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准和必然要求。本文介绍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原电池”教学设计,以探究原电池原理为载体,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探究;原电池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原电池》一课为载体,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完成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设计说明
本课(使用教材:人教版《化学选修4》)以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通过学习带有盐桥的原电池,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闭合电路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
1.质疑交流,学习新课
“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盐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怎样的?”是本课的主题。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体现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问题引导,设计探究实验,安排学生体验,知识自然生成。
(1)关于锌铜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设计小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将锌片和铜片通过导线相连,同时放入 CuSO4溶液的烧杯中的装置是否构成原电池。
实验探究 将锌片和铜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表相连,锌片和铜片不直接接触,再同时放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1:铜片表面明显有铜析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表示有电流通过。
现象2:随着上述实验的延续,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逐渐减小,同时锌片表面有铜析出。
提出质疑:为什么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会逐渐减小?为什么锌片表面也有铜析出?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对原电池有了感性认识,又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提出质疑。这样的实验设计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原电池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同时又产生新的火花,把问题向纵深引入。
(2)关于锌铜原电池电流变小的实验探究
由于锌片与CuSO4溶液直接接触,在反应一段时间后,难免溶液中有Cu2+在锌片表面被直接还原,一旦有少量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即在负极(锌片)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负极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反应终止了,也就再无电流产生。据此,设计实验探究电流变小的可能原因。
实验探究 将锌片和铜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表相连,并使锌片和铜片直接接触,然后浸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铜片表面明显有铜析出,但是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移,即无电流通过。
提出质疑:实验装置符合原电池形成条件,为什么却没有电流通过电流表?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前面质疑所给出的理论解释,也为接下来盐桥原电池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和求知欲望。
(3)关于锌铜原电池改进的实验探究
关于“盐桥原电池”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前面的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要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必须阻止Cu2+在锌片表面被直接还原,迫使电子沿着导线由负极流向正极。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问题1:如何不让Cu2+在锌片表面被直接还原?学生能够找到答案:不让锌片与CuSO4溶液直接接触。从而讨论得出结论: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烧杯里。问题2:如何将放置有锌片的ZnSO4溶液同放置有铜片的CuSO4溶液连接起来?结合电解质的导电原理,设计盐桥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将锌片置于ZnSO4溶液、铜片置于CuSO4溶液,然后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并在中间串联一个电流表,按照课本P71实验4-1,用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盐桥(含有琼胶的KCl饱和溶液),将置有锌片的ZnSO4溶液和置有铜片的CuSO4溶液连接起来,观察有什么现象;取出盐桥,又有什么现象。
现象1:有盐桥存在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即有电流通过电路。
现象2:取出盐桥时,电流表指针即回到零点,说明没有电流通过。
提出质疑:为什么氧化剂和还原剂不直接接触也能发生反应?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盐桥的作用,结合教科书文本阅读,知道盐桥的主要作用,了解盐桥原电池工作原理,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不直接接触也能发生反应,感悟化学的神奇魅力。
(4)关于锌铜原电池改进应用的实验探究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通过思考与交流,可以得出结论:相对简单原电池而言,盐桥原电池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提高了能量转换率,且电流可以控制,是可以投入实际应用的。
实验探究 按照课本P71实验4-1,将铜片改成碳棒,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将CuSO4溶液换成NH4Cl溶液,又有什么现象。
现象1: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即有电流通过电路。
现象2: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即有电流通过电路。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实验,为后面“化学电源”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就感,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贯彻了新的教育思想,着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5)趣味实验的设计
课程设计中安排趣味实验。让学生用铁片、铜片、碳棒、滤纸、食盐水、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以及导线和灵敏电流表等材料,自主设计、制作原电池并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起来,为后面“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做铺垫,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使得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生动、鲜活。
2.感悟创新,构建体系
回顾原电池的设计与制作,总结盐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最后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怎样自我发电?”学生梳理知识,得出结论:“两极一液成回路,氧化还原是中心”——设计原电池的理论依据。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識体系。
三、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挖掘知识背后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以层层推进的问题为线索,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向纵深发展。利用化学学科特点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