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教师职业信仰缺失与重塑

2019-10-16 08:21荣延昌
教师·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荣延昌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霸州市五所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折射出当今中小学教师职业信仰的现状;通过对调查现状进行数据分析,指出职业信仰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职业信仰重塑的政策保障及社会、学校、个人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信仰;信仰缺失;信仰重塑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117-02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一个有职业信仰的好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职业信仰缺失,成为中国教育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可否认,一部分教师的职业信仰在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受主义的冲击下逐渐扭曲和堕落,教师职业信仰的支离破碎最终将摧毁教育的希望。

为了解现阶段教师职业信仰的真实现状,探究现状产生的原因及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利用两个月的时间选取河北省霸州市五所中小学,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信仰现状

(一)职业道德缺失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我们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716名学生,在评价老师“遵守师德规范,为人师表”时,认为表现一般的占22.35%,认为表现较差的占2.37%。部分教师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他们责任心不强,理想信念模糊,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

(二)职业认同感缺失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的赞同或认可。调查发现,假如让教师重新选择职业,一定会再选择教师职业的只占18.28%。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认同,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饭碗”,把所从事的教育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真正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一个事业来追求的人很少,多数教师没有认识教育行业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没有意识所从事行业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也就不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

(三)职业倦怠突出

部分教师对工作、学生没有热情,得过且过;职业成就感低,觉得自己工作很努力,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处处受挫;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不融洽。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信仰缺失的原因

(一)中小学教师待遇偏低及不均衡分布

我们调查了338名教师,不含年终的各种奖励和补贴,仅包含平时的月薪(含国拨工资和学校的补贴),收入在3500元及以下的教师占1.57%,3501~4500元的教师占34.20%,4501~5500元的教师占43.08%,这三项总和为78.85%。这部分教师多为各学校的精英力量,大多奋战在教学一线。他们的收入在当地比医生、律师、公务员、银行职员等很多职业要低很多,而工作时间、强度、压力又很大,进而使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失落感。

原来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补课,收入不菲,虽然辛苦些,但是可以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回报。但是现在国家全面禁止在职教师进行有偿补课。相对应的是大量的所谓合法的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钻了出来,其实有的教育机构就是临时雇佣一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是退休教师,鱼龙混杂。在职教师迫于国家政策,不敢轻易试险,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不平衡。

另外,其他国家教师待遇很高,比如韩国、日本、德国等。同样是教师,不同国家收入差距很大,这也是造成教师职业信仰缺失的一个原因。

(二)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偏低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尊师重教的口号喊得很响。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尊重、崇拜、羡慕教师这个职业?有多少教师转行?又有多少其他行业人员挣着、抢着转行当教师?每年有多少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我连续多年教重点实验班,所教班级每年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便有报考师范院校的,通常也是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甚至有的时候,一个班里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为零。这充分暴露出社会大众对教师这个职业认同感很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教师的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年轻教师要想体面地生存下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三)教師发展空间小,内驱力低,职业倦怠感明显

中小学教师长年奋斗于教学一线,发展空间小,几乎只有评职称一条晋升之路。而现在的职称评定是路窄人多、条条框框多,且中高级职称趋于饱和,名额越来越少。有些教师,教学成绩突出,教育方法得当,深受学生爱戴,但是由于不是班主任或没有课题或没有优质课等,三十多岁还是初级职称,四十多岁了还是中级职称,且职称晋升无望,这导致他们教育活动失去了内部动力。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部分已经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要求少教课或是不教课,天天比较轻松。而职称低、拼搏在一线的教师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感,主要体现在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感心理表现:害怕或者故意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2)职业倦怠感生理表现: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睡眠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

(3)职业倦怠感行为方面: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之中,很难有职业兴趣,何谈职业信仰。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信仰的重塑

(一)政府对教师的待遇进行政策保障

有政策作为保障,教师的待遇会稳步提高,教师职业信仰的重塑就有经济支撑。

1.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健全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优化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结构,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推动各地进一步建立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加强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监测,督促落实“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推动落实完善扩大教育社会投入政策。推动各地建立拨款、资助、收费“三位一体”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加强经费监管,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使用效益。

2.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

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推动各级人民政府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发放。研制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

(二)社会舆论对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社会舆论也要给予教师尊重与理解。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不实或者片面的有关教师的报道可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让每个辛勤付出的教育工作者的心灵蒙上阴影。这种现象无疑会大大降低社会大众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同时,让很多教师产生逆反情绪,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我们要通过媒体等各种渠道积极正面地宣传教师,让大家更加理解信任教师,而不是一味地把教师放在道德的审判台上。

(三)构建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和相对宽松的生活氛围

各级部门和社会团体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在职培训,组织多领域的活动,帮助教师展示自身内在的各项能力,挖掘教师的职业魅力。在宽松而信任的环境下,教师会更有尊严和自信。学校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教师的教学和个人成长,为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遇和平台。

1.学校行政、后勤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

一线教师工作诸多,如备课、出习题、组卷、批改作业、阅卷、反馈反思、学生座谈、家长交流等。作为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们的实际情况,一是从坐班、打卡制度上要针对不同的教师建立一套较合理的考勤监管制度;二是要配备专门后勤保障人员,帮助确实有困难的教师,使之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教育教学中。

2.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学校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尽可能多地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观摩、研讨的机会。同时聘请其他学段优秀的教师或是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交流、举行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理论水平,由“教书匠型”教师向学术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3.优化发展空间,唤醒教师的教育情怀

教师的职业信仰是一种自发存在的强烈深沉的情感状态,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需要孕育培养的。因此学校要为唤醒教师的教育情怀,提升教师的职业信仰提供自由的空间。如提供健身、休闲的场所,为教师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而健康的环境。同时要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认可教师的努力与付出,激发教师内在的驱动力。

教師要自爱自重,看得起自己。所谓自爱,就是信守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情操;所谓自尊,就是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肩负起教书育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任。当被赋予了责任感之后,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就会提升,就会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愿意为这份责任与意义付出自己的所有,体味这份付出的幸福感。

面对中小学教师职业信仰的缺失,我们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化解职业信仰的危机。我们也看到了教师职业信仰缺失的状况正在慢慢改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大教师会坚定职业信仰,会把教育事业当成终身追求的事业,从中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高永丰.论现代高校教师职业信仰的缺失与重塑[J].商业经济,2013(1):76-78.

[2]孙 彤.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8):41-43.

[3]管 杰.唤醒“自发性”: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场” [J].中小学管理,2017(4):55-57.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小学教师 “只教不育” 现象探析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