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凌
作文的命题一直与所处时代密切相关,时代保守作文命题谨慎,时代严肃作文命题显得拘束,时代包容作文命题自然轻松……如果说时代是个大人,作文命题就是个善于察言观色深刻洞悉大人心思的小孩子。
先整体感受一下语文课本或大纲对作文的要求。
1956年《文学》《汉语》分编课本,写作上提出了各个年级的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初一,“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和叙述客观事物的能力,逐渐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1963年,新编十二年制学校中学的《语文》课本,初一年级的要求是,“着重培养记叙能力和说明能力”。
1982年全国重点中学《阅读》《作文汉语》分编语文,写作教材每册安排六到七课,每课由“作文知识”“作文范围”“写作指导”等构成,已经开始具体指导作文教学。
1988、1992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对写作训练的各方面要求更为具体。1988年的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作文能力总体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做到思想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对各年级作文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一年级,能在两课时内写出500字左右的记事、写人的文章,对简单的事物能作简短说明;二年级,能在两课时内写500字左右的说明文,写记叙文要有详有略,有必要的描写或议论等;三年级,能在两节课时内写500字左右的简单议论文,写记叙文能根据需要恰当运用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能写简单的总结、调查报告。
1992年的教学大纲对初中阶段写作训练的规定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四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培养一般的语言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训练得到提升和加深,第三阶段着重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在教学内容“写作训练”项目下提出15条要求,其中写作基本能力占了8条:观察分析事物,收集、积累材料,确定内容、中心,选择表达方式,安排先后、详略,运用联想、想象,选择适当语句,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大纲中这些规定,指出了初中写作训练的战略目标:把基本能力训练放在首位。
而2000年人教社新语文教材,对写作的要求是,“认识生活,联系生活,培养写作实用文体”。
建国70年,作文教学被一些人分为四个阶段且有定义:1949年到1965年,是探索与新建期;1966年到1980年,是挫折与恢复期;1981年到1999年,是发展与完善期;2000年至今,是改革与转型期。
第一个阶段,1949年建国到1965年,这中间高考语文就一篇作文,依据当时国家发展及建设形势,其对优劣的评判,也几乎被定性为“重道轻文”。第二个阶段,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作文教学要完成以下要求:初一时的记叙能力,初二时的说明能力,初三时的议论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秩序的恢复,还有小心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就呈现出蓬勃壮大乃至百花齐放的态势。80年代以前,写作知识基本框架为“绪论”“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修改”“文风”,俗称“八大块”。而80年代后,主张进行写作技能训练,尤其是主体技法方面的训练。
各种作文书籍也走进了学生们的视野,《写作技法实用指要》《文章写作技法》《快乐作文法》《作文训练教程》……各种作文训练模式也走进课堂:“作文三级训练体系”,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落实。“快速作文教学法”也落地生根,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作文教学的五大过程”,即“定向—联结—写作—总结—再作”。
这个阶段,有考虑写作主体学生的,有考虑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的,甚至有考虑写作者的情感取向的……一线的老师或者作文研究者,都在尽自己的能力尽自己的想象豐富着作文教学。
第四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以笔者所在的陕西为例。1999年应该是陕西中考的一道分水岭,此前是以地级市为单位各自进行中考命题,此后陕西省统一命题,与新世纪到来后的全国形势保持一致。
跟所有社会现象一样,作文教学的生态环境既非孤立,也非一成不变:从社会环境讲,一是各种作文指导类报刊与书籍几乎抢占了书店、报亭最惹眼的位置,很是活跃;二是各种写作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学生开始接触到课堂以外的教学;三是家长开始重视语文学习,同时意识到作文的重要性,不再一味简单地重理轻文。从学校环境讲,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开始分配进更多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带来了各种教育理念与方法,开始大胆尝试与创新。从主管的教育部门讲,也开始注重教师的教研与外出学习培训,提升教师们的教授技巧。综上分析,作文教学的改革与飞跃式发展,已势不可挡。
