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张立仁 郭郁
[摘要]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协调推进、形成积极的互动机制,从而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文章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主体、学生主动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协同育人 机制
[作者简介]郭芳(1978- ),女,山西阳泉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讲师;张立仁(1969- ),男,山西阳泉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郭郁(1981- ),女,山西阳泉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讲师。(山西 阳泉 04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自主性特点及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H-16125)的研究成果和2018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1331工程”研究专项课题“‘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资源有效供给研究——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ZX-180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7-0061-05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了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协同育人目标是育人,方式是协同,所以承担育人的责任主体是高校,但是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仅仅依靠高校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全社会力量协同进行,需要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学生等层面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形成长效的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目标,培育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政府作为主导者、协助者、促进者,在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1.积极制定法律法规,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但是还没有上升到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高度,目标还在解决就业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协同育人方面,政府更应该进一步积极作为。目前由于各高校办学条件不同,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难度。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素质教育,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与高校合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在指导思想、管理取向、组织实施、成果激励等方面发挥好政策的引领作用,同时给予各高校不同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各高校开展具体活动。“各级政府可结合高校实际,充分考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将政府和社会的指导、扶持和保护贯穿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建立一条有效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通道。”①
2.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创业也不仅是创办企业,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精神和能力。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工作。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采取相关的监督措施,宏观调控社会舆论,鼓励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扶持创新创业明星,让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崇尚的價值观。其次,政府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策优势,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及提供激励措施,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创新创业。最后,要加强竞争机制的监管,鼓励和考核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同时,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政治经济环境,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自由竞争,把创新创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
3.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协调机构。政府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推动机构,积极协调政府各级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设立优惠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政策;政府部门有必要设置一个总体协调机构,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如劳动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交融机构、人事部门等,加强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推动校企合作,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建立校内外力量相互结合的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的协同育人机制。
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企业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的落脚点。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只有让企业成为受益者,他们才有参与的热情。
1.允许社会办学机构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办学机构可以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组成专家团队,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办学机构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短期培训、政策支持、中介服务,协调各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等形成统一机制,以市场化形式优化资源,对高校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行指导、点评和资金上的赞助;可以聘请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家到高校举办讲座或短期培训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用市场力量来弥补校内资源的缺乏,同时也能把高校创新创业专业教师优势推向市场,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互补和有效利用。
2.提供相应扶持,搭建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自身的经营方向接收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兼职学习,取得行业和社会经验;同时,政府、高校应该给予企业相应的补贴,或者给予项目优先开发权等优惠政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中,企业可以选择与自己经营相关的、投资有前景的项目进行扶植,在资金、场地、创业指导、经营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对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场地和各种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提前选拔优秀人才。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时代,科技、经济、教育日益融合,行业企业成为技术改进和知识更新的重要一环,产学研之间往往需要紧密协作才能完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这种趋势表明,高校不再是知识和技能更新进步的唯一来源,行业企业不仅是人才的需求方,也成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环节。”②企业与高校应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互补,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校可以依托企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企业感兴趣的、有投资前景的项目,探索通过技术转让和人才、项目入股等方式纳入企业自身的运营中,这样既加快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步伐,也减轻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有利于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高校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应该主动抓住转型发展的机遇,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搭建实践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现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到各个环节。
1.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改革体系,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的素质教育课程,面向全员开展,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目前,许多高校教师仍然认为创新创业是就业部门的工作,以培养学生自谋职业的技能为目标,没有把创新创业思维、精神、能力作为全体学生都需要培养的一种素质。有些高校急功近利,单纯把竞赛作为突破口,把精力放在指导部分学生参加竞赛上面,没有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无法满足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体制增效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是管理学意义上的创业管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并把这种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能迁移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自由发展的大学生,而不是仅仅迫于就业压力的应急之策,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变化提出的新要求。
