城际、宁滁城际、城市轨道S8号线外延、15号线、11号线的规划建设,将软件园与江北新区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更加便捷的区域交通系统。与南京主城交通连接方面,软件园共有8条过江通道对接主城,软件园片区内的交通优势显著提升,从而更好地融入主城的交通体系。

4.2 土地混合使用方面

4.2.1 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混合度

园区发展初期,用地粗放,结构功能单一,大面积的同一类型用地、功能区之间分隔明确,缺乏联系,土地混合度极低。建议增加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居住设施用地,均衡布局各类用地。江北新区软件园各功能用地分区较为明显,生产及生活服务的分区给园区内人群造成极大的不便。通过土地的混合使用,激发软件园的活力,使园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能聚集足够的人流,从而产生更多的社会交往,促进园区的多元消费,提高园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2.2 丰富业态的多样性和组合性

4.2.2.1 业态平面混合

软件园之前受产业先导开发模式的影响,业态组织为单一模式,业态分区明显。以人的需求为导向,考虑人对空间需求的便利性,就需要在业态组织时注重业态的平面混合。以南京江北新区软件园孵化器项目为例,该地块原先为工业厂房,业态较为单一。所以,规划注重业态的多样性和组合性,在基地内布置高层办公、文创中心、配套商业、金融服务等多种业态(图8),并注重业态之间的有效组合,从而提升基地的人气,激发了该地区的活力。

4.2.2.2 业态竖向复合

产业园发展到一定阶段,用地规模不再扩张,软件园建设用地面积相对紧张,其平面化的业态布局已然不能满足软件园内各类人群的空间需求。因此,软件园在同一平面上的竖直方向上叠加商务办公、休闲、商业等功能,使用某一功能的人群也能够很便利地使用其它功能,增强人群交流和各功能之间交互使用的频率,丰富使用者的体验,提高空间品质,最大化地释放土地资源。将立体混合布局模式引入江北新区东大成贤学院地铁地块,通过引进城市功能,增建五星级酒店、时尚购物、商务休闲、科研办公、人才公寓,将该地块打造成时尚活力中心,激活整个园区,营造一个平衡、稳定又充满吸引力的社区,从而形成软件园的动态混合功能布局(图9)。

图8 业态横向复合

图9 业态竖向复合

4.3 配套设施方面

在“以人为本”的导向下,软件园的公共服务设施遵从分级均衡配置的原则,将软件园的公共设施按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三个等级配置(图10)。地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整个软件园区以及周边区域,具有网络化分布特征,其服务范围在2 500~3 000m内,建议结合东南大学地铁站综合开发,主要包括城市级商业中心、高新医院、东南大学等综合设施。居住社区级配套设施集中布置在软件园各个功能片区内,其服务范围在500~600m内,为软件园的居民提供较为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包括餐饮服务、菜市场、中小学等设施。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分散布置在各个基层社区内,其服务范围在 200~300 m 内,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包括理发店、便利店等设施。通过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三层级体系建设,实现软件园的复合高效、弹性控制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2]。

4.4 道路交通方面

4.4.1 建立快速高效的车行系统

4.4.1.1 完善园区内部道路网系统

软件园区道路规划基于现有的交通条件,结合软件园的自然山水环境,对园区内部的路网结构进行合理组织。园区道路采用“中间环形放射+周边树枝式+外围网格式”的混合式路网结构(图11)。科技研发区域采用网格状的交通组织方式,提高科技研发区的通勤效率。软件园的自然地貌较好的朱家山河生态区采用自由式,充分保留自然生态,营造安静的交通环境。园区中心区采用环形放射状路网,增强中心的可达性。

4.4.1.2 加强园区交通接驳系统

软件园区内倡导低碳高效的交通出行方式,园区将结合现有轨道交通站点星火站、东大成贤学院站及高新站,布置公共汽车站点和自行车租赁点(图12),形成地上地下交通融合,打造“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无缝衔接的交通换乘枢纽。还在软件园内部,结合东大成贤学院地铁站和星火路地铁站,设置园区巴士接驳,在园区的科研办公以及居住区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设置两条环绕巴士路线,环绕区域的主干道,形成一个内部环道贯通园区,提供更便捷及高效的交通方式(图13)。

图10 江北新区软件园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分布图

图11 软件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图

4.4.2 结合山水打造亲切宜人的慢行系统

软件园区依托园区内部的小型山体和朱家山河等自然生态资源,以及高校、旧工业厂房等文化资源,结合相应的功能用地,如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用地,打造丰富、安全、有特色的步行交通,包括游憩慢行步道、生活服务慢行步道、接驳公共交通慢行步道、通学慢行步道、通勤慢行步道等多种形式,从而丰富人们的步行体验,营造园区的活力氛围。

