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绿色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2019-10-28 07:34赵玉玲ZHAOYulingYANGJie孙彤宇SUNTongyu
住宅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分值调整绿色

赵玉玲 ZHAO Yuling 杨 洁 YANG Jie 孙彤宇 SUN Tongyu

0 引言

自第一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开始实施,我国绿色建筑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别城市到全国范围、从单体到城区到城市规模化的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全面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08~2012年间,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仅为724个[1],至2017年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累计超过1万个,建筑面积超过10亿m2。

随着绿色建筑评标项目数量逐年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基准,对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高速发展具有引导性作用。然而,目前绿色建筑认证过程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有学者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以下简称“绿标2014”)的54项与方案设计相关指标,大部分由于作用距离和操作时间长,需要计算和模拟才能实现,仅小部分指标可通过简单计算或直接判定[2]。绿色建筑设计,不应局限于按现有的方法、技能、经验逻辑和规范进行设计,需要推进“以人为本”,注重使用者需求的绿色设计[3]。自2019年8月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以下简称“绿标2019”)即将替换“绿标2014”实施,成为我国绿色建筑新发展阶段的技术导则。

根据《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上海自2014年下半年起,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其中,单体建筑面积2万m2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需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鉴于居住建筑建设总量大、绿色建筑发展潜力大,同时,居住建筑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上海市绿色居住建筑项目案例,以及对比“绿标2014”和“绿标2019”,总结居住建筑的绿色评价中关注点的转移和发展趋势。

1 居住建筑绿色评价现状

根据上海市绿色建筑统计数据[4],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项目共587项,建筑面积5 160m2。2018年度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项目共100项(图1),其中居住建筑项目占41%。居住建筑项目以二星级(28项)为主,实施情况优于上海市地方管理条例的一星级要求。与公共建筑的高星级项目众多不同,上海市绿色居住建筑中三星级(5项)项目仍较少。此外,上海市居住建筑项目全部为设计标识项目,目前无运行标识项目(图2)。

解析上海市2018~2019年公示的13个具有详细介绍的绿色居住建筑项目(表1),节能类绿色技术措施使用频次最高,节地类和节水类措施次之,节材类和其他措施出现频率较低。绿色技术措施中最常用的是透水铺装、绿色照明、通风效果、节水灌溉、乡土植物和一体化装修等技术,而中水、围护结构性能提高和智能化系统等措施,由于技术实施难度和投入成本较大,使用频率较低。

总体上,上海市居住建筑的绿色评价项目总量大、实施情况良好,但对于绿色技术落地实施后的运行效果缺乏关注,高星级项目有待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以及关注节能类、实施难度较小和投入成本较小类的绿色技术措施等问题。

2 绿标结构体系调整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健康城市、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涌现和投入使用,“绿标2014”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绿色建筑评级工作的需要。自2019年8月起,“绿标2019”即将替换“绿标2014”实施。在标准的体系结构上,“绿标2019”的评价分类、星级等级、星级分值要求、申请评价时间和评价门槛条件等均有大幅调整。

图1 上海市2018年绿色居住建筑绿色标识项目分析

图2 上海市2018年绿色居住建筑绿色标识分析

2.1 指标分类

“绿标2014”的评价体系分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即“四节一环保”)及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共计7类,各类指标具有权重差异,侧重绿色建筑的节能评估。“绿标2019”体系分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共5类指标,指标体系名称更为易懂、易理解和易接受。“四节”指标基本转入资源节约部分,分值是其他4类的2倍。其余各部分指标总分值相等,无权重差异,评估指标更为均衡,也见证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由节约型向安全、健康、舒适和宜居的全方位发展和均衡发展的需求。

表1 上海13个绿标项目的绿色技术措施列表

2.2 认证等级

“绿标2019”在原有的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基础上,新增基本级,适用于仅满足所有控制项的项目。基本级的设定,考虑了我国绿色建筑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情况,与即将施行的国家强制规范相适应,以及与国际上同类标准接轨,类似与LEED中的认证级(Certified)。

2.3 指标达标率

“绿标2014”中,星级建筑须满足所有控制项,且每类指标评分项得分不少于40%;在此基础上,总得分达50分、60分、80分时,分别获得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等级认证,其中,控制项不计分,7类评分项(除创新加分项)共100分。那么,绿色建筑至少需要有一半的评分项达标,才能获得星级认证。

