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初探

2019-10-16 08:20肖凤翔冯惠佳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合作中职学校

肖凤翔 冯惠佳

[摘要]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具有深厚的可行性基础。两类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崇尚实践的素养,拓展和延伸中职学校的教育职能,还能够促进中职学校与中小学管理的改善。总体而言,两类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应坚持以活动为主线的总思路,一方面实施“请进来”战略,共同创设良好的教育契机;另一方面实行“送出去”战略,协同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小学  合作  职业启蒙教育

[作者简介]肖凤翔(1955- ),男,重庆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惠佳(1996- ),女,四川成都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天津  30035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7-0030-06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劳动教育,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不仅是中职教育的新任务,也是新时代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的切入点。目前虽然有很多学者在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开展了研究,但鲜有学者从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的角度去探究职业启蒙教育,中职学校和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成为学界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播撒普职融通种子

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普通中小学为学生提供基础教育,二者虽分属不同类型的教育,为学生提供的直接经验却有一致性,这是它们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前提。

(一)中职学校助力中小学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中职学校在助力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学会做事”是职业教育的宗旨,中职学校流淌着劳动教育的“天然血脉”。纵观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最初的形态就是在具体的生产劳动中传授劳动技术和相关经验,以培养劳动力的后备军。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精细化,社会对劳动者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培养后备劳动力的方式无法再满足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于是专业化的学校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中职学校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机构,秉承尊重劳动和实践的精神,一直服务于最普通的劳动人民,深入职业岗位一线,传承技术知识,使学生形成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修养,培养各方面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技术人才,为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贡獻着巨大力量,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之间存在高度的适切性。

中职学校蕴藏着劳动教育的丰厚资源。中职学校着眼于为社会培养优质劳动力的根本目标,在不断发展中积累了深厚的劳动教育资源。首先是设施资源。中职学校建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训场所和基地,涵盖了工业、农业、金融贸易和商业服务等多个方面,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可能的场所。其次是教师资源。中职学校既拥有对劳动教育有深入研究、掌握着广博理论知识的理论型教师,同时又拥有长期深入生产劳动第一线、具备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的实践型教师。再次是经验资源。中职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系统而全面的劳动力培养体系,在劳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上积累了充足而有效的经验。最后是关系资源。中职学校与产业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并与一大批企业建立了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良好伙伴关系,有利于搭建中小学与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拓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范围。

(二)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存在“同一性”

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同一性”,是指二者在对学生就职业、工作或劳动的意义的理解是一致或相同的。虽然从字面含义上来看,职业启蒙教育并不等同于劳动教育,但二者在实质上却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并渗透的“同一性”。正是由于这种“同一性”的存在,才使得中职学校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助推作用可以顺利迁移至职业启蒙教育。

其一,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目的存在“同一性”。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最终都将从事职业劳动,劳作学校首先应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职业陶冶,通过实践活动系统地发展少年儿童对劳动的喜好和热情,培养他们谨慎细心、踏实负责、认真工作的各种劳动好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的职业启蒙教育最早就是起源于凯兴斯泰纳的“职业陶冶”,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刻意培养中小学生某方面专门的职业技能,而是培养他们进入职场以前所必须具备的正确劳动价值观、良好劳动习惯以及明确的关于未来从事何种劳动的规划,与劳动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

其二,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存在“同一性”。职业启蒙教育最为注重的就是切实的情感体验,而身临其境参与劳动实践则是产生情感体验的最佳方式。劳动教育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实现形式,所有的职业启蒙教育都可以设计成劳动教育。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就开始以劳动课的方式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一步重申和明确了以劳动课形式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拓展和丰富其具体的课程开展形式。

(三)合作孕育普职教育融通的雏形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还是从教育本身发展来看,传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彼此分立、单轨发展的教育体制都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新需求。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致力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社会对各种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重中之重。但是,在传统普职分离的教育体制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别陷入偏执理论和偏执实用的“单向度”教育怪圈,并且职业教育在地位上明显处于劣势,这显然不利于新时期所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各阶段的教育和不同类型的教育都应互相融合,根据人的兴趣和需要在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最为合适的教育,使教育贯穿整个人的生命历程,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然而,传统普职分离的教育体制将人们的选择局限在狭隘且单一的范围里,阻碍着教育终身化的推进。因此,“普职教育融通”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一理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黄炎培的“大职教主义”中就有所体现,却未能被推广。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它与普通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大学和高中的分科、初中的职业指导以及小学的职业陶冶都应包含在职业教育的范围内。