4.4.2.1 健身游憩慢行步道

软件园区内部交通应以慢行交通为主,在软件园核心区四周的重要节点,形成通往核心的绿色通廊,在步行道路上设置多个娱乐休闲节点,特别强调由纬八路、星火路交叉口的交通枢纽贯穿至中心区的商业连廊。通过中央核心景观串联整合绿化区域,打造贯穿整个核心区的健康游憩慢行步道(图14、15),营造宜人、有亲和力的人行网络系统。

4.4.2.2 通勤慢行步道

纬八路作为软件园的活力大道,周边现有居住、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不同功能的用地设施,根据不同使用人群对慢行步道的需求特点,改善主要街道的街景,沿街布置商店、餐馆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行人在下班回家途中享受便捷的购物体验,营造充满活力、具有地方特色的纬八路慢行步道。

4.4.3 合理布局停车设施

软件园的静态交通建设主要包括地面停车、地下停车和地面集中停车。园区的静态交通应该结合园区城市道路交通,合理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内部停车出入口尽量沿建筑组群外围设置,实现人车分流。

园区的停车不但要满足园内工作人员的上班需要,而且也应考虑来访者的停车需求,还应当注意对未来园区停车数量的预测、停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停车场的美观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软件园来说,内部一些建筑为厂房改造所成,无法设立地下停车库。因此,可以采用办公楼一层改造为停车场,或直接将某栋楼改造为停车楼的方式来解决停车问题。

4.5 景观风貌塑造方面

4.5.1 打造特色的中心公园景观

图12 软件园轨道站点接驳路线图

图13 软件园核心区智能接驳规划图

图14 软件园核心区慢行网络图

图15 软件园核心区慢行网络图

软件园目前还没有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建议软件园中心区结合现状山体及水域,运用放射式的景观布局模式,并运用滨水路径及亲水平台的打造来增强和连接园区的绿色资源,周边区域与中心景观相连接,形成区域共享的休闲娱乐空间,从而打造独特的中心区形象。位于整个园区中心的高尔夫球场,将被改造为以休闲娱乐活动为主的绿色核心,同时提供会展、交流平台、产品发布、图书展览等设施,并与周边景观和设施紧密相连,步行可达各个主要住宅区和科研工作区域,将成为软件园科创文化展示和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节点。河畔成为周边居民的主要休闲场所,美化河畔景观,可以丰富河畔活动内容,增加区域人气。沿天然河道布置亲水平台,形成带状生态走廊,南北延伸至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两所学府,为工作、居住人士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利用大面积水景营造园区中心景观,成为人气聚集场所(图16)。

4.5.2 塑造园区城市天际线

园区的天际线打造应该具有层次感、多样性和象征性。园区中心区的天际线,要突出中心区的空间主体地位,打造地标建筑,塑造特色空间节点,突显强烈的可识别性,通过拉高中心区局部重要节点,形成个性鲜明、重点突出、层次丰富的天际线。从而形成具有识别性的中心集聚区,来提升园区的空间品质。

江北大道作为软件园的门户大道,其形象定位及识别性极其重要,通过沿线建筑形象的塑造,以及高低起伏的天际线,为外界直观地展示南京江北新区软件园(图17)。高科技和现代化的鲜明形象,成为软件园区的门户大道。纬八路是园区的活力轴线,沿街注重商业氛围的打造,沿线的城市界面形象应该丰富,营造内部活力形象(图18)。

4.5.3 营造活力的公共开敞空间

通过在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在园区内布置不同规模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交流,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居民提供放松的空间,并提供多类型的节目以保持新鲜感;融合商业、绿化、展览等功能于一体,丰富公共空间内容,提高公共空间吸引力。

4.5.3.1 底层交流空间

通过对园区的科研建筑进行底层架空,增强区域间的渗透和可达性,人行线路、视觉感受的连续性不因建筑被打断,从而形成科技研发办公场所的交流空间(图19)。

图16 软件园中心公园滨水空间设计效果图

图17 江北大道天际线

图18 纬八路天际线

图19 底层架空开敞空间

4.5.3.2 空中花园与垂直绿化

在地面绿化的基础上,将景观延续到空中,体现景观竖向的生长。空中花园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最便捷的休闲空间;融入建筑立面的植被,既能减少建筑热辐射,又有助于形成丰富的建筑立面图案。空中花园、绿色墙面与地面起伏的绿化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绿网(图20)。

5 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的产业园区规划很多是以提高产值、增加经济效益为目的,仅仅关注居住或生产的单一功能,割裂了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园区内从业者和居住者的需求。但在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下,过去的规划思路已不再适用于如今的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是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而高素质群体通常追求更有品质的生产、生活环境,所以,建设一个能够满足他们空间需求的产业园区是必要的,而且人本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以贯之的根本理念,无论是产业园区还是整个城市的规划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一切功能围绕人的需求展开[3],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图20 空中花园与垂直绿化开敞空间

猜你喜欢
软件园产业园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2014中国金软件金服务·方案商最信赖的产业园区
上海浦东软件园荣获工信部“智慧园区试点园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