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杭飞 林亦敏
【摘 要】一般学校运动会存在参与人数少、与体育教学及其他活动脱节的现象。上虞区城东小学对学校全员趣味运动会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从项目的设置原则、实施策略、实践思考,反映出全员趣味运动会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品行教育渗透,凸显体育核心素养的特点,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形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全员趣味运动会;主体地位
运动会是学校体育运动重要的呈现方式,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阅。学生通过参加运动会,能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学校以往对运动会的理解就是田径运动会,但这一认识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提升的体育运动需求,尤其在运动会项目设置上,这一矛盾更为突出。一方面,大部分田径运动会都是个人竞技类项目,学生参与比例不高,成了“少数人比赛,多数人晒太阳”的运动会。另一方面,运动会比赛项目虽和体育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总体是与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体育家庭作业脱节的,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技能没有展示、比赛的平台,这对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能动性有着负面影响。
因此,上虞区城东小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的要求,积极开展了以“全员趣味运动会”为载体的全新群体竞赛模式的探究,以“全员”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会用”为目标,凸显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运用能力,实现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
“全员趣味运动会”是根据体育课程内容同步设置体育竞赛项目,是以体育大课间为提升运动技能的平台,通过每月一次的体育单项锦标赛和每学期一次的优秀项目集中展示活动来推进实施的综合运动会。
全员趣味运动会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运动会,而是指向体育核心素养的,串联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小型体育比赛形成的“体育课堂学技术—大课间活动练体能和技能—小型体育比赛赛技能”学校体育运动体系(见表1)。全员趣味运动会,力图让每一个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锻炼体魄、锤炼意志,学会方法、提高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全员趣味运动会的项目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学校体育文化特色,在坚持全员性、教育性、趣味性、针对性、持续性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对原有运动项目进行优化或创编,是精心设置的。
(一)全员性
全员参与是趣味运动会的宗旨,因而在赛制和项目设置上体现层次性,以保证每个学生有参加2~3项比赛的机会,使运动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节日,变得更有创意、有意义(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全员趣味运动会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为主的个人竞技项目,如跨越式跳高、跳下滚翻、独木桥等;一类是以体能为主,体现团队合作的集体项目,如集体仰卧起坐、人体长绳等。与传统运动会相比较,趣味运动会同样设置了11个项目,但班级参与人数从16人次增至80人次,各班级的参与率从40%~55%提升至220%~300%,实现了全员参与的目标。学生从观众转变为选手,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了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性
运动会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是培养学生群体意识、拼搏精神,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及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等的最佳时机。因此,全员趣味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应力图体现教育性,既要引导学生不畏辛苦,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又要强调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采用个人和集体成绩计入团体总分,取团体总分名次的评奖方式。这种评奖方式,使学生产生不拖团队后腿的强烈意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并关注与该项运动技能相关的知识,提高了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例如,针对六年级学生在足球比赛中屡次在运球时出现的“手球”犯规行为,趣味运动会设置了“你争我夺”比赛项目,制定了“如在运球争夺时,手触碰到足球,判定手球犯规,该学生所在的团队扣除3张圆盘”的规则。学生在集体比赛中理解了足球运动中的“手球规则”,知道违反规则对团队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拼搏中要遵守规则,强调团队协作。
(三)趣味性
趣味性是设置全员趣味运动会项目的重要原则之一,即充分考虑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以“会用”为目标,通过改变技术练习、运用的环境、降低比赛规则的尺度,采用游戏组织比赛的方式设置运动会项目,以激发学生的练习、比赛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技能、情感培养)(见表3)。
如表3所示,针对体操技能(水平一)“前滚翻”项目参与时间短(一个前滾翻5s内完成)、形式单一的问题,趣味运动会将其改进为“连续障碍跨跳+多形式前滚翻”的比赛项目,通过钻圈等游戏将前滚翻练习与跑、跳等基本运动技能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长了练习时间(整个过程需要40s时间完成),提升了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性。
