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军
摘 要:本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殡葬行业传统师徒授业方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SECI理论下构建殡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并就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殡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一、引言
我国殡葬业早期技能传授大多是通过传统“师徒传授”实现。传统“师徒传授”是指前辈(师、父)通过具体的行为将技艺传授给后辈(徒、子),后辈通过学习进而继承前辈或某种流派的学说或技艺,进而维系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促进人类发展的教育方式[1]。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传统学徒制建立的,是以企业为本位、基于工作进行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校成为学生“学”知识的空间,企业则为学生“习”技能的环境,正是在“工”与“学”之间不断交替,让学生形成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实现从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身份转变,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内涵。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是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和湖南省精品专业,专业始终坚持“创办一个专业,推动一个行业”的办学目标,通过将传统师徒授业方式与现代学徒制相融通,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殡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两者的优势互补,缩短学生与岗位之间的差距,为全国殡葬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殡葬行业传统师徒授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殡葬业一直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故大部分从业者的技艺都是通过传统师徒授业方式完成,这种授业方式本身就存在很多不足。
(一)传授的目的不明确
传统师徒授业过程中,师徒或父子之间并没有明确约定目的与要求,一般师傅只要求徒弟能够不害怕死人,能独立完成一项或以上的工作即可,而对其知识掌握、职业素质、从业心态和技能要求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传授的内容不全面
由于师傅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有些甚至没有上过学),更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培训,故教给徒弟的技艺大多都是长期工作所积累的经验或前辈相传。行业先进的服务理念、技术和标准很难得被他们接受与传授,传授内容大多比较陈旧和疆化,严重制约了徒弟创新思维与行动,缺乏生气与活力。
(三)传授的形式不规范。
传统殡葬业师徒授业一般采取“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方式进行,徒弟多是通过师傅言语、示范来领悟技艺,学习难度较大,同时徒弟之间彼此学习借鉴的机会少,学习效率也不甚理想,是典型“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学习模式。
(四)传授的效果不好评
师徒授业后,徒弟能否出师,是由师傅个人的感觉来进行判定的,没有统一的出师标准来进行对照,因此评价结果中感情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徒弟的效果不好评价。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殡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基于SECI模型理論建立起来的。SECI模型理论是日本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两位在《创新求胜》一书提出[2],SECI模型理论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对于殡仪专业而言,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显性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隐性知识,如抗压能力、家属勾通能力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而这些都符合了SECI模型理论的要求,基于此,专业构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下殡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内在机制如图2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主体是学校和殡葬企业,学生以学生和学徒的身份分别在学校和合作企业中开展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人才培养始终贯彻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第一阶段,学生先在学校在老师指导学习显性知识,然后在企业由师傅手把手传授各岗位隐性知识,实现显性与隐性知识的第一次融合;第二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整合知识与技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或服务方案,然后继续进入企业实践,并验证方案,完成显性与隐性知识的第二次融合,并最终构建显性与隐性知识的螺旋式循环。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校企合作共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试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遴选了殡葬行业两家知名殡葬企业天津永安公墓和长沙唐人万寿园,共同修订并实施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校企双方签订了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基地协议,并共同成立专业委员会,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重构了教学标准。
2.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殡葬企业的服务流程、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的要求,解构与重构了三个课程模块:殡葬职业素质课程、殡葬专业课程和职业延展课程等模块。
殡葬职业素质课程模块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主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与专业限选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又分四个方向:殡仪服务、殡葬设备、遗体防腐整容及陵园设计与管理方向,同时对应6类殡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施课证合一。职业延展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课程体系设计重点与核心。
专业所有课程模块都是基于殡葬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设计的“教学做一体”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殡葬服务流程为载体,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教学,充分突出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同时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为培养学生成为高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3]。
3.校企合作共施“双导”教学。根据专业教学安排,第一年学生主要进行是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这部分知识传授主要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承担,并辅以殡葬企业的师傅讲座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殡葬服务流程,完成“识岗”活动;第二年学生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完成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师傅和教师共同承担,让学生实际掌握各岗位对应的专业技术,完成“跟岗”活动;第三学年学生主要完成职业延展课程及企业实习,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企业师傅承担,辅之以学校专业教师兴趣课程传授,现场实施教学,学生组成工作(学习)小组,全方位的学习如何开展各项殡葬服务,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岗位所需技能,实现“顶岗”活动。三年学习期间,以“识岗—跟岗—顶岗”为教学主线,在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和岗位技能培养,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流程实现专业人才培养[4]。
4.校企合作共育双师团队。对于双师团队的培养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了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专业教师一般选用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且有高度的责任心的教师担任,企业师傅会选拔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校企双方共同明晰了教师与师傅的待遇和责任。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立培训项目,定期对教师与师傅进行执教能力的训练;企业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与师傅实行一对一对接与支持,学校教师协助企业师傅制订授课计划,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和完成课程考核等工作,从而提高了师傅带徒弟的水平,确保了实践教学质量。
5.校企合作共行考核评价。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方面,校企双方实行了“校企考核、多元评价”模式,即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对学生考核,评价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与反馈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图4 所示。
6.校企合作共推实习就业。“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是集教学、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由于学院的招生和企业的招工同步进行,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与实训可以看作为准就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完成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实际就完成企业入职前的岗位培训。为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合法权益,合作企業需要在学校的见证与监督下与学生签定培训协议,承诺当学生合格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后,就可优先被合作企业聘用,同时学生假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还会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给实习生提供实习期间的报酬。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老年社会的到来,殡葬行业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专业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摆在殡葬教育者面前一项十分重要工作。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探索将现代学徒制融合到殡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才能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弥补传统师徒制的不足,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一体化,更好地满足殡葬企业的需求,推动殡葬行业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佳佳.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父子相承、师徒相授”模式的得与失[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87-89.
[2] 张秀梅,郑鹏,潘春玲.基于SECI模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编辑学报,2014(02):188-191.
[3] 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09):75-77.
[4] 张加乐.关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路径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2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