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丽娜
【摘 要】为了突出新时代教育精神,打破传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依据此精神,采用创新思维,探究新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案。通过创建体验课堂、创新课堂、审美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美术;美育精神
美术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1]。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育精神发生了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符合当前教育需求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案成为了教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新时代美育精神
新时代的美育精神从多个角度来完善美育观念,丰富了小学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第一,加深美育内涵的认知,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受美育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自身美术创作能力[2]。第二,保留基础艺术教育,对国家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保障做出贡献,充分体现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第三,拓展美育精神,实现多学科融合教育。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创造生成新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案成为了当前重点研究内容。
二、创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路径
(一)开展艺术审美与感知体验课程
美育的基础是艺术教育,通过传播艺术教育,帮助小学生积累美学知识。学校美育是从美术和音乐两类课程出发,建立艺术基础[3]。其中,美术课程涵盖的内容更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以“纸青蛙”为例,从艺术角度来欣赏纸青蛙叠纸艺术,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学习叠纸技巧,共同感知此项艺术给人的艺术美感,教师采用单点突破教学思维,将此作为引领学生感受艺术美的突破口,作为艺术美的一个点,在此基础上,布设其它点,根据各个点之间的关联关系,组建一组叠纸艺术作品,让学生自行分析各个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总结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过程中,体验叠纸方法不同可以创造不同艺术作品的感受,从而感知美育精神。
另外,在仿照教师给出的艺术作品折叠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创作一些新的艺术作品,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教室中的物品等作为题材,利用手中的工具制作一个折纸作品,以此培养学生的扩展思维链接能力,引导学生对美术工具有新的认识。
(二)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美育精神,加强了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要求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4]。第一,从理论层面出发,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术世界,不再以“太阳”、“房屋”、“小鸟”绘画为例,而是将大自然整个系统融入到理论当中,讲解美术对大自然的翻译,利用美术工具展现一副大自然景观,从该景观中一一分析各事物扮演的角色,从各个事物、生物的关联关系出发,逐一讲解,以便加深学生印象,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大自然系统。第二,学会理论联系实践。仍然以大自然景观为例,给出一副景观图,让学生根据此景观自行绘制其它生物、事物,使得景观看起来完整,并讲述一个故事。此过程便是锻炼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及景象设计的手段。本次美术景象绘制不仅限于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随意添加,这种美育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审美实践课程
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绘制及欣赏能力基础上,为了满足美育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审美作为下一步教学计划,以此完善美术课堂教学体系。一件艺术作品可以传达某种感受,大部分艺术家通过作品实现交流。小学美术作为美术教育的初始阶段,理應能感知新时代美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与交流,实现美术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从美术绘制功法中进行审美。在为学生讲解素描、国画、雕塑、折纸等美术功法过程中,拿来一些真实作品以供学生欣赏,通过观察此作品,让学生从中找出艺术功法。通过观察美术作品,分析其采取的色彩分布及绘制笔法。第二,分析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含义,感知寓意之美。例如,图中绘制了龟兔赛跑的画面,从该图中分析需要表达的寓意,以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感受美术作品表达能力,将其作为自行创作作品的基石,以美术形式向人们讲述寓意或者内心感受。
三、结语
本文以新时代美育精神作为题材,选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为研究内容,以时代精神改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体验课堂、创新课堂、审美课堂教学方法,以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为目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新时代下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方式,表达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黎启蓉.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学周刊,2017,13(13):209~210.
[2]王树荫.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基本思路[J].北京教育(德育),2017(11):34~36,41.
[3]王晓俊,许梅.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美育实践与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9(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