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学:“互联网+”时代发展学生素养的智性应变

2019-10-23 02:29陆清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有效路径数学素养

陆清华

摘  要:融合教学是“互联网+”时代数学教学的智性应变,是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性的关照。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融合、学习方式融合以及教学主体融合,构筑了一个无界的学习时空。作为教师,要打破定式、主动应变,形成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智慧。

关键词:小学数学;融合教育;数学素养;素养发展;有效路径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科课程的内容变得综合了,学科学习的方式变得丰富了,学科育人主体变得多元了。融合,成为现代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立足于“大数学”“大教学”“大主体”的视角,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超越学科本位、超越认知本位、超越教師本位,从而充分拓展、延伸数学课程与教学边界。融合教育,是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路径。作为教师,要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打破定式、主动应变,形成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智慧。

一、课程内容融合:走向学科跨界

“互联网+”时代,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消弭学科壁垒,让学科与学科之间对话、嫁接,让学科与生活对话、交往,让学科与网络链接、融通,已经成为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以“学科单眼”正视,也要以“跨界复眼”全视,还要进行批判性的“冷视”。课程内容的融合,能给学生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主要有三条路径:其一是数学学科内的融合;其二是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其三是学科与生活的融通;其四是网络资源的融入。

比如教学《蒜叶的生长》(苏教版五下),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蒜叶培育的实践研究。这里,既有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也有数学与生活的融合,更有数学与网络的融合。首先,将这一数学实验链接科学,借鉴科学的对比实验展开。其中,有实验小组对比水培与土培;有实验小组对照有光照和没有光照;有实验小组对比室内栽培与室外栽培等等。其次,这一实验由于时间较长,因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科拓展到生活。学生在每一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用直尺测量宝贝蒜叶的长度,然后在统计表中做好记录。在测量“蒜叶的生长”期间,这一测量活动成为学生生命最重要的部分。不仅如此,笔者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根据统计表绘制好精美的条形统计图,将蒜叶每天生长的图片借助手机等工具拍摄下来,上传到班级数学微信群中。从而,学生不仅能把握自己的蒜叶的生长情况,而且在同一时段借助微信群了解到其他相关同学的蒜叶生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共同见证着蒜叶的生长。这样的一种见证,不仅仅是借助图片的感性见证,而且是借助数据、借助绘制的条形统计图的理性见证。

“蒜叶的生长”是一节融合了科学、生活、信息技术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这样的实践性内容,突破了学科的边界,是一种具有融合性质的跨界、甚至是无界学习。这个过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认知的发展,而且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都能获得发展,这样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在这种具有融合性质的课程内容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开放、走向综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方式融合:走向具身认知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种“颈部以上”的教学,或者窄化为脑力劳动。这样的一种认知,笔者将其称之为“离身认知”,即一种脱离身体本体感觉的纯粹认知。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具身认知”,即融合身体感官的认知。这种融合身体感官的认知,包括要让学生进行观察、思维、想象,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动手做。“做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做数学”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具身认知,是学生的身体、心灵、环境共同在场的学习。

比如教学《认识厘米》(苏教版二上),从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看,首先可以让学生用相关的物体、身体尺(如庹、搾等)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不同学生不同的测量标准,引发学生产生统一测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接着,出示常见的一厘米长度的物体,比如图钉的长度、回形针的长度、田字格的长度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标准的1厘米的小棒,用大拇指和食指拿着小棒的两端,然后拿开小棒,让学生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保持1厘米的距离。在学生的大拇指和食指合起来后,再次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进行比画,通过多次的比画,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接着,笔者让学生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有多长?引导学生具体表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用这样的标准的长度单位——“1厘米”的小棒去测量物体。在测量过程中,学生感受、体验到测量的繁杂。于是,部分学生想到将“1厘米”的小棒串接起来,从而构建成一个“厘米尺”的雏形。建构了属于自己的“厘米尺”,笔者让学生用厘米尺测量物体,学生产生了两种测量方法:其一是从零刻度开始测量,其二是从任意一个刻度开始测量。对于这两种方法,学生展开积极的、深度的交流。从而建构出“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性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动耳,不仅认识了“厘米”这样一个长度单位,建构了“厘米尺”的工具雏形,而且以“厘米尺”雏形工具为学具,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样的教学,融合了学生的诸种感官,学生全身心进行感受、体验。这样获得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融合教学,让学生经历着从“离身”到“具身”的嬗变,让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到自我的本质力量,对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形成一种积极的肯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身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学生身体、心智的同生共长。

三、教学主体融合:走向主体间性

融合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独白”转向“对话”,从“主体”转向“主体间性”。当下的数学课堂,充斥着许多低水平、低质量的“独白现象”。独白式教学,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哲学基础,忠实学科,却背离学生;追求效率, 却忽视意义;体现权力,却忘记民主。在独白的课堂上,往往存在教师的话语霸权,学生处于“被学习”“被绑架”的学习境地,教师的喧哗与学生的失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融合教学,必须让教学从独白转向对话。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融合育人主体,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融合教学主体,就是要打破“教师”的教学独断,不仅让教师与学生对话,更要让学生与学生对话,让家长与学生对话,等等。对话,应当是流淌在数学教学多主体之间的一种意义溪流。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上),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建构了“倍拼法”。在课后,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单一的推导方法,借助微信进行学习群聊,部分家长、朋友也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一种融合教学的多主体状态。通过多主体的群策群力、众筹众谋,构建出多种梯形面积推导方法,有的用的是“剪拼法”,将梯形转化为长方形;有的也用的是“剪拼法”,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从而轻松地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等等。在喧哗中,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学生的探究不断绽放出精彩。这些精彩,通过微信群积极地展示出来。每一个学生,为了彰显自我的推理能力,彰显自我的本质力量,都积极融入其中,形成一种交互学习样态。

多主体的融合,让学生集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之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他们相互之间进行着坦诚、平等的交流、互动。通过平等对话,营造一个自由、平等、敞亮的“互动空间”。在多主体的融合对话中,每一个学生都能袒露自我,不仅体验到“我在”,而且体验到“我们在”,体验到一种“共在”。这里,对话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而且是一种介入态度,一种相互关系,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

融合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合、学习方式的融合、教学主体的融合,构筑一个无界的学习时空。作为教师,既要让学生在融合学习中“脚踏实地”,又要让学生在融合学习中“仰望星空”。因而,融合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不是学习方式的简单混合,也不是教学主体的简单拼盘,更不是哗众取宠的点缀,而是一种深度整合。融合教学,是“互联网+”时代数学教学的智性应变,是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性的关照。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有效路径数学素养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