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地理教学特点综述

2019-10-23 03:59乔建军党昉民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质量教材

乔建军 党昉民

建国70年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学一直在曲折探索中前进,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中学地理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回顾与反思中学地理教学的历程,对未来的地理教学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国后的中学地理教学,有新中国刚成立时地理教学的十年初步恢复时期,有“文革”中的中学地理教学的挫折时期,有改革开放以后的地理教学的复兴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地理教学进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目前我国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的推进,高考中选考和一年多考的考试制度,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又注重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向。

根据地理教学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可将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段加以论述。

新中国中学地理教学的初创时期(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在学科设置和教学理论方面,各个阶段的教育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新中国中学地理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该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一是1949年至1953年,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基本沿用解放前的成例,如教材和教学大纲大多沿用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育纲要》进行。当时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填鸭式教学法。该方法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背诵为主要教学形式,具体的教学过程深受八股取士和私塾教育的影响,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与死记硬背。这一阶段全国并没有统一的高考,分别由各大高校自主出题进行考试,此时地理属于选考科目。二是1954年到1966年。这一阶段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获得了明显的进步。1956年公布了新中国第一个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首次明确了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等,这就使地理教学有章可循。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参照苏联的中学地理课本来编写符合我国国情的地理教材。依据我国地理要素特征与苏联的差异性,在编写教材时也进行了有效的本土化改进。这一时期受苏联教学理论、方法的影响,我国中学地理教师注重了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明确了地理教学中应当遵循的哲学准则。这一时期是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一大转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的直观教学和手段上直观教具的应用。在此之前的地理教学是以文本载体为主,且文字教材是核心。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这种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为此,当时的中学地理教师借鉴苏联的做法,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地图、挂图、地球仪和模型等直观教具,这些对于教师教授抽象概念和学生理解重、难点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艰难时期(1966-1977年)

这一时期,我国地理教育受到的冲击明显,地理教学基本处于停滞和瘫痪状态。地理教学要么被取消,要么包括地理课在内的文化课教学时间,被五花八门的校内外活动占用。

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恢复和稳步发展时期(1977-1999年)

随着“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文化教育等行业步入正轨,中学地理教学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我国在地理教育改革中,能够有效借鉴、吸收国内外和港澳台地区课程教材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随着欧美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全方位的改革。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随着国家“一纲多本”政令的实施,多套中学地理教材在全国各地开始同时试用,从而打破了一部教材“一统天下”的单一局面,而多套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和试用,又将教材编写引入竞争机制,又有广大教师建言,促进了教材质量的提高。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在教材的内容方面,初中的区域地理中,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一改以往繁难偏旧的内容,重视在教学中鲜活生动素材的纳入,并依据课标要求,注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同时,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注重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学习掌握,以及突出地理的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地理基本理论和人类面临的重大地理问题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了解掌握。精简教学内容、活化教学素材,以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一些全新的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得以利用,如“建构主义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和“整体教学法”等,这些促进了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为新一轮的地理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地理教学实践中又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地理教学。教师们开始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PPT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改进了地理教学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全国各地从上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到2000年前后,高校招生考试取消地理科目,从客观上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使地理教学又一次步入低谷,造成中学生应有的文化知识结构残缺,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而影响学校素质教育职能的实施。

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深度改革与发展时期(2000年至2019年)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国家教育投入的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标志着中学地理教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教育的逐步“转轨”,“唯考试论”理念的转变,教学目标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开始向“核心素养”的形成转变。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力度加大,同时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都得以发展。在这一时期大量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被用于中学地理课堂,如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全新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得以有效体现。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一改以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从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注重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以及课外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和途徑。这一时期地理教学的特点,是现代电子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这一阶段以大数据、互联网、数据库、多媒体、VR和AR为代表的新技术得以较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地理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重构了师生之间的学习方式和关系,使得这些技术设备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校为本”的教研阵地和教研形式,在基层学校得以巩固,且教师队伍中,“教研先导”的意识不断增强。在促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面,我省有两项工作是值得一提的。在1980年到2000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为了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嫌,省上是不主张让省级教研部门研究高考的。到了1999年2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即教学【1999】3号文件)。据此精神,经省政府批准,我省决定于2001年实行“3+X”高改改革,从此终止了我省自1994年至2000年实施“3+2”高考制度、长达七年不考地理的做法。随着当时决定新高考的实施和面对以往我省高考滞后的现状,我省教研部门通过深刻理性的反思,充分地认识到应当转变观念,更新思路,不必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严格地對立起来;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应试能力,从容地通过高校招生考试渠道,更好地接受祖国挑选,是素质教育必备的重要技能和基本素养。因此,在与省教育厅达成共识后,省级教研部门便安排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人力,经过周密研究和精心策划,对研究高考制定了两项具体的工作措施,即在高中9个文化课学科,每年开展三次全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工作,以及每年各学科要举办一次高考研讨报告会。多年来就地理学科,举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累计达到五十多次,高考研讨报告会近二十次。通过这些工作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同时使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对“3+文综”高考改革的机制、功能、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其科学内涵、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实施步骤以及对高考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历次高考研讨报告会的成功举办,又力求对当年的高考备考工作起到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提高认识、增强理念、交流信息、鼓舞鞭策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工作,对促使新世纪我省地理教学的逐步发展和日益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于提高我省高中教学质量,提升我省高考在全国的位次,并为我首向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学子和为当地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经历了70年的曲折发展,中学地理教学从弱到强,从借鉴苏联模式,到博采众家之长,再到能够进行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一代代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温故而知新,回顾思考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走过的70年风雨历程,可给予未来的地理教育改革以重要借鉴和启示。面对当前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新机遇、新起点以及党和人民对地理教学赋予新要求、新使命,相信我省和全国的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能更加振奋精神,扬长避短,攻坚克难,尽职尽责地搞好地理教育和教学研究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四中学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质量教材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教材精读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