当然,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否认影响教学的还是中考这根指挥棒。“揣摩中考作文命题,引领学生写出较好的考场作文”,这一想法绝对压过一切响亮的口号。
学生们可能喜欢“以人为本,书写自我”“生活即作文,快乐写作”“写作是为了排解心绪,与自己对话”,更牢牢记得“得高分才是王道”。因此,作文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它生于考场,注定无法施展完美的舞姿,更跳不出考试的舞台。
这一阶段中学作文教学几乎是围绕着考场作文,亦步亦趋小心翼翼。
随着语文教师们的精进,各种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考试套路进入了作文教学。“开篇亮眼,收笔有力,处处点题,长短段错落有致,文必有叙,叙有细节……”听话的学生提笔,自然会想到这些。同题写作原本就是“万人同唱一首歌”,加之考试又是“扫描式阅卷”,阅卷老师又面临“令人疲倦的试卷数量”,考试套路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作文教学与命题不可能与社会发展剥离开来,我们一起从命题里感觉其变化。
附:陕西省20年间的中考作文题目。
以“梦”为话题 (2000年)
《读(听、看)——我真》(2001年)
以“感受生活”为话题(2002年)
以“拥有现在”为话题 (2003年)
以“承诺”为话题(2004年)
《窗外的…… 》 以“助跑线”为话题 (2005年二选一)
《和你在一起》 以“仰望”为话题 (2006年二选一)
《 ______,你好吗》 一个材料作文 (2007年二选一)
《难忘那张——脸》 《做个有心人》 (2008年,二选一)
《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2009年)
《在这里》(2010年)
《想看见您的笑》(2011年)
《逗号》(2012年)
《热情,让青春灿烂》(2013年)
《答卷》(2014年)
《我的老师》(2015年)
《为我心中的那片海》(2016年) 《会玩,才好》(2017年)
《阳光》(2018年)
《做个诚实的人》(2019年)
从2000年到2008年,九年间陕西省统一命题中只有过一次只是命题作文,其余八年,不是话题作文就是二选一。相较于这几年全国很多省市在中考作文命题上的“二选一”,陕西省十多年前的这个尝试与坚持,是走在前面的。话题作文与“二选一”,都是给了学生最大范围内选择的命题形式,也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
经过了第三阶段的发展与完善,进入新世纪的教育大环境,春暖花开。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师们,不论年龄大小与教龄长短,都不甘墨守成规,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振奋又进取的精神风貌,勇于探寻,大胆尝试,在写作教学中各显身手。
以筆者自己为例。
作为普通的语文老师,那时尚身处偏远的乡下中学,为了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曾带领他们走出教室走向校外,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家乡乃至周边的文化,曾陪他们步行三十多里来到黄河岸边,领略其浩荡气势;也曾带他们乘车去临县司马祠近距离感知“伟大”……
这个时间段就是作文教学的改革期,几乎是“我的作文课堂我做主”。因为没有太多模式可以效仿而生动,因为没有太多限制而包容。教师的努力与自觉,带来了独具特色且异彩纷呈的作文课堂,甚至说是“最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不为过。
而2010年至今,陕西中考作文似乎又趋于保守,具体表现为:均为单一命题,且不存在选择。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大环境——越来越重视考试成绩,又暗示出了“作文训练呈模式化”的现状——只是为了提升及稳定应试作文分数。
从命题内容上看,从思虑小我如《为我心中的那片海》到关注他人如《想看见你的笑》《我的老师们》,由对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逗号》《答卷》到走向更灵动更美好的书写如《阳光》,由表及里地展示自我如《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会玩,才好》《做个诚实的人》到展示身边与群体如《在这里》《热情,让青春灿烂》。这个阶段的命题同样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思考有启迪,有疑问有展望……自己、别人与集体永远都是写作的中心,只是缺少大的变化。
笔者一直坚信:作文教学的意义非同一般,绝不可以只是将它认定为一个考试内容,它直接决定阅读的吸纳能力,更对一个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好的作文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精神疆域,同时借助阅读一起打造出学生的精神长相。毫不夸张地说,它在一个学生的成长中所承担的责任,比任何一门具体而完整的学科都重大。
对学生而言,真实永远是作文的生命,当技巧高于本心就流于哗众取宠了。各种写作模式或技巧的训练,都只是制作容器的过程。真的心流淌出的自是琼浆,虚假做作即便滔滔不绝也只是聒噪,与容器无关。
真的心才会写出美的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