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琴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涵盖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包括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而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正处在人生重要抉择的转折点,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懵懂状态,如何在语文教学当中通过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心灵启迪与精神熏陶,进而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爱国信念、矢志不渝的感恩之心已成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将围绕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路径展开论述。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在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当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包括诗词歌赋、儒学思想、乐音礼仪等,可见,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精髓,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对个人未来职业规划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围绕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学生的主观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全新认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借助经典故事,端正学习态度
《周易·乾卦》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释义为:“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为报效祖国与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即将面临就业与创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个人的未来职业生涯能够创造出更多熠熠生辉的业绩,是每一位学生的远大理想。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勤学好学的好习惯,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可以利用古代一些经典的励志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其拥有一颗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心[1]。
比如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教学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件的内容是“李白铁杵磨针”的典故,“相传李白在年少时,并没有完成学业,而选择中途放弃,离开了学堂,但是,当他路过一条小溪时,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她在于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听了以后倍受鼓舞,大为感动,于是立即跑回去继续完成学业。而铁杵磨针的典故也一直流传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较差,虽然实践能力强,但是理论基础薄弱,这样对未来就业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借助于类似铁杵磨针的励志小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当中。
二,開展竞赛活动,提高文化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传统文化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与风采仍然受到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青睐与追捧。比如以古诗词为例,某电视台播出了一档竞技类节目《中华诗词大会》,在节目当中,有一个叫雷海为的快递小哥,夺得《中华诗词大会》第三季的总冠军。虽然他的职业非常普通,但是,他凭借对古诗词的热忱和喜爱,利用送外卖的零碎时间,用来读书、背诗,终于获得成功。在诗词大会之后,雷海为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变化,被一所教育学校聘为全职教研教师,并于2018年9月,入围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一条有效路径。
基于此,语文教师要教学当中,可以预留出足够的时间,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竞赛活动,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对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将起到积极的促动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成语接龙竞赛、古诗词竞赛、传统礼仪知识竞赛、文言文创作大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学生能够融入到竞赛氛围当中,亲身领会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在未来就业当中,学生可以将平时积累的传统文化所释放的正能量转化为高尚的文化情操与工作动力,促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收获累累硕果。
三、演绎真实情境,聚焦内在修养
《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立志于道、慎执操守、仁厚为人、心无旁鹜,游于各种技艺之中,这是一种至高无尚的人生追求、人生境界,一种成熟的内在修养。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倾向于学习和掌握一种技能和生存本领,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比如爱国主义情怀、孝老敬亲美德、助人为乐精神、集体主义思想等,只有这样,在日后步人工作岗位后,才能踏实工作、务实做事、勤恳工作,才能受到领导的赏识,而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将这些仁、义、礼、智、信、孝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堂,利用学生演绎真实情境的方法,将这些传统文化理念灌输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受益终身。
在教学中,教师以“孝”为情境主题,首先向学生讲述一个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比如“东汉江革行佣供母”的故事,相传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是江革对待母亲极为孝顺。在战乱当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江革,江革每每哭诉: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到了东汉明帝时,江革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2]。
当故事讲述完毕,教师让学生自行创设一个与孝顺父母相关的真实情境,并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有的学生风里雨里背着父母去医院看病,有的学生为自己的父母洗脚捶背,有的学生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体验当中,感受到父母的恩情,进而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语文教师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信作为情境主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创设一个真实情境,进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这样,也为学生未来就业能够一帆风顺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结束语:
职业教育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师恰恰可以将正能量充盈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专业课基础,学好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冯永波.职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外交流,2019,26(40):26
[2]张晓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9(3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