“绿标2019”中,仅满足所有控制项的项目可获得基本级认证;星级建筑需满足所有控制项,且每类指标评分项得分不少于30%;在此基础上,总得分达60分、70分、85分时,分别获得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认证。从获得星级建筑认证的总分值要求来看,“绿标2019”明显高于“绿标2014”;但是,“绿标2019”中控制项占40分,5类评分项(除创新加分项)仅占60分。那么,实际上星级建筑仅需获得20分及以上的评分项,相当于评分项只要有1/3达标即可。绿色建筑认证指标的达标率减少,外加新增项多为可直接判定的指标,从这个层面看,绿色建筑获得认证的操作难度降低。

2.4 强制运行评价

“绿标2014”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其中,设计评价定位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运行评价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1年后进行。根据2017年全国范围的数据显示,国内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仅占绿色建筑评价项目总量的7%左右。本文研究的2018年上海市绿色居住建筑项目中,无运行评价标识项目,说明这些具有绿色建筑标识的居住建筑仅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了审查和评价,绿色技术措施的落地实施情况和实际运行情况无法保证。

与“绿标2014”不同,“绿标2019”重新定位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将绿色建筑评价定位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均强制包含运行评价部分。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项目可进行预评价,预评价中无需进行物业管理类评分(仅占3分),但预评价结果仅作为参考,为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做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标准中运行评价指标的总分值和评分项均减少,运行类评价难度相对降低,以便于该类指标的实施和推广。

2.5 全装修交付

“绿标2014”中,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属于节材的评分项,位于条文7.2.3。

“绿标2019”篇首提出全装修的术语解释,指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标准中,全装修交付要求是项目获得一星级及以上等级的门槛条件之一,可有效避免“乱装修”带来的建筑安全隐患,降低资源和材料浪费,缓解装修扰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6 星级建筑附加要求

“绿标2019”在满足控制项和评分项要求的基础上,对一星级及以上等级绿色建筑在能耗、节水、隔声、室内空气质量、外窗气密性能等方面提出了附加要求。有别于控制项指标对相关性能的定性要求,附加要求对星级建筑的各项性能和品质给出了更高的定量技术要求。

3 绿标指标项的3 种变更形式

“绿标2019”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5个(即5大类);二级指标16个,包括“四节”、出行与无障碍和室外空气品质等原有指标,也新增了安全、水质和智慧运行等新指标;三级指标100个(不包括加分项),包括控制项指标40项,评分项指标60项。与“绿标2014”相比,新绿标的指标总数减少近1/5,而评估内容却大幅扩增。

对比“绿标2014”,“绿标2019”指标项变动幅度较大,仅个别指标项沿用原标准。本研究将新标准的指标项分为三类:新增项、调整项和不变项(图3、4)。其中,新增项为28项,在原标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调整项达66项,沿用原标准的不变项仅为6项(表2)。

3.1 新增项

新增项共28项,其中控制项12项、评分项16项,主要分布在安全耐久、健康舒适和生活便利3个类别中,指标多数可直接判定,使“绿标2019”在建筑方案初期的实用性大幅提升。同时,“绿标2019”突破原标准“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概念,将安全增设为绿色建筑的门槛条件,并将绿色建筑概念推广至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和舒适等范畴。

图3 绿标2019变化图

图4 绿标2019变化细分图

(1)安全耐久类的全部控制项和安全类评分项几乎均为新增项,将建筑的结构安全、抗震设防、连接牢固、防水防滑和人车分流等建筑设计要求纳入绿色建筑评价范畴。

(2)健康舒适类新增多条给水排水健康和标识系统相关的控制项和评分项,也将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和室内热湿环境等与使用者健康关联度较高的内容纳入评分项。

(3)生活便利类新增项主要是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和设置电动车充电桩、智能化服务系统等便民设施。

(4)资源节约类仅有1项新增项,即要求绿色建筑在能耗分项计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空间功能和类型设置分区温度,以节约能源。

(5)环境宜居类与LEED等国际标准接轨,新增室外热环境标准和标识系统控制项,以及室外吸烟区评分项。

3.2 不变项

不变项较少,共6项,其中控制项4项,评分项2项。不变项多为定性要求的指标,指标内容在新老标准中一致,但指标归类位置均有调整。如控制项“5.1.9地下车库CO监测”和评分项“5.2.7构件隔声性能”,均由“绿标2014”的室内环境质量类调整到“绿标2019”的健康舒适类。控制项“8.1.1日照标准”和“8.1.6无超标污染源”,由2014版的节地类调整至2019版的环境宜居类。此外,“绿标2014”的四节类指标大部分调整到“绿标2019”的资源节约类,如评分项“7.2.12雨水综合利用”,就是由节水类合并至资源节约类。不变项内容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保底线,依旧是绿色建筑评估的重要内容。

