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珍
摘 要: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与写作是小学生学生语文的基础和能力的體现。在小学启蒙的黄金阶段,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合写作,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输入的信息,经过思考,内化于心,继而输出成书面上的文字作品。再在写作完成之后对照阅读素材进行修改。在此阅读联合写作的方法论指导下,有输入,有输出,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为响应素质教育理念,提出阅读联合写作的有效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教好小学生的语文,才能让他们根植于优秀文化作品中,产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增加民族认同感。本文拟从读写结合的内涵及有效性、实施的策略进行探析,以供参考。
一、读写结合的内涵及有效性
小学是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第一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才能让他们在起跑线上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赢在起跑线上。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低学段的学生要学会写字识字,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素材阅读,需要教师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阅读素材进行筛选,帮助学生丰富阅读量。高学段的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要对自己阅读的信息进行思考加工,进而进行有效输出,体现自己整体的思考。但是在阅读和写作中,低学段和高学段不是完全割裂开的,应该让两个相结合,让难度在递进中增加,帮助学生一点一点进步,树立信心。
在阅读联合写作的教学策略能够体现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是弥补学生只看书却不知道该看什么,怎么看进行“补缺”,善于为学生搭桥。在进行输出写作后,学生就能明白阅读时需要注重看文章中的作者写作框架、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看作者在描绘一个事物时,是如何观察入微,融入生活,将写作对象跃然于纸上。由此,使得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将阅读与思考融入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并且,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多阅读多思考,才能在写作时,直抒胸臆,下笔有神。如此一来,有了平时的积累,学生就不再惧怕写作,而是将写作作为一件信手拈来的作业,是为了检验平时阅读的成果,不再机械化、没有情感地写作,从而爱上写作,爱上阅读,增加对学习的兴趣。
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中的实施策略
(一)增加教师对读写结合的理解,不要流于表面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设计,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备学情。身为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困惑之处出现在哪个模块,避免教学过程僵化机械。第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开卷有益的指导目的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不能让学生机械化阅读,禁锢学生思维,按照固有模式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而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动脑思考。第三,要当学生阅读完以后,动笔写读后感,并进行课堂发言,让发言者呈现思考的过程,以此达到思维的碰撞。第四,教师要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及时点拨。读后感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整体思路,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学生在此中迸发的灵感,切实引导,适时鼓励,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听课者的期待。
(二)在阅读中,学会对阅读素材进行分析、仿写、创新
首先,小学生进行写作,就是为了锻炼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能对事情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因此,他们要学会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松鼠》一课中,“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为了写清松鼠打窝的过程,作者采用“先……再……然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内容更有条理。其次,对课文进行深刻剖析,学法迁移。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散落的钞票》最后一自然段“从地铁站出来,外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建筑物上的国旗迎风飘扬,马路边的鲜花分外明丽……”,此处是通过描写地铁站外蓝天白云、迎风飘扬的国旗、盛开的鲜花,联系故事背景,可以知道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烘托“我”和立明拾金不昧,受到夸奖后喜悦的心情。联系此处,学法迁移,试着也用一段文字将自己的心情融入环境描写中,用相应的环境描写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使读者感同身受。
三、结语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话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深刻关系。对于学好语文,必须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但是如何读、如何写,就需要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设计出适合当前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利用好教材精编的内容,借助市面上有益的素材,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素材积累,进行思考创作,写出一篇优秀的好文,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家文. 阅读与写作,学习语文的“黄金搭档”——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的有效整合刍议[J].新课程(小学),2017(01):90.
[2]李莎莎. 强化阅读积累 提升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整合的有效性对策[J].考试周刊,2017(32):136.
[3]黄蓉,浅析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的有效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