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芳
摘 要:在当今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下,幼儿园作为学生学前教育的重要阶段,社会各界对于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愈发关注和重视,因此为了提高幼儿的学前教育效率,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将一些优秀新型的教学资源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促使幼儿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为幼儿的小学教育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文针对绘本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加以分析。
关键词:绘本资源;幼儿园教学;有效利用
引言:
学前教育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启蒙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基本处于“白纸化”的状态,对于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还没有养成,因此对于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都比较大,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此来为幼儿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在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下,加强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绘本资源是当今幼儿园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对绘本资源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促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提供一个优质的学前教育環境。
一、绘本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有效利用的价值
首先,将绘本资源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幼儿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较为幼稚的实质,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意识,把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此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绘本资源具备一些适宜幼儿心理特征的优势,比如插画多、文字少、趣味性强等,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可以通过绘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满足幼儿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为幼儿的小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将绘本资源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可以有效增进师生之前、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幼儿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一定要通过对绘本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激发幼儿学习的潜在能力,提升幼儿的全面实力。
二、绘本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有效利用的途径
(一)按照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
教师要明确,绘本资源的合理选择是对幼儿进行学前教学的基础。首先,在对幼儿绘本资源的选择上,教师要慎重筛选,选择有教育意义、积极正能量,同时能被幼儿理解,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程度的绘本,从绘本中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幼儿园教学。例如:杰兹·阿波罗所绘著的《抱抱》,描述了一只名叫Bobo的小猴子想要妈妈抱抱的故事,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好心的小动物,教师在这一内容的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借助乐器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感受到绘本资源中的趣味因素,从而对幼儿形成很好的感化,在幼儿的心理初步埋下一颗亲情的种子。
(二)丰富绘本资源的储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
想要利用绘本资源对幼儿园学生进行学前教学,就必须丰富绘本的资源数量,就像上战场必须有武器一样,幼儿园教学也必须有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绘本资源作为基础保障。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区域内建立专门的“幼儿图书馆”,里面放置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让幼儿能够有足够的选择性,能够亲眼阅读到丰富多样的绘本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绘本教学,在课堂上播放PPT,但一定要注意保证绘画的真实度和色彩效果。当前对于幼儿教学最好的绘本资源还是实体书籍,有助于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就对绘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再加以教师的引导,能有效提升幼儿园的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边阅读绘本边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幼儿园教学的过程多为抽象化的,教师单靠讲解很难让幼儿理解,但是应用绘本资源进行教学,就能让幼儿更形象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便于幼儿理解,激发幼儿对绘本、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例如:“寓言大师”麦基的经典绘画作品《花格子大象艾玛》中,多是运用集合图案进行绘画,色彩柔和温馨,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幼儿展示这幅绘画,引导幼儿观察绘画中的花纹,并向幼儿讲解花纹的颜色构成,在问题中对幼儿的学习思维和审美情趣进行引导性的发散,让幼儿感受这幅绘画的色彩搭配、结构组成等规律性,通过儿童绘本资源的合理应用,让幼儿对幼儿园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情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下,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学前教育环节,幼儿园领导及教师要把幼儿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保障。幼儿园教师要从当前的教学现状出发,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绘本资源对于幼儿园教学的重要价值,并且采取科学的途径发挥绘本资源最大化的教学价值,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提供重要的保障。教师要注重绘本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利用绘本资源的趣味性和教育性为幼儿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丹.浅谈幼儿园绘本教学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3).
[2]戴钰.浅谈绘本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