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春秋学者孔子的家风故事

2019-10-21 09:42
科教新报 2019年24期
关键词:殷商兴盛梁惠王

[成语] 仁者无敌

[释义] 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会赢得民众的拥戴,是无人可敌的。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大意] 方圆不到百里的小国也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如果这个国家的国王施行仁政的话。一个实行仁政的国家,尽管小,却能击败实行恶政的大国,因为大国已经失去了民心,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家风故事] “仁者无敌”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思想家孟子之口,是他用来戏说魏国国君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话。但以梁惠王的表现来看,他恐怕连仁君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做到。而在孟子心中,早就有了一个“仁者无敌”的人选,那就是孔子。

孔子先祖本是殷商王族,为殷商最后一位帝王纣的兄弟。在殷商被西周所灭之后,其先祖所在的殷商王族被安置在了今河南商丘一带,形成名为宋国的诸侯。在西周的统治秩序下,宋国并非带着亡国之恨的屈辱存在,而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家也很兴盛,出了不少贤能人物,逐渐形成了一种谦恭低调、仁善行事的家风。

待到春秋时代到来,宋国局势开始混乱起来,内忧外患不断。后来在一次政变中,孔家惨遭飞来横祸,许多族人被害,后裔侥幸出逃到了鲁国,开始了寄居异国他乡的岁月。

尽管生活在艰难之中,母亲还是给了孔子很好的教育,让他学到了许多知识,培养出了他高尚的人格与道德。无奈当时的鲁国,被昏君权臣搞得乌烟瘴气,让身负种种安邦定国之良策的孔子逐渐将精力转移到了学术上,并开始设立私学,招收门人。此时,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始萌芽,其中之一便是“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仁”。其基本精神就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有仁善之心,家庭如此、邻居如此、君臣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由此孔子提出一个理想的人类历史终极目标——大同,也就是没有争斗、人人仁善的和谐世界。

可叹当时天下战乱,各国国君都是虎狼之徒,忙着互相吞并。

这只是一时的阻碍,“仁”的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逐渐放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服这种学说,后来更是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主流政治理论。

而最信服这种学说的家族,还是孔家。 在孔子死后,这个家族始终没有忘记传承家学,传承“仁”之精神。在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暴政的战争中,便有孔门子孙孔鲋毅然领着弟子下山,前去参加,希望能在推翻残暴秦朝之后,建立起一个施行“仁政”的王朝来。不幸的是起义最终失败,但孔鲋却并未逃走,而是随起义军战死,“杀身成仁”。

從西汉开始,孔家开始兴盛起来。之所以兴盛,除了封建王朝出于统治目的大力提倡孔子学说之外,更在于孔家子孙对于家学与家风的传承,出了许多德行高洁、才识出众的人物。历经数千年变迁,兴亡更替,孔家却始终不衰,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摘自《新湘评论》

猜你喜欢
殷商兴盛梁惠王
殷商遗址大搜寻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从甲骨卜辞中看殷商政治伦理思想
中国漆画装饰风格兴盛的原因分析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殷商古城青铜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浅析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
诵诗的崛起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吟诵之风的形成
俳谐赋兴盛的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