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祺
摘要:活动型课程的构建是《全日制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1版)的一大亮点,也是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力求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的标志性追求。文章以一次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为例,分析其开展的方式和过程,提出了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相关策略。
关键词:活动型课程;核心素养;小组合作;课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3-00151-01
1一次活动型课程的开展实例
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哲学一直以来都是令其极为头痛的一门课。而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和学生浅薄的阅历,想要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和讲解相关知识点,似乎是多数高中政治教师难以攻破的难题。新学期,笔者接受了学校的教学安排,考虑到一直在推行的新课改中提出的加强活动型课程和自主学习的理念,便尝试利用一节公开课组织一次活动型课程,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可以找到活动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要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本次选择的哲学课题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设计本节课时,结合微博热门话题“香蕉和冬枣一起吃会产生什么味道”,让学生从实践中探索真理的来源,通过请学生代表试吃香蕉和冬枣,并分享自己的感受。然后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有尝试经历的学生获得的是直接的经验,而没有尝试的学生之所以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是因为有尝试者的分享,也就是间接经验。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认识到获得经验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无论何种经验的获得都需要实践的支持,故帮助学生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知识点。
参加实验的学生提出香蕉和冬枣一起吃好像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味道产生,这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参与的学生分三次重新尝试:①先吃棗后吃香蕉。②同时吃香蕉和枣。③吃香蕉后吃枣。通过反复的尝试,学生发现:①香蕉和枣一起吃,咀嚼几口就会出现恶心的味道!②先吃香蕉,等香蕉咽下去一部分再吃枣的话,味道差不多!③先吃枣,等枣咽下去一部分再吃香蕉的话,味道就会淡很多。当得出实验结果时,教师加以引导,对“香蕉和冬枣一起吃会产生什么味道”这个问题的深入了解,是通过反复的实验得出的,学生自然很容易就能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点。最后,通过获得的不同食物间会产生不同反应的认识联想到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得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相关知识。
通过一个实验的方式完成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地探讨,这节课相对来其他按书说教方式完成的课时,效果更好,学生课堂兴趣更浓厚,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更深刻,甚至到学期术,这也成了记忆最深的一部分知识点。本节课开展活动的目的在于,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如苏联心理学家维谷斯基所说,所有的学习都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物,在与他人互动中得到调节,或者在人际互动中塑造而成对世界的看法。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细化合作方式,提升可控性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要求,将课堂的时间充分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回归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建立健全课程社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来发挥课程社会资源的作用,使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源和政治课程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各种类型社会资源的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然而,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引入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不可复制性,一个班适合的实践方式,不一定适合于其他班级或其他课程,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型教学时应有效备课,做到具体而有针对性,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在各班级开课前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课前围绕活动方向丰富内容,细化操作步骤,形成小组方案。通过整理小组方案,进一步优化教师的课堂行动,在课前解决各个班级出现的系列问题,从而降低课堂的不可控率。
对于活动型课堂,教师常常会有一些困惑:在开展课程活动的过程中,是以知识的生成为重还是活动开展为重?课堂到底需要教什么?新课改强调“活动”与“学科”是融合关系。因此,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围绕学生开展活动。如果不能平衡二者关系,活动型学科课程就会变成了唯活动的活动课程,亦或是唯应试传统的学科课程,也就偏离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与初衷。由此可见,如何设计学科课堂活动、怎样让知识更好地与活动融合、怎样找到课堂中最适合的平衡与稳定,十分重要。
3做好课后评价,提升核心素养
课后评价同样是检验活动课堂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过程的重要环节。为增强课堂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需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评价中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度,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行为表现等。因此,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不仅仅需要知识点的生成,还需提升新一代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高青兰.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导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孟庆南,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