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课堂“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

2019-10-23 14:12刘锦邦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5期
关键词:质疑主体地位方法

刘锦邦

【关键词】主体地位  质疑  方法

近日,在教育教学之余,笔者观摩了几节语文公开课,老师们备课特别扎实,出彩点一个接一个,但都少不了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的环节。学生活动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看似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很不彻底,里面缺少学生提问的环节。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就总不能处于被动地位,除了讨论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之外,还应该提出自己的疑惑,也就是质疑,让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帮忙解决,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算是真正的得以体现。

那么,老师们为什么不设计质疑环节呢?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主导”“主体”理解有误。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整个教育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表现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方向,规定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等①。可以看出,老师主导的只是课堂进度的整体方向,而非细化到每一个具体问题,学生在整个课堂大的框架内提出自己的疑惑并不算是越俎代庖。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既然“以生为本”,就不能简单的以占用课堂时间的多少来衡量谁是“主体”,而应该以最大化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衡量的标准。很显然,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之余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后同学老师共同解惑,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既不违背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没有逾越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是符合新课标对老师和学生地位界定的。

二是怕课堂难以控制,导致自己尴尬。语文知识浩如烟海,上及天文,下如地理,古今中外,样样涉及。即使备课再认真的老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有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上来,失了颜面,扫了威信,老师们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但笔者认为,暴露自己的短板,虚心求教恰是一位语文老师严谨治学应有的态度,“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千多年前古人尚有如此胸襟面对,今天的老师又何必在乎一己之私呢?况且,随着学生对老师的了解,最终老师是会赢得学生的尊敬的。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学习之后能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②。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专门让出时间请学生提问,有些学生就是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1.在体现文章的中心的关键词句处质疑。文章里面往往都有体现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词句,老师如果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提出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文意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学生如能就“热心肠”一词提问,就能发现梁启超先生晚年对传统文学、对国家、对青年都充满了浓浓的爱,一个嘴上不谈政治但却时时刻刻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顿时跃然于纸上。

2.在题目上质疑。题目就好像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全文的主要内容。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忽略文题,因此,老师可以在文题处引导学生质疑。例如教授《祝福》一文,可引导学生设疑“祝福的本义是什么?”“为谁祝福?”“祥林嫂在祝福之夜死去说明了什么?”又比如教授《雷雨》一课时,可设疑“生活中雷雨有哪些特点?”“本课的雷雨又指什么?”这样,通过文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

3.从学生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处质疑。教科书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引导学生质疑。

4.从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名家写作很少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但凡在文章里面能找到字面意思矛盾之处,就一定要注意文句是否含有深意,老师可引导学生在此处质疑。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到“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前面肯定为了人类前行而“血战的历史”,后面又否定了“请愿”这种方式,实际上包含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牺牲的深深惋惜之情。

5.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上质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授《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课文中写恒星系大多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而不用‘一千亿颗呢?”于漪老师经过和学生讨论得出汉字重叠的修辞手法,学生懂得了使用重叠修辞的词语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写作手法上质疑,大到文章的结构章法,小到词句的修辞,只要和常规思维不一样的地方都可以設疑,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质疑是教给学生研习课文的方法,学生学会质疑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就会主动变成知识的“探索者”,从而让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所以,老师们切莫剥夺学生质疑的权力,而应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上通过质疑更灿烂的绽放。

【注释】

①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② 张秋玲. 语文课堂设计优化与重构[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质疑主体地位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