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丽
摘 要:目前,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施和普及,但是,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广也受到一些限制。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教育评估体系、课堂教学现状和教师团队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教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如教育评价制度、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传统的教育观念等,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每到假期,名目众多的“培训班”招生广告在街头巷尾频繁出现。为什么各种培训班有广阔的市场,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呢?笔者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有利益驱动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应试教育”观念还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势必会制约、延缓素质教育推进的步伐。
一、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建立一套能够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使教育评价能够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教育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现行评价的标准,只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升学率,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做的工作富有特色,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学生做,平时尽量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尽管这些做法符合教育规律,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质疑他“工作倒是有新意,但班级升学率下滑怎么办?”相反,假如学生升学率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级管理敢于放手,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活动,升学率仍然这么高,他确实有两手!”一位“优秀教师”“的辉煌形象,必须以其班级远远高于所在年级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否则,他的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就会受到质疑。
可想而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试分数,素质教育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然而,在“应试教育”、学生考试分数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教师在課堂上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对学生个性、兴趣、能力的培养。虽然教材和课程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那么,素质教育的实施就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三、当前的教师队伍结构、基本素质,还不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教师队伍结构,特别是学科上的配置不合理,影响和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中小学校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但诸如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生活性很强的课程,没有专业化的教师能胜任,只能由其他课程教师来兼任,甚至被其他学科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课程只能是“名存实亡”。所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当前教师的基本素质特别是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还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基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应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真正把探索性思维引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应成为一名顾问,一位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善于设置和提出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好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即时点评,拓展知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既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的希望。但是,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等诸多因素促使素质教育脱颖而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教育理念和评估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否则,只能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柳斌.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谈的高紊质人才而努力[J].北京:中国音乐教育,1997:l.
[2] 郭文安,陈东升.国民紊质建构与墓础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