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
【摘 要】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势,教师要改变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领学生提高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本文提供了一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的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群文阅读;运用策略
群文阅读是把一组文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进行阅读。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群文阅读之花尽情绽放。
一、以学生为主体确定议题
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确定议题,从教材出发设计群文阅读的目标,再确定议题。教师在进行议题选择的时候,要结合教材,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水平来确定议题。教师要准确地理解教材,明白编者的编写意图,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也要做到相当到位。
二、根据议题选择文本
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要围绕议题来进行,对议题的理解要精准,结合议题,教师再选择文本。教师要理解文本阅读,对文本理解准确,并选择对的文本。教师选择文本的时候要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别,教师在文本选择的时候,要兼顾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难易程度。教师在围绕议题选择文本的时候,要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研究美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加学生的文学功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交流、提高,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获取、高效反馈。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抓住一些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在语境中理解作品的语言。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感悟文字、感悟作品、思考问题,体现学生阅读个性化,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在学生发言之前,教师可以先提醒学生关注内容和语境,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感悟或者思考,随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比较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的异同,这样来产生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师要丰富教学策略,让群文阅读的作用综合
教师要教会学生群文阅读的方法,在学生面对不同的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或者阅读手段,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在实践中进行实施。教师可以引导初中生从不同的文章中获取更多的信心,鼓励学生学会快速有效阅读,全面整合文中的有效信息。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快速且有效阅读的策略。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一节课要阅读的文章很多,内容很多,时间很紧张,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默读、浏览和略读。因为有的学生读书很少,所以跟不上群文阅读的节奏,教师要在群文阅读课上有意识地渗透快速阅读的策略。例如,教师在教学《故乡》的群文阅读的时候,可以规定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然后提问: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啊?现实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啊?教师可以引導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画出相关的词语,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故乡的变化是否仅仅从景物的变化看出来?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跳读课文、扫读课文,并画出体现故乡改变的词语,体会文章作者的感情。
群文阅读要改变过去的单篇文章的阅读方式,单篇文章的阅读重视字词理解,分析语句或者段落,而群文阅读重视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提取文章有用的信息,教会学生综合思考,引导学生从多篇文章去比较,去概括,去归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对比群文,并体会对比的表达作用。
五、教师科学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问题,推动学生挖掘动力的源泉,引起学生思考。教师要丰富教学的策略,将几篇文章整合成一个整体,科学地设计问题。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济南的冬天》《秋天》等,运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四季美妙的景色。教师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讲,可以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抓住重点的句段,提出课文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学生结合朗读进行思考,将几篇文章都浏览,并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深化学生的认识。
六、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探究
教师在设计好课文内容后,还要设计好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环节,有步骤有计划有程序地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挖掘学生求知的愿望,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带领初中生进行答案的探寻。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受和成就感。教师要多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因为初中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的能力,教师这个时候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就能激发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锻炼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增加对文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吴双.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建设[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