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摘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初中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既是改变传统历史课程存在弊端的迫切要求和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符合现代初中生心理特征的。它将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机统一。下面,本文从三方面入手,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育;导入;直观;现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时,鉴于历史学科的人文色彩较为浓厚,其视点主要聚焦于人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需合理引导方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基于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不应将基础知识的单一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应在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将其渗透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以使学生不仅可以拥有丰厚和渊博的学识,同时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一、巧妙导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其虽然所占时间很短,但却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否。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就会在极大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并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巧妙地设置情境。以此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渴求知识的积极情感。
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课之初,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我对学生说道:“一群穿着高筒靴的侵略者毫无顾忌地恣意践踏着中国的土地;一群群无辜的百姓倒在了侵略者的刺刀下;奇珍异宝被侵略者抢劫一空……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强盗毁于一旦了。”如此导入,既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息,更有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控诉。不仅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而且还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熏陶和感染下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二、直观教学,强化情感渲染效果
基于多媒体拥有视、听、说三方面的功能,并以互联网为依托含有大量丰富多彩的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此外,鉴于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繁多,且因年代久远,复杂抽象,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难使学生对其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此时若能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将历史知识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够强化情感渲染效果,实现对老旧历史教学的补充。
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课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与之相关的影音资料,以将学生代入当时的战争场景之中,进而使学生对战争的恐怖和残酷进行直观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我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示意图,以使学生得以在空间上掌握二战初期的扩张过程。如此,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不仅强化了情感渲染的效果,而且还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战争的残酷性的学习,认识到了当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了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崇高理想。
三、联系现实,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可见,让历史教学生活化,是升华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必要途径。基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并积极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在教学《秦统一中国》这课时,为真正达到情感教育的“情意合一”,我除了向学生讲述了秦统一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举措之外,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匈奴的情况及其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的贡献,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树立民族平等的意识。与此同时,我还在最后引出了台湾问题,出示了习近平主席会见台湾参访团时的讲话,以借台湾问题使“统一”主题得到升华,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此便启迪了学生的心靈感受,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情感教育的“情意合一”。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将情感教育置于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并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单一传授更多地转移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来,以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深化情感体验,健全人格品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132+134.
[2]刘增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