当前中职学校和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不仅能从外在形式上加深普职教育的有效沟通,而且能从内在实质上促进普职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桥梁,孕育普职教育融通的雏形。首先,两类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意味着在信息上互通、在资源上共享、在行动上共商,促进普职教育在沟通中共育人才;其次,两类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也就是将职业理想、劳动习惯和技能等职业基本元素渗透进基础教育,为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普职教育在融合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两类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

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不仅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也对中职学校和中小学双方工作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培养中小学生崇尚实践的素养

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最首要且最关键的价值就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崇尚实践的素养,从而为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技能宝贵”社会风尚的营造创造有效的前提,奠定扎实的基础。

具体而言,职业启蒙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崇尚实践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塑造中小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劳动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份工作都为人类和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都应享受到同等的尊重和称赞。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能够使中小学生在切身体验中领悟到每一种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感受到每一位职业劳动者的伟大,并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劳动实践的敬畏和尊重之情。二是端正中小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发展一技之长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然而当前中小学生不愿吃苦、怕流汗的娇纵习气十分突出,这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十分不利。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会到劳动实践所带来的乐趣,帮助他们找准今后所从事劳动的方向,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职业理想,明白“劳动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这一道理,同时还能够磨炼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力,强化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意识。三是培养中小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能够开启中小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培养他们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寻找技巧的习惯,进而促使其坚持不懈、认真专注、严谨负责、不断创新等良好劳动品质以及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普适性工作能力的养成。

(二)拓展并延伸中职学校教育职能

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拓展并延伸中职学校教育职能的过程。

首先,中职学校教育职能的拓展主要体现为教育对象和教育空间的扩大。中职学校在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对象已由中职学校学生扩大到了中小学生,甚至影响到了中小學生的家长,其教育空间也突破了职业院校的狭窄范围,转而走向普通中小学校甚至社会。由于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重学术轻技术观念的影响,我国公众一直以来就对职业教育存在严重的偏见和歧视,将职业教育视为劣于普通教育的“二流教育”,是被普通教育淘汰后的无奈选择。中职学校教育对象和教育空间的扩大无疑将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摘掉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有色眼镜,促使人们从观念上接受职业教育,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对潜在生源的吸引力。

其次,中职学校教育职能的延伸主要体现为施教内容的前伸。中职学校在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以后,其施教内容已从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训练和职业教育延伸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和职业陶冶,这对于提高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基于“家境困窘急于就业”和“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不够优秀、无法升入高中或者大学只能选择中职学校”这两种动机入学,勉强而被动的入学动机使得他们对于中职学校以及所学专业的特点没有足够的了解,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极大地影响着中职学校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校施教内容的前伸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加深对劳动和职业的认知与理解,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并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价值,促使他们在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性格、兴趣和特长,进入中职学校后能由过去的敷衍应付转变为积极探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改善中职学校与中小学的管理

两类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有助于弥补两类学校现有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对两类学校的科学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健全两类学校的学生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学目标的树立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唯学历、唯分数”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中职学校与中小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都陷入了相似的困境:一是在评价观念上,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问题;二是在评价方法上,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三是在评价内容上,存在重学科成绩、轻综合素质的问题。在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两类学校将会更加意识到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此外,为了保证职业启蒙教育的结果能够得到有效评价,将促使中小学把质性评价引入评价体系中,并把创新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融入学生评价的内容之中,而这也将推动中职学校在反思与借鉴中完善自己学校的学生评价制度。

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两类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保障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是影响学校发展前途的中坚力量。首先,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将有助于提升两类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职业启蒙教育相关课程的开发要求两类学校的教师对于彼此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不仅能够拓宽两类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的课程创新能力。其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将有助于优化两类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在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将有助于扩充其在劳动教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各种综合实践教育方面的师资,弥补这些方面师资的缺口;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必定会用到它的关系资源,要求其与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士保持密切联系,这对于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两类学校合作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关系到最终结果成功与否。总体而言,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就是要在“以活动为主线”这一总思路的指引下,将“请进来”战略与“送出去”战略相结合。

(一)以活动为主线的职业启蒙教育思路

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究本质决定了当前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中小学生们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帮助他们在直接体验中获得对劳动和职业的初步认知,掌握能够融入生活的基本劳动实践技能,以及找准今后从事劳动的方向。这种以活动为主线的职业启蒙教育思路有着深厚且扎实的理论支撑,具体如下:

