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结构分析与教学措施探究

2019-10-23 02:29蔡旋旋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教学措施小学数学

蔡旋旋

摘  要: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表征。在小学阶段,对算理的认知以及结构性分析是展开计算教学的前提。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经验中建构、在直观中建构、在迁移中建构。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循“理”入“法”,才能让学生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结构;教学措施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其学习生态优劣直接关涉学生学习其他数学内容。抓好计算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优化学生学习品质、形成学生学习习惯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教学,关键是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让学生理解算理,其二是让学生掌握算法。其中,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表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计算算理进行结构性分析,有助于教师形成有效的教学措施,改进计算教学。

一、对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认知

所谓“算理”,简单地说,就是“计算的道理”。在小学数学中,算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运算的依据,即每一步运算的内在道理,比如“小数加减法要小数点对齐”;其二是列式的依据,即某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而不用减法,用乘法而不用除法。很多时候,这两种算理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学生既要理解列式的依据,也要理解运算的依据。如果说算法解决的是“怎样算”的问题,那么算理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如果说算法是一种“陈述性知识”,那么算理则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如果说算法是一种显性知识,那么算理则是一种隐性知识。算法是抽象的,算理是直观的。概言之,算法是算理的抽象化、压缩化的确证与表征。

学生在计算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理解算理。只有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建构算法。如果教师淡化、忽视算理教学,那么学生就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计算学习中更多地就只是“背法则”“背顺序”等,算法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机械的、死的知识。作为教师,必须重视算理教学。从计算知识获得过程上分析,对“算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算法的自主建构,即在理解算理基础上进行数学化、形式化的提炼、凝聚;从数学建模的视角分析,学生建构算法的逻辑顺序就是“理解算理—提炼算法—算法应用”。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理解算理、建构算法的一般逻辑过程,才能让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

二、对学生掌握“算理结构”的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主要内容涉及三个领域、四种运算,即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分数的四则运算。其中,低中年级学段主要教学“整数四则运算”,中高年级学段主要教学“小数四则运算”“分数四则运算”。从整体上看,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具有共通之处,整数、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具有共通之处。对小学阶段各年级计算的算理进行解读,学生的体验与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算理素材”的呈现

“算法”是抽象的,“算理”是形象的。因此,如何选择算理素材进行呈现,就成为教师首当其冲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毋庸置疑,算理呈现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通常情况下,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主要是直观动作思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可以借助小棒、圆片等让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凑十法”“破十法”中借助小棒的合并、分拆等的操作;中年级学段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图、主题图等进行具象化的思考,比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高年级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具体的数量关系、线段图等进行理解,比如分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等。优化算理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建构、再构,有助于引导学生抽象、归纳算理,建构算法。

2. “算理发现”的方式

不同学段学生对算理发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低年级算理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100以内数的加与减》,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相加、相减”,从而让学生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中年级学段,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有效地迁移、类比,引导学生整合、再构,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让学生联系《两位数乘两位数》,从而让学生巩固算理,并更为深刻地理解算理。高年级学段,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感悟,从而获得对算理的整体性理解,比如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要引导学生和“整数加减法”的算理联通起来,形成“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者相减”的算理。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注重算理的“形”与“质”的沟联式发现。

3. “算理结构”的建构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低年级学段学生学习的算法,到了中年级学段有的就成了算理的组成部分;同样,中年级学段学生学习的算法,到了高年级学段有的也成了算理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视角看,算理的理解与算法的建构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对算理结构进行建构,将算理进行融通、融合,形成更为上位的算理。其中,有些算理还是一以贯之的。比如低年级学段“凑十法”就是高年级学段“凑整法”算理的雛形。如果学生在低年级学段理解了“凑十法”,那么学生在高年级学段自然能运用“凑整法”对整数、小数、分数进行简便运算。引导学生把握算理结构,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算理的深化理解与主动剖析。

三、对“算理教学”的措施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算理的理解,自行建构算法。只有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学生才能感受到算法的合理性、必然性。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经验中建构、在直观中建构、在迁移中建构。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才能让学生明理,形成对算法的符号化表达。

1. 经验:学生理解算理的动力源泉

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源头活水,自然也是学生理解算理的源头活水。许多计算的算理,就孕伏于学生的经验之中。作为教师,可以创设、运用生活化、经验化的情境,助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乘加 (减) 混合运算》,教材中就拥有鲜活的情境:小熊购物,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钱?学生根据经验,纷纷认为应该先算4个面包多少元,再算1个蛋糕和4个面包多少元。由此,学生能够列出正确的算式——“3×4+6”或“6+3×4”。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了一些算式,比如5×3+6×3等,让学生对之赋予意义。由于拥有经验的支持,学生能根据算式说出其中的意义。这样围绕学生经验的情境、活动,为学生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直观:学生理解算理的思维支撑

由于算法是抽象的、理性的,而学生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因此计算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直观入手。直观,是学生理解算理的思维支撑,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质。运用直观的方式很多,包括模型直观、图片直观、操作直观等。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整数除以分数》,教材运用四个同样大的饼(圆形),每2张一份、每1张一份、每 张一份、每 张一份,可以分别分得多少份?通过直观的图形,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整数除以分数单位,就相当于整数乘这个分数单位的倒数。由此形成学生的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对于这个猜想,部分学生借助长方形图进行探究,从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里,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完全是通过几何直观来实现的,而没有数理逻辑的演绎。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直观因子,发展学生的直观洞察、直观推理能力。通过直观,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将被充分地激发。

3. 迁移:学生理解算理的有效保障

如上所述,算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普遍关联着的。作为教师,要把握算理结构的关联点,引导学生积极地类比、迁移,引导学生对算理进行积极的同化、顺应,引导学生进行算理识别,从而实现对算理的再构、再创造。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算理,如根据货币单位的转化,进而认识“位置制”原则;根据小数的意义画出长方形,然后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解释;如直接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通过对算理的逐步渐进式的“解剖”与“深挖”,能实现学生对算理的个性化理解、个性化创造。当然,在学生最初的算理学习中,直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后,教师可以逐步将直观隐去,从而打开学生思维之门,挖掘学生的直观能力,开启学生的智慧之旅。

理解算理对学生学习计算而言,是最為根本的。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既明理又熟法,有时还要在算理与算法间来回穿行,充分地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的过渡、演变。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发现、探究算理,让学生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通过算理教学,为学生计算提供有效支撑,让算理充分发挥其计算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教学措施小学数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MOOC在高职公选课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初中语文活动式教学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