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超
摘 要:自新课改后,我们已经基本上走出了“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学生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然而,不提倡“题海战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否定习题在教学中的价值,现阶段正确的做法是在教学中精挑细选习题供学生精练,发挥单个题目应有的教学作用。为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思路。
关键词:初中教育 物理教学 习题教学 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分析
1.以“物理观念”为导向
“物理观念”是物理核心素养中较为基础且宽泛的概念,囊括了物理课程中重要的物理概念与观点,以及物理学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揭示等。学生脑海中物理观念通常来源于直接的思考与实践,物理教师在使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时,可选择一些具有直观现象描述或是能令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题目。[1]
例如,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功”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结合“有力无功”“有距无功”“垂直无功”进行设计习题,从中解读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在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内能”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计算“水的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的多少”这类问题,在讲解这类问题时,应先确保初中生具备合格的物理观念,即理解物质比热容即为物质吸热能力,再从中感知并理解Q=CmΔt,而后再进入到题目情境中进行计算。又如:压强概念的形成中的受力面积,浮力概念形成中的压力产生原因,功率概念形成中做功的快慢理解均需以“物理观念”为导向。
2.以“科学思维”为导向
与“物理观念”相对应,“科学思维”的建立过程较为复杂,该项素养的建立无法仅凭“观看”与“理解”,学生必须通过独立且深刻的思考才能产生牢固的科学思维,而最有效的科学思维培养方式就是体验完整的“发现、分析与处理问题”过程。因此,在使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时,教师可从题目的分析论证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学生质疑权威的勇气。
例如,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这章教学中,教师常要带领学生分析“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等问题,这便是一个复杂的思维锻炼过程,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多项影响因素,既要时刻记挂着“重力的存在”,又要保证全面分析到系统中的每一个力。此时,物理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分析,或是小组合作绘制力的示意图,以锻炼其科学思维。
3.以“实验探究能力”为导向
在初中物理教育中,实验课时虽不如理论课时多,但实验的地位却不容动摇,加之物理学从诞生到现今的尖端研究无一不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生的实验探究素养培养更显重要。就目前常见的实验类习题来看,学生需要回答的内容通常围绕着实验步骤的合理性以及实验结果的推导展开,大多将解题重点放在对实验过程的还原上,这也是实验类习题促使初中生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讲解实验类习题时,物理教师不妨选择更加生动的实验还原方式,让学生在思考推断中增强实验探究素养。
例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多彩的光”一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就需要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结论,而后续的练习题目也都会围绕着实验目的展开,如:器材的选取,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又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过程中实操过程,物理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不同题目中实验的需要情境,围绕实验的目的要求来增强学生应对多样化实验题目的能力,以增强其实验探究素养。[2]
4.以“科学责任与态度”为导向
在众多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责任与态度”是感性色彩最浓的一项,这其中既包含了對于科学的尊重,也涉及了基本的科学道德观念,对初中生的科学价值观可产生关键性影响。就科学责任与态度的内涵分析,其实比起物理理论所揭示的若干规律,这一项核心素养更加重视物理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在使用习题教学培养初中生的科学责任与态度时,物理教师可选择一些更贴近自然环境、切合人文社会的情境,让学生物理科学能产生共鸣的习题。[3]
如:古乐器中的编钟、古筝与现代乐器的交融,阿基米德从浴桶中悟到排水法测体积,美丽中国的风土人情、大好河山、高原戈壁,前沿科技中的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神七、辽宁号等均为很好的人文社会习题素材,这样也让物理习题的理论更贴近实际,能够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二、对物理习题筛选的可行性建议
在将核心素养作为物理习题教学的导向后,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存在基础,即教学应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理念。因此,核心素养角度中的物理习题教学应从学生的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对科学情感态度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使习题中作为一种导向与影响初中生成长的各项要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和谐一致地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与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1.均匀分配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
初中物理教材几乎对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都作出了入门式介绍,意在帮助初中生建立最基础的物理认知,而教材所附的课后习题多是围绕某一小节的理论知识开展的巩固型训练,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正式的习题课上,初中物理教师不应有“照本宣科”的思想,对于那些答案显而易见的题目应采取一略而过的教学方法,而将重点放在综合性强的题目讲解上。
在筛选题目时,一方面教师要重点讲解对核心素养培养正面效果强大的习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某一段时期内题目类型的综合性,即多次的习题课的效果总和对各项核心素养有均衡的提升效果。
2.丰富题目的内容类型与评价法
在筛选习题时,除看重逻辑严密的启发型题目,物理教师还可以定期选择一些科普型或开放型的题目,打破物理习题教学的陈规,推动习题分析向实践探究转化,在锻炼学生物理思维的同时引导其提升实践能力,或是增长初中生对物理领域的见闻,从兴趣方面加强物理知识的存在感,满足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上的双重需求。
此外,在习题教学中,物理教师也应定期变换评价方式,从最基础的解题结果评价,拓展到带有人文关怀性质的学习意志评价,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既感受到理性思维的精妙神奇,又能体会到物理教师散发出的人情味。
3.多利用创设科学思维强的多变题目
在教学改革之时,“题海战术”之所以被广为诟病,教师根本不在意学生是否自创了其他稍显繁琐但殊途同归的解题方法,导致学生的创造性被长时期打压。因此,在筛选解题教学所用的题目时,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存在“一题多解”的多变题目,让学生明白物理世界中“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进而间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可有效促进初中“科学责任与态度”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泸科版八年级“质量和密度”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如图1所示,把质量为m1的钢块放置于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上,恰恰把木块全部浸泡在水中,而钢块仍留在空气中,如果把质量为m2的钢块挂在木块下,也恰恰能让木块全部浸入水中,分别求出m1和m2的质量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主要可围绕“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能力”与“科学责任与态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让初中生在核心素养下的物理习题教学的影响下增强综合性品质。此外,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所讲习题的质量,寻找核心素养培养内容均匀分布的习题,多使用一题多解等思路向学生传达解题技巧,并寻找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习题评价法,避免习题练习再次走向僵化。
参考文献
[1]文军.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名师在线,2019,(05):52-53.
[2]刘国宝.浅析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及其对物理教学的影响[J].学周刊,2019,(03):70-71.
[3]徐祖梅.PISA视野下初中物理习题评讲的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3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