一是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杜威是一位经验主义者,他指出学生是在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中实现生长和发展的。关于“经验”,杜威认为它只有通过生活世界中的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既包括尝试行为,又包括行为之后所遭受的结果和得到的教训。如果脱离了参与体验式活动,那么经验将无处获得,生长和发展也无从实现。基于此,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理论。“从做中学”也可以理解为“从活动中学”和“从经验中学”,即主张将学校里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活动联系起来,以“活动”为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既符合他们兴趣同时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对事物发生情感体验和有所作为的过程中获得并丰富自己的经验,实现直接行为、经验基础和情感体验三者的有机结合。

二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陶行知在批判继承杜威“从做中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方法论。他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的教育必定是行动的教育,它能够避免“所获得的知识抽象而无用”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将经验转化为应对实际生活境遇的智慧,提高创造力。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就是要以“事”为中心,通过“做”这一实际行动将“教”和“学”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同时,“做”不是盲目随意地做,而是身体和精神的合作,也不是狭隘地指用手去干,還可以是用耳听、用眼去看。

(二)“请进来”,共同创设良好的教育契机

恰当的教育契机对于职业启蒙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两类学校在合作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时首先应采取“请进来”的战略。

一方面是中职学校请中小学生进来。中职学校在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学校的优势,将中小学生请进来,在对他们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同时,也使其感悟到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首先,中职学校应该突破当前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时间限制,日常开放校园以供中小学生参观,带领他们走进校园、实训教室、实训基地以及各种训练和体验中心等,以开启他们关于各种劳动和职业的最基本认知。其次,中职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文化展示节,向中小学生介绍各类职业发展的历史起源、职业文化以及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积极传播并弘扬工匠精神。再次,中职学校可以在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发、共同设计的基础上,借助已有的实训室及实训基地,让专业老师带领中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完成劳动过程的训练和劳动产品的制作。最后,中职学校可以在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开展各种职业模拟活动以吸引中小学生参加,如心肺复苏急救模拟活动、咖啡调制模拟活动、中药炮制与调剂模拟活动、VR焊接模拟活动、汽车发动机维修模拟活动等。

另一方面是中小学校在中职学校协助下,请企业进来。在两类学校合作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校也要主动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联系,利用中职学校的媒介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对话与合作。一是邀请不同领域企业的劳模和大国工匠进来,通过讲座等形式与中小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分享其求学求艺的经历与经验,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例子向中小学生诠释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士进来,在相关活动中进行现场讲解、示范和演示,如可以邀请医院的护士进行急救知识与技术的教学,邀请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进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等。

(三)“送出去”,协同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

除了“请进来”以外,两类学校在合作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时还应采取“送出去”的战略,从而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顺利实现提供完善的保证和服务。

一方面是中职学校去中小学“送教”。在两类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受时间、经费、距离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及活动都有放在中职学校去开展的必要,因此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主动为中小学“送教上门”。所谓“送教上门”,大致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为中小学送去自编的教研读本。任何职业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事先都需要一个恰当、完整又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中职学校在开展技术技能、动手操作等活动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其自编的教研读本就是这些经验的文字体现。中职学校将自编的教研读本送去中小学,能够为中小学教师参与设计职业启蒙教育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第二,送教师上门。中职学校教师可以带着设备去中小学校指导劳动技术、通用技术以及素质拓展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面临着分流以及填报志愿的情况,因此中职学校教师还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形式为其提供生涯咨询与指导等服务,为他们接下来的专业选择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送学生小工匠师上门。中职学校的学生小工匠师掌握着精确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对中小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一对一指导,还能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引发中小学生崇尚实践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是中小学在中职学校的联系下,将中小学生送去企业。企业是一个现成的职业场域,它能够将中小学生置于鲜活而真实的劳动和职业世界之中,以弥补在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范围内所创设的教育情境的局限性。第一,送中小学生去企业参观。中小学校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间,在中职学校的介绍和带领下,通过夏令营、冬令营以及社团活动等方式,组织中小学生进入各个领域企业中的工匠大师工作室,让他们与真实职业情境中的人、事、物进行有声与无声的对话。第二,送中小学生去企业体验真正的职业生活,而不只是角色扮演和模拟。中小学校可以借助中职学校组织中职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让中小学生跟着中职学生去到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完整体验该岗位在一天之内所必须从事的劳动生产和劳动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梁忠义,李守福.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陈鹏,李蕾.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探源与维度界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5-12.

[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职业教育思想与《劳作学校要义》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李俊,何多明.德国的职业启蒙教育新解——对历史沿革及课程定位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

[6]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7]陈世润,王婷.习近平劳动思想探析[J].学习论坛,2017(33):14-17.

猜你喜欢
中小学合作中职学校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浅谈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