2.建立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高校要么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要么是参照国内某些知名大学的经验,而实际上高校类型、专业众多,应结合学校、专业的不同,针对不同群体,整合教学资源,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课程体系,加强与其他通识课程的协同,提高育人效果,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要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除课堂教学以外,可以结合专业实践,围绕创新创业素质的主题,采取论坛、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与校内外实践课程相结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学生灵活自主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和交流。
3.积极整合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各高校专业不同、情况不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素质也参差不齐,各高校要根据本校情况,通过多种渠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可以邀请有过创业经历的教师参与教学,通过网络资源等弥补现有教师资源的不足,促进专业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从事思政工作的团学人员、辅导员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相融合,鼓励校外的企业家、成功创业的校友、專家学者与校内教师相融合,打造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4.搭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实践平台,仅仅依靠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需要高校主动对接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高校,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资源和校外资源的协同管理、有效利用。第一,利用现有条件,把专业课、思政课的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设施和团队,创建一批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园、导师创新创业工作室以及微创业、格子铺、商业零售等。第二,利用信息化平台开拓新的创业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自建电子商务孵化平台,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淘宝、京东等公共平台进行互联网模式下创业。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政府、其他高校、企业、研究所等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将高校知识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有机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创造财富。第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主管部门和社会上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尤其是在全国影响较大的科技创新创业类竞赛。
5.创新形式,加大宣传,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教育理念落实的重要方式,高校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文化与育人工作结合起来,融入大学文化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把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和才干与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理想统一起来。高校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高校可通过培养创新的大学精神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网络、校报、广播等,对大学生加强创新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凸显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舆论氛围。第二,拓宽创新创业教育阵地,除课堂以外,结合各教研室活动、大学创新创业改革项目、各类学科竞赛、主题教育活动等,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第三,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的激励,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创新创业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依据,学生科研成果折算为学分,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学术研究,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协同、高校积极推进,更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实践。企业的协助帮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等外因只有在发挥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才会起作用。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创新创业思维和积极协调家庭非常重要。
1.加强自主学习,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当前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高考之前的应试教育使好多学生聚焦在管理思维模式之下,即以目标为学习出发点。然而,随着社会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专业与就业、学校与工作之间的必然性越来越少,高校毕业生对未来更难有明确的目标,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迷茫。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变管理思维为创业思维,即从资源出发,从现在拥有的资源出发,变职业生涯规划为职业生涯创造,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发挥自我主体作用,在学习中成长,把创新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手段,主动去创造自己的未来,才能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2.提高职业修养,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能否创新创业成功,不仅取决于本身的专业技能,还取决于是否拥有正面积极的价值取向,负责、诚信、合作、开放、包容等人格品质,更取决于是否拥有通过不断学习改变和提升自己、勤于思考、大胆改革、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同时,创新创业还需要创业者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从大局出发,考虑社会需求,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保持良好的创业状态。在大学阶段,学生要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职业行为,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3.利用实践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鼓励大学生组织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关键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社团,所以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大学生组织、参与此类社团,并且提供各种资源积极鼓励学生在社团中得到成长。学生社团活动也应该主动加强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创新创业教师的联系,主动对接社会各种创新创业联盟、创新创业社团、争取更多的校内外资源,起到协同育人作用。
其次,积极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的平台作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不但能巩固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把不同专业教师协同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协同起来。以参加“互联网+”大赛为例,团队需要不同人组成,指导教师也需要不同的人来指导才能完成项目,这样自下而上的协同作用壁垒更小,更容易操作。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提升自己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通过团队代代相传,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最后,通过各类综合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能力不仅是知识性能力,适应性能力和可迁移能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性能力就是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是人们说的情商。可迁移能力包括沟通、组织、计划、决策、装配、修理、调查和操作,这些能力都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在大学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不是依靠专门的课堂,更多的是日常实践。在大学里,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积极参加校内的社团活动,在大学校园里,社团的每一个活动从计划实施到最后完成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过程。此外,还可以通过兼职锻炼自己的综合应变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兼职锻炼能最直接地培养企业家思维模式,了解市场、行业以及企业管理的各环节,还能洞悉人情世故,培养人际关系,积累社会经验,从而为将来社会舞台上的角逐做好充分准备。
4.积极争取各种资源,探寻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实践机会。国家、社会、高校为大学生搭建了很多创新创业平台,需要大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但是最终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家庭。家庭资源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可靠、最现实的条件。家庭既能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金、信息、资源、人脉,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和出发点,可以通过大学生争取家长资源加入协同育人组织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同时,校友资源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资源。另外,科技孵化园、大学生创客秀、各类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协会、团组织、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劳动部门等社会资源都可以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而这需要大学生积极走出去,主动与市场、社会对接。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协同推进,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形成一个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和学生等层面的联动机制,进而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注释]
①王长恒.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5.
②马庆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