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项目+竞赛”:提升高校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019-10-21 08:35向俊杰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高校

【摘要】高校人才竞争力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各高校对人才竞争力的关注本质上是对自己所培养人才能力的关注。“课程+项目+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好地提升高校的人才竞争力。“课程+项目+竞赛”是针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大学本科生的课程学习、项目研究与学科竞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从专业基础到学科前沿、从理论学习到应用研究的多维人才培养体系。“课程+项目+竞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是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人才竞争力;应用研究型课程;学科竞赛

【作者简介】向俊杰(1977-),男,湖北仙桃人,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研究方向:环境治理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专业质量新标准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8JGA181);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人才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2019C248)。

一、绪论

近几年来,高校人才竞争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人才竞争力是“一种相对的竞争优势,是个人或者群体在人才市场上的相对优势”。高校人才竞争力是指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相对竞争优势,是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在人才市场上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竞争优势,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任务,因此,高校人才竞争力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水平,体现了高校相关专业在国内本学科的相对地位,并且成为衡量高校相关专业合格评估的重要指标;高校人才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各高校对人才竞争力的关注本质上是对自己所培养人才能力的关注。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发展出了一套“课程+项目+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程+项目+竞赛”的内涵与主要做法

“课程+项目+竞赛”是桂林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所形成的一套针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大学本科生的课程学习、项目研究与学科竞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从专业基础到学科前沿、从理论学习到应用研究的多维人才培养体系。在该模式中,“课程”是指本科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校设置的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和应用研究型课程。通识課和专业理论课是大学所有专业都设置的课程模块,而应用研究型课程则依托本专业教师高水平的项目、针对学科前沿问题而灵活设置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科前沿的认识。“项目”是本科生的研究项目,是针对学科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或者是教师正在进行高水平项目的子问题,由专业教师指导而设置的供本专业学生研究的项目,其管理方式完全参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审批、经费管理、结题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办法。“竞赛”是指本科生的学科竞赛,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鼓励本院学生参加本专业的各类学科竞赛,包括校级的、自治区级的、全国性的学科竞赛。

“课程+项目+竞赛”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识课强调多学科交叉、文理交叉;专业理论课强调厚基础;应用研究型课程强调前沿性和应用性。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应用研究型课程,学校出台了专门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特别强调要以教师的高水平课题为基础,为了保证课程的前沿性,每门课程的内容只能开设一次,不能无限次重复。这虽然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但学校从教学课时酬金方面予以重奖。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已经开设了10多门应用研究型课程。在研究项目方面,学校和学院除了研究项目的设置以外,还对申请项目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进行物质激励,以激发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有近10项课题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立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奖励。在学科竞赛方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学科相关的赛事,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竞赛中充分发挥出来。课程、项目和竞赛三者共同构成了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其中,课程学习是高校人才竞争力培养的基础,项目是人才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学科竞赛是人才竞争力培养的具体体现。

三、“课程+项目+竞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学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被动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兴趣固然来自对知识的渴求,但更来自获得知识以后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成就感,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被社会承认的满足感。从后者所产生的学习兴趣要远远高于前者所产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成就感和满足感属于马斯洛所说人的需求层次中高层次的需求。

传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在校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渴求。但是,在目前互联网已经普及于大学校园的情况下,学生已经能够自己获得常规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果在课堂上继续大量重复这些常规的专业理论知识,可能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渴求,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上课是在浪费时间,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

将“课程+项目+竞赛”引入专业理论教学以后,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应用研究型课程会带给学生以前沿性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是规范性的教材所没有囊括的,这会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二是项目的申请、研究以及结题过程,需要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整个过程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物质收益,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三是学科竞赛中问题的解决、观点的碰撞、小组之间的交锋,让学生获得挑战、成就感、满足感。“学科竞赛同时也是一种载体或途径,通过这个载体或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因此,“课程+项目+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四、“课程+项目+竞赛”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创造性是创新的关键,亦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也是人才竞争力的核心。创新精神是创新行为的指针,是创造性的來源。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人才竞争力的核心,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提升高校人才竞争力。创新的首要来源是现实的需求,是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推动。关注现实、关注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

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核心。理论学习首要的是认可理论、服从理论,进而才有可能对理论进行反思,有所创新。因此,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在第一时间产生创新性人才,难以让培养的人才产生创新精神。

将“课程+项目+竞赛”引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后,学生的创新精神会有极大的提高。第一,应用研究型课程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谓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应用研究型课程本质上是一种培养创新精神的课程。第二,项目研究过程——包括项目申请、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结题等,都是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这些都会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让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能够让他们面对课堂中所不曾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与新的问题,进而产生创新。

五、“课程+项目+竞赛”是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科研能力是科学研究能力的简称,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源于比较、分析、鉴别的能力。

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在校大学生更多的是从老师或者是教材中接收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接收”是单向度的,因而难以产生“比较”“分析”和“鉴别”,所以他们的科研能力提升是缓慢的,需要他们从学生的身份转变成工作人员或者科研人员以后才能形成。

将“课程+项目+竞赛”引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后,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来源是多维的,不仅有老师的理论讲授,还有老师在项目研究中和学科竞赛中的指导;不仅有教材中的规范性理论,还有项目研究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科竞赛中不同小组之间的观点碰撞,等等。不同的知识来源会产生知识的多样性,这就产生了“比较”“分析”和“鉴别”的需求,而且项目研究中的问题也会产生这种需求。因此,“课程+项目+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六、结论

学习兴趣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提升,共同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桂林理工大学所实施的“课程+项目+竞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其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志伟.宁波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 30:189-190.

[2]梁拴荣,贾宏燕.创新型人才概念内涵新探[J].生产力研究,2011, 10:23-26.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高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