(四)针对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器官机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身体素质有着较明显的发展规律,存在着一个或几个某种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特别快的时期,即身体素质的敏感期。因此,趣味运动会项目的设置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的特征,有侧重地进行安排。例如,5~9岁是柔韧素质、平衡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安排与此相关的“人体长绳”“钻桥洞(仰卧成桥)”“合作独木桥”等项目为宜;6~9岁是协调素质的敏感期,就设计“跳短绳”“双人合作跳绳”“集体仰卧起坐”等项目。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
(五)持续性
学生的运动技能需要持久的练习才能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全员趣味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可以按照“天—月—学期”的模式逐级递进,使学练与比赛有了更好的链接平台,学生的练习更系统,更具持续性。以柔韧练习项目——人体长绳为例,学生每天在大课间活动中进行“横叉和纵叉”的练习,每月参加一次“人体长绳”比赛,为备战期末的全员趣味运动会做好准备。这种持续性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提升练习效果,这是传统运动会无法达成的。
(一)制定竞赛主题,明确人人参与
学期初,学校召开全员趣味运动会会议,根据每个年段的体育课程内容确定各年级的月赛主题,由体育教研组根据会议要求制订教学进度计划。项目设置要求体现全员参与,明确每个学生在每次运动会中都要有参与机会;比赛内容要紧密联系体育课堂中学到的、大课间练到的内容;以团体积分的方式将成绩纳入班级总分,提升学生学练的主动性、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同步教学内容,推行“块状教学”
全员趣味运动会的每月小型竞赛的项目设计要与体育课程进度同步,以系统训练促进学生学习技能、提升体能。在每学期的体育教学计划中,尽可能把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同一时间段,推行“块状教学”。如在水平一(二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8课时的“多种形式的拍球游戏和综合游戏”单元和4课时的“多种形式抛接球游戏及综合游戏”单元,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趣味运动会项目联系起来。
(三)依托多方力量,做到学练同步
仅靠课堂练习来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练习时间做保障。由于全员趣味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与大课间、家庭体育活动、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就可以依托多方力量,做到学练同步。体育组根据每周的课堂教学进度,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公布与大课间活动和体育家庭作业的练习内容,并向班主任、家长推送有关技能练习方法的视频,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如三月的比赛主题是“前滚翻”,学校陆续推送了“低头看天”“不倒翁”“兔子蹬腿”“滚翻过呼啦圈”等练习视频和准备活动、安全措施的提醒,方便学生学习和家长、班主任的督促和指导。有了班主任、家长的共同参与,不仅提高了训练质量,也拓展了技能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教育合力。
(四)鼓励自主设计,实现项目创新
再好的美食,吃多了也会腻。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全员趣味运动会中,学校鼓励广大学生参与比赛项目自主设计的活动,实现项目创新。每月初,学生可以根据比赛主题自主设计趣味比赛项目,先在班级内部进行选拔,由设计团队公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上台解说、展示竞赛项目的目标、内容、规则等。在班级评比的基础上,再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年级的评比、选拔,最终确定该年级当月比赛主题的项目。获胜学生团队在集会中向同学进行讲解、展示,以便人人知晓,得以在当月比赛中实施。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全员趣味运动会的项目,激励学生热爱体育,而且提升了学生学习和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
(一)强调全员参与,重视全面发展
尽管全员趣味运动会强调全员参与,但更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因过度强调全员而降低技能要求,训练指向单一,由此陷入“场面热闹,缺少增量”或“场面冷清,被动参与”的困境。依托课堂教学单元内容延伸出的比赛项目,一方面,应重视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走、跑、跳、投、爬等基本能力和比赛项目的融合度;另一方面,针对比赛项目创设不同的外部练习环境,如“前滚翻”项目,就可以创设“限长前滚翻”“钻圈前滚翻”“跳下前滚翻”等不同的练习环境,提升项目的吸引力和锻炼价值。
(二)关注项目分层,体现循序渐进
尽管全员趣味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力图体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全员展示的平台,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依旧难以达成目标。如二年级“支撑上跳接跳下+前滚翻”的比赛中,有个胖胖的学生自述跳下时膝盖有点疼。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学生落地时屈膝缓冲动作做得非常到位,但体重因素会导致膝盖出现损伤。于是,增设了“支撑上跳接翻越下+前滚翻”的落地动作,但考核等级最好为良好,从而让体质特殊的学生多一种选择,为其今后能“跳一跳”摘到果实提供支架。
(三)重视项目特征,多元评价标准
一般的全员运动会是以时间、速度等量化标准来评定奖次,这固然有结果一目了然的优势,但会让一些项目失去锻炼价值。如中年级“连续前滚翻+25米快速跑”项目,学生为了追求速度,造成滚翻动作完全变形,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滚翻的技术要领,还会对颈椎造成伤害。因此,全员趣味运动会的评价标准,不能一味强调任务性要求,而要抓住项目特征设立多元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可以是针对任务性要求的,如“集体仰卧起坐” “人体长绳”等项目以数量、长度为评定标准;可以是针对技术性要求的,如“绳索独木桥”“定时篮球行进间运球”等项目以平衡能力、控球能力、控球手型为评定标准;也可以是技术性要求和任务性要求综合的。
全员趣味运动会,反映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品行教育渗透,凸显体育核心素养的特点,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形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1]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5]毛振明,陸兆明,程立龙.为激活校运会献良方[N].中国体育报,2002-03-07.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东小学 312300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