3.3 调整项

调整项共66项,其中控制项24项,评分项42项。按照指标类型/分值变化、分值等级数量、评分项内容和要求,进一步解析调整项的变化(表3)。总体上,调整项具有以下特征:①有调整的控制项,大部分是由“绿标2014”中的评分项转变而来,多是内容和要求增加;有调整的评分项中,分值大部分为调减,等级增加的比例较高,多是内容和要求增加(表4)。

3.3.1 评分项转为控制项

“绿标2019”中,有调整的控制项共24项,其中,由某条“绿标2014”某条评分项转变而来或由多条原评分项合并而来的共16项。例如,生活便利类的控制项“6.1.1人行道无障碍”,直接由“绿标2014”中的评分项4.2.9转变而来;健康舒适类的控制项“5.1.7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由“绿标2014”中的评分项8.1.5和8.1.6发展而来。由评分项转为控制项的,多为对绿色性能影响大和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指标,且变更后指标仅做定性要求,一般无明确数值指标要求,更易于指标内容的普及。

表3 “绿标2019”调整项

表4 “绿标2019”调整项分析

3.3.2 分值调整

对比新旧版标准中的评分项,分值有调整的评分项有70%调减,调增项仅占13项。“绿标2019”分值按照评分项在总分中所占分值计量,“绿标2014”分值计算则采用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加权后数值。

分值增加项主要分布在安全耐久和环境宜居类,如“8.2.1生态补偿”由3分(折合到总分约0.5分)调整至10分(折合到总分为1分);“8.2.9热岛强度”的分值由0.8调增为1分,内容扩充,等级增加。分值增加项强化了绿色建筑的耐久性和适应性特征,引导绿建项目采用棕地开发、热岛强度控制等区域性绿色技术措施。

分值减少项,主要分布在资源节约类和健康舒适类,将技术措施和应用成熟度较高的评分项分值相对调减。如“7.2.13非传统水源”将“绿标2014”中的6.2.10和6.2.11两项合并,分值相对减少;“8.2.8风环境“由1.26分调减为1分。分值减少项多是减少了“四节”在总分中的占比,以便于均衡各类绿色性能的评价权重。

3.3.3 等级调整

等级有调整的指标项共34项,其中,控制项8项,且等级增加项占3项;评分项26项,且等级增加项约为等级减少项的两倍。

等级增加项是指在原有分值等级的基础上,将评分项细分为更多级别。等级增加项有多种类型:①增加低阶等级,用来推广入门级绿色技术,如“6.2.2室外公共区域全龄化”,在原标准道路无障碍设施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公共区域阳角为圆角、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等容易忽略的具体要求;②鼓励采用更高级别的绿色性能指标,如“7.2.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在原有5%和10%性能提升的基础上,增加提升15%性能分值;③提出各个气候分区指标,如“7.2.1节约集约用地”。

等级减少项,往往对应着指标要求的提升。如“7.2.8能耗减少”由3个等级变更为2个等级,但要求更高,节能20%及以上才能拿满分值;“7.2.14土建装修一体化”由达到一定比例,变更为建筑所有区域,等级减少,但要求提升。

3.3.4 内容调整

内容有调整的指标项共43项,占调整项总数的近2/3。其中,内容增加的指标项约为内容减少项的2倍。

内容增加项主要分布于评分项中,一般对指标内容的技术要求更高、更具体,体现了我国绿色建筑整体水平的提升。例如,“绿标2019”的7.2.10条,要求卫生器具全部达1级才能拿满该指标分值;而“绿标2014”中卫生器具仅需全部2级即可拿满对应分值;“8.2.3绿化用地”中,绿地率由“绿标2014”中的满足规范要求,变更为达到规范数值的105%,才能获得该项分值,评价要求有所提升。

内容减少项主要分布在运营和管理类指标项中,其对应的指标项内容更笼统,使对应指标更易落地实施。例如,“6.2.10操作规程和管理激励”,是在“绿标2014”的10.2.2和10.2.3基础上发展而来,新标准仅要求物业管理中具有完善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并且在管理工作考核中包含节能和节水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不要求操作规程具有现场明示,也不要求租用合同中包含节能条款。此外,“绿标2014”的评分项转为“绿标2019”的控制项,对应的指标内容多为定性要求,更利于操作和实施。

4 结语

总体上,我国绿色建筑理念已全面普及,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也大幅提升,以绿色建筑评级为代表的绿色建筑项目硕果累累。“绿标2019”中,绿色建筑的概念范畴被扩大,“四节一环保”成为绿色建筑的基本约束。

两版标准的变更,展现了绿色建筑的关注点具有人性化、均衡化、智慧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分值调整绿色
绿色低碳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指印特征点编辑差异对档案指印匹配分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工位大调整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18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