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 要:多途径、深入、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延展的重要一环,更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课堂实例来谈谈自己对多元延展阅读形式、作用的一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课外阅读 延展阅读 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多途径、深入、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延展的重要一环,更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以下结合课堂实例来谈谈自己对多元延展阅读形式、作用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主题整合,对比阅读
将课本中有共同点的几篇文章汇在一起,对比阅读,同中寻异中,形成一个主题阅读面,开阔阅读视野。
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以下课文均来自苏教版)《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这组课文时,笔者尝试跳出单篇羁绊,以“名人风采”为主题,开展比照阅读。充分阅读后,在感受人物形象之余,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其匠心的独运,最终学生从不同的三篇文本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感人形象、可贵品质深处的“爱”,由此总结出文本人物形象及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然后结合课前所查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卓越成就中思考之所以成为“名人”的缘由,将思考引向深入。
同时利用苏教版课本的编排特点,将课文与习作结合,指导学生完成本单元的习作练习: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他们的事迹,写一写家乡“名人”,学以致用,将课堂上习得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通过这种主题式对比阅读,学生对此类文本有了整体的观念,理解也更全面。
二、一课一得,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我们以教材为资源,深入挖掘每课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精读一篇得法,举一反三用法,巧妙结合重难点,开展小练笔,仿中求创,形成一个读写组合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在学习《爱之链》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时,我们结合了其他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补充阅读对比性环境描写,深刻感受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铺垫情节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炼出"读写迁移",以“清晨,乔伊醒来……”开头,展开想象写话,进一步感受環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心情、凸显主题方面的作用,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群文阅读,举一反三
充分挖掘课内课文的拓展点,探究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大胆引入课外拓展阅读的篇目,进行课内外群文阅读的课堂实践。比如学习《安塞腰鼓》时,首先让学生深入学习《安塞腰鼓》,在充分的朗读、理解之后自己归纳出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以陕北特色艺术形式——安塞腰鼓为描写对象,借助排比、反复、大胆的想象,赞美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然后又将作者刘成章先生的其他作品《水》《老黄风记》引入课堂,在比较阅读中深入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索,自己发现,进而归纳出刘成章作为陕北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接着在探讨“《民间艺人五奶奶》(青岛籍作家张吉宙)是否是刘成章的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特色造就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一篇带多篇式地群文比较阅读既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与语言文字的品析赏鉴力。
四、整本书阅读,课内外延展
在深挖教材,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后,课本学习的节奏加快了,从而为广泛的阅读腾出更多的时间,于是我们根据高年级孩子的年龄、兴趣、阅读水平选择有特色的、有厚度的也是有童趣的、有可借鉴的语言之处的名家名著,如《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草房子》《城南旧事》《西游记》《呼啸山庄》等书,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主题问题,自主阅读,逐步推进对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比如开展《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读书时,首先每看完第一章,就会带领学生通过时间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三点锁定主要事件画出相应章节的鱼骨图,梳理出每一组人物关系,从而使故事和情感两重脉络清晰立体呈现,直到最后完全读完,画出全册的人物关系图,使得故事的起伏展现了出来。然后再将一个人物或两个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交流。比如在感受“秃鹤”和“细马”时,谈第一印象、说名字由来、品人物性格,深入体味作者寄予人物隐含的情感因素。最后,在对“两个人身上哪里最让你感动”的交流过程中,深入理解作者在《草房子》中对“尊严”和“责任”的思考。
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通过各种阅读资源的整合,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延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已然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更可喜的是孩子们思考的深度、广度在不断拓展,语言表现力更强了,这恰恰是语文素养提升的表现。同时,从阅读中学习了不同文章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法,积累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辞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读写结合,长期的潜移默化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此,通过阅读教学形式的多元拓展,将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三者结合起来,是达成语文阅读高效学习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