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干预是目前二语动机理论发展的一个最新领域,它是指一种通过训练有素的医生或老师提出相关主题,帮助参与者唤起并产生心理意象。本文研究旨在简述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L2 Motivational Self-system)以及相关变量,以及简述被多个实验所证实有效增加学习动机的意象干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自我系统理论;意象干预;学习动机
【作者简介】孟瑶(1992.08-),宝鸡文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一、背景
不论是教师还是语言研究者都认同,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学习动机是二语习得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将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的长期成功。加拿大学者Gardener 和Lamber指出二语学习有两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一个是语言天赋,另一个是学习动机。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能否成功掌握一门新语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动机。更确切地说,动机是启动二语学习的主要动力,同时,它也是漫长而烦琐的学习过程得以持续的动力。
如何激发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直是学者和语言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意象在激励二语学习动机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特色领域,许多出版物和文章都对这一应用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结果证实了意象干预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Magid和Chan创新并第一个在二语动机项目中应用意象干预,成功地激励了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
本文研究旨在简述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L2MSS)的相关变量(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对英语学习的态度、预期努力、目标和动机发展的正/负变化),以及简述被多个实验所证实有效增加学习动机的意象干预手段和方法。
二、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与意象干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话题之一。D?rnyei和Ushioda将二语动机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社会教育时期(如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认知理论发展时期(如自我决定理论),过程决定论时期(即可能的自我)和最新的社会动态发展时期(即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本文所运用的理论框架为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
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由英国学者D?rnyei在 Markus 和Nurius所提出的可能自我的理论(Possible selves theory)基础上修改并提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体验。
理想二语自我:即流利的第二语言将会使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流利的语言可以让学习者国际旅行或做跨国生意。理想自我对于语言学习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促进因素, 因为学习者会通过实际行动减少实际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应该二语自我,通俗来说就是学习者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是一种出于责任,或者为了满足一些外部期望的行为,从外部因素而产生的学习动机。例如,为了通过考试,为了不让家长老师失望等等。因此,学习者会通过努力学习来避免可能的负面结果。
二语的学习体验,即在平时的学习当中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学习体验,从而对学习者的动机产生影响。例如,一次和母语使用者一次愉快的交谈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反之,讨厌某个二语老师对学习者产生的消极影响会减少学习动机的发生。
D?rnyei指出,与其他两部分相比,理想自我在激发二语学习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习者通过想象成功地设想自己的未来,那么外语学习的动机和随后的外语学习能力就会提高。相反,“应该自我”在促进L2动机和提高L2熟练程度方面效果较差。二语学习体验,与其他两个因素不同的是,一方面,它关注的是现在而不是未知的未来;另一方面,这一概念并不是有可能自我的理论上发展而来。所以在不同学者所做的不同实验中,此概念的叫法也不一尽相同,本文實验将采用“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来衡量此概念。
这一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对以往英语作为通用语背景下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反思和补充。
意象,定义为“在缺乏外部体验的情况下,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的一种内部表征”,可能会塑造或改变学习者的行为。Stevick首先强调了意象干预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积极影响。这些意象干预在心理学、音乐和体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和应用。在语言教育中,近几年也成功运用在了听力,语法教学,写作以及促进动机的研究中。
Hall, Hall and Leech指出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引导意象(guided imagery)和情景意象(scripted imagery)。引导意象指的是一种身心干预,通过训练有素的医生或老师提出主题,帮助参与者唤起并产生心理意象。这些主题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幻想情景有关,比如梦中的旅程或完美的一天。情景意象指的是给一个人或一群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描绘出来。这些主题涵盖了各种主题,从日常生活到学术术语。
三、结语
本文在概述了D?rnyei的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以及二语动机领域最新的意象干预手段,最近,越来越多的文献致力于研究意象干预在各种二语学习情境( e.g., Magid & Chan 2012; Magid, 2014; Sampson, 2012; You et al., 2016),并且在干预后的学习者的动机会有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D?rnyei, Z.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Mahwah, NJ: Erlbaum,2005.
[2]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13: 26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