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义
摘 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必备基础能力,是学生走好学习之路的保障,由此可见,良好的阅读能力在语文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层层深入的学习培养起来,小学时期正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奠定良好阅读基础的阶段。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
引言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而阅读能力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随着学生学习年段的增长,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成绩的优劣。现在很多五六年級的学生随便拿到一篇文章,他们几乎都能很通顺地读出来,但当他读完后,课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了几层意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大多数学生是一脸茫然。他们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来提取课文中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透过文章的语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甚至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被动吸收,没有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感受。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阅读教学积极性不高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喜欢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去思考、质疑。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是有心无心的听,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地讲解,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地听和读,由此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下降。久而久之,老师讲授的知识也会被学生忽视,造成在课堂上发呆、茫然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对于一些课本外的阅读自主训练,学生则更是表现出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差的现象。
(二)学生对阅读分析的方法不足
很多学生只对老师讲过的或做过的阅读题有印象,凡是没有读过或做过的文章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是由于对阅读分析的方法不足造成的。老师在课堂上根据答案的要点对阅读进行逐一的分析、理解,可是阅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可能有的学生的想法与答案无关联,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只是老师讲解答案,而没有针对性的答疑或是方法上的指导,那么这部分学生在遇到同样的阅读题时仍然不会做。文章主要讲了些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指导,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去思考,去更好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
(三)学生没有将朗读和感悟结合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的阅读教学大力倡导以读代讲,课堂上,老师尽量避免过多的文本讲解,把更多的体会和感悟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代替。因此,如今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许多读的方式,如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等,可大部分学生也只是一味的读,没有让自己的思维进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去,更没有达到入情入境的感悟和体会,其实不同的文本就读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应该选择性的让学生对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方式的读,去体会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样的课堂也会变得有趣而充满活力。学生也能读出各种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使他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改变课堂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对于高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我们就应该打破课堂上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于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思考、合作探究、展示,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行动起来。
因此,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笔者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如,在《黄道婆》一文的学生中,笔者就让孩子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课前充分搜集黄道婆的有关资料,以及你感兴趣的内容。课堂上一开始笔者就让孩子们把搜集到的有关黄道婆的资料相互交流,这下孩子们的精神一下就振奋了,有的讲到她小时候做童养媳,生活是怎样的,这个学生就对“童养媳”很感兴趣,她顺便就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普及了这个知识点,学生们也听得很认真,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活跃起来了。
在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中,笔者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降低难度,增加梯度和密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合作学习,不能只做旁观者。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每位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黑板,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展示中提高学习效果,主动建构知识的框架,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学习的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发他们主动的思考。
(二)知识点的训练代替课堂的一问一答式,让课堂动起来
阅读的训练,重在知识点的训练。把对字、词、句、段的训练,落实到每一篇课文的训练中。对于难读的字,让学生点出重点,指导读好。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通过让学生找近、反义词或者关键字的理解、训练说话运用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的运用也是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好方法。小学阶段重点是体会破折号、省略号、感叹号、问号的运用。对于概括能力的训练,则让学生逐句逐句的读,然后从句子中抓关键字、词,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课堂提问要精练,要有可思考性,对于简单无价值的问题不提。这样有更多的时间给孩子,训练阅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如对一篇课文段意的概括训练这个知识点,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读并概括,很多学生读完后不知如何抓重点来概括,很多学生都会照着书本上的句子去读,而不懂得怎样简练、精准地抓重要的几大要素进行概括。笔者在《猫》一文的教学中则先让学生看一看该段是否有中心句或者过渡句,如果有,则可以抓中心句进行概括,如果没有,笔者就引导学生逐句逐句的读,读完一句,说一说这一句写的主要是什么,可以在里面抓哪些关键词来概括,就这样,把每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理解清楚了,然后把这几句连起来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这样引导后,学生就能在概括段意时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同样,对于主要内容的概括也是让学生抓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这几大要素来概括或者先归纳每一段的段意,然后把每一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朗读训练要有重点性和层次性,并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
小学语文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强弱与学生的朗读能力密不可分,会朗读,能有感情朗读的孩子,他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较朗读能力弱的孩子要准确的多,他能通过有感情的读走进文本,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我们语文通常说的这类孩子的语感要强的多。然而,语文的朗读犹如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的一样:“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语文读的方式也有七十二种。”按音量大小可分为默读、轻声读、大声朗读。按参与面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按思维运动可分为自由读、带着问题读、有感悟的读......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更是充分突出了朗读的地位和作用,让课堂变得书声朗朗,但面对如此多的读的方式,真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什么样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有积累、有感悟、有收获呢?这就需要朗读训练要有重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高学段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小声读,以此来解决字词上的认识;然后对课文的再读;把握主要内容时,则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默读。在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上就要采用个人读的方式,让学生创造性的朗读,同时也能检测出学生朗读的质量和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刘三姐》一文的学习中,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写上自己的批注,然后,让学生谈一谈文中的刘三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從哪些关键的词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情朗读,有的学生从课文中读到了刘三姐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也有的学生读到了刘三姐的机智和勇敢;还有的同学读到了刘三姐的仗义执言等等。又如,在《冬不拉》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读课文中阿肯的琴声,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一个情节,然后让学生交流后再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让全班同学带着自己的想象试着背一背。这样,学生既让学生谈了自己的观点又让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情境有了想象,背诵起来也十分轻松。这种有效的、分层次的重点朗读,让课文有了朗读的重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高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扎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和探索,为学生良好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4.
[2]王晓琴.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4.
[3]徐海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