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国林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中明确指出,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对于情感,皮亚杰在其所著的《儿童心理学》中说过:“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知觉和理解参与,那就没有情感状态可言,情感与认识两者既不能分割,同时又不能互换。”因此在聋生数学认识活动中,教师应在充分考虑知识技能等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达成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三个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提高聋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意的活动,充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而情意产生的源泉,则来自教育活动中的双方。
首先,从教育的实施者来说,教师自身的情感在教学的情感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要从自身发掘教学情感,充分认识到聋生教育事业是党的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通过教师把党的关怀送到耳聋学生的心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深刻认识到聋校工作的深远意义,认识到自己责任重大,从内心深处把从事特教事业当成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才能迸发出热烈的教学情感。
其次,从受教育的主体来说,聋生有思想,有感情,可塑性很强。作为聋校的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生产中的意义以及对培养自己掌握一技之长、立足社会的重要性,促使其逐步产生自觉参与数学认识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生动、活泼的参与氛围,在特定的场合中,让聋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得以充分展示。只有这样,聋生才敢打开尘封的情感之门,与老师一同遨游知识的海洋。
但是有的老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缺少对后进生的关爱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反躬自省,给这些学生持之以恒的关爱、晓之以理的引导。如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不能流露出不满的神态,更不能批评,而是要面带笑容引导他、鼓励他,让聋生体验到尊严感。
“情由趣生”,课堂教學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活动的吸引力,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聋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坚持不懈,学习效果也更好。针对聋生喜动不喜静的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聋生由于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远远达不到同龄阶段的正常人,他们意识的功能、注意的特征、信念的强度、感情的体现等方面仍然带有不同程度的缺陷,他们主要还是通过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以促进内部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巧妙运用激励机制,及时评价、充分肯定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一般说来,可综合采用以下五种鼓励方式:
1.表情鼓励: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感到困难时,要用期待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来鼓励他努力回答问题。
2.动作鼓励:如学生回答问题后,采用拍拍他的肩膀、赞许地点点头、冲他竖起大拇指、和全班学生一起鼓掌称赞等方式,让他有一种参与的愉悦感。
3.语言鼓励:对于提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可以对他说:“真不错,棒极了”等激励性语言;对于一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对他说:“你很聪明,只要用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学生”等勉励性语言。
4.实物鼓励:对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小红花、图片、铅笔、练习本等小奖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5.书面鼓励:课堂作业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批改中画1~5个五角星,写一两句鼓舞的话,如“书写认真;你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等,使学生每次做练习时都能看到老师对自己的勉励,从而在作业参与时产生积极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达成情感态度目标,能促使聋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促进聋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聋生都能受到适合的数学教育,保证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维目标的整体实现,构建理想的聋校数学教学课堂。
作者单位 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