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峥 陈国富 唐源磊
摘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拟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于现代化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并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可见,“互联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年来,“互联网+”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更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培训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本文在互联网与培训行业密切联系的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培训评价精益管理在某供电企业的需求调研,做了较为深入的规划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互联网+”培训评价精益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电子化培训管理、资源共享、数据驱动与分析以及培训评价运营机制优化等课题,利用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指导安全生产和提升用人水平,推动培训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学习;大数据分析;精益管理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对各行业的渗透,移动学习的发展也发生深刻的变化。以ipad、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得移动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方式。以电信网络运营商、校企网络平台、学习资源网站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的网络资源给移动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单位的排头兵,其职工教育培训业务也需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亟须在移动学习的内容、方式、管理和应用平台等方面进行模式创新。目前,电力企业职工在移动学习方面使用的产品和应用并不丰富,与社会上的电子书、喜马拉雅、云平台等众多产品和应用相比,无论是资源,或是功能上都存在明显不足,无法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移动学习需求。以某供电企业为例,其现阶段的培训评价的整理分析应用平台,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数据挖掘,从而未能有效指导其安全生产与提升用人水平。因此,急需一套能有效支持培训评价工作实现闭环和精益管理的信息系统,能高效有序的处理数据,进而盘活人才资源,提高劳动用工效率和水平,指导安全生产,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二、现状分析
在“互聯网+”和移动学习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培训不仅具有前期网络教育所具有的网络化、多媒体化、跨时空等特点外,还具有在线化、个性化、移动化、智能化、社会化等特点,培训内容更新快速,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诸如翻转课堂、手机课堂、慕课、微课、弹幕教学、轻应用平台等都是“互联网+”教育的创新结果。虽然,这些移动学习成果和应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员的需求,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因缺乏资源整合和平台的融合,导致学习数据未能有效统一,导致未能发挥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某供电企业在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例如网络大学、码上学、掌上评等培训评价相关应用平台;但由于存在未连通这些应用平台的数据、资源未实现共享、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不足等现状,影响了该供电企业的培训数据挖掘、用人水平数据化和安全生产等方面。
三、研究思路
为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培训评价现状存在的难题,以及解决数据如何挖掘、用工水平如何数据化和如何提高安全生产等痛点,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其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智能高效和人性化等特点,运用精益管理思维,研究建设“互联网+”培训评价精益管理信息系统,逐一解决以上痛点难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优化设计数据应用管理,解决数据挖掘、积累和应用难的问题。在企业的培训评价业务运转过程中,无论是线上信息系统,还是线下的沟通业务开展,均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而这些数据能否得到有效的采集、迭代和分析应用,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培训业务的优化与发展。大数据分析是“互联网+”培训评价精益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预测分析、语义引擎(关键词匹配)、数据质量管理等等功能有效促进企业“互联网+”培训评价精益管理水平的提升,并逐步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数据分析基础,供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分析。大数据分析通过对用户的理解,对信息的理解,对关系的理解,为企业输出真实可靠的数据报告。
第二,运用大数据思维,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数据化分析用人水平,是科学有效的方式,应从人才评价机制源头出发,设计电子化培训管理机制,电子化培训管理机制包含了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职工评价、持证上岗和档案管理等内容,有效的将培训和评价的业务有机结合为一体。而“互联网+”培训评价的模式,让企业构建起以“需求-计划-实施-评估-档案-评价-持证”为主线的培训项目管理生态循环圈,形成“培训、评价、持证、上岗一体化”机制,主线的流程业务通过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高效运转;同时,通过数据化促使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变化提升,从而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精准定位技能短板,预警用工风险,指导安全生产。一方面,大数据分析模型帮助企业跟踪职工学习习惯变化、短板技能提升的需求、兴趣偏好的变化等,通过数据分析来精准定位需求,有助于设计和改进企业人才培养方式,快速培养优质人才,降低用工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高质量的用工数据分析报告,预测未来发展动态,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安全生产。
第四,改进激励与运营模式,实现内外部资源互通互联。互通互联的意义在于将内外部资源进行无缝链接,联通平台数据、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和价值。整合多种资源,通过建设积分商城,实现积分互通、混合支付、积分代运、联合营销、社区合作等多元化、个性化、无边界的运营模式,带动职工间、企业间交流,促进企业发展。
四、规划步骤
(一)搭建“互联网+”培训评价运营机制系统框架
从APP应用及后端PC管理支持两方面优化“互联网+”培训评价运营机制。“互联网+”培训评价精益管理信息系统分前端APP应用和PC端两大部分,由十大功能模块构成,覆盖企业培训评价业务管理的基本面。(见图1)
(二)梳理运行机制中业务和流程关系
对“互联网+”培训运营机制中包含业务和流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形成业务逻辑关系、业务与流程关系示意图,为系统逻辑(如图2)奠定基础。
(三)规划系统模块功能
1.前端应用功能规划
前端应用APP是职工可见的,与职工进行交互的系统。通过前端应用系统,可以实现报名、考试、评审、培训、考试、评审、取证等方面的功能。同时还可以支持职工开展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该供电企业“互联网+”培训评价精益管理信息系统的APP应用包括场地申请、能力看板、学习模块、职业发展通道、考试中心、积分商城和个人中心七个应用模块,通过移动端的应用,满足企业各级职工碎片化、移动化的培训学习的需求。通过交互设计,构建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前端APP,实现个性化。让职工通过操作APP应用中可操作的元素,系统提供一定的反馈,达到强化感官刺激和强化效果等增强体验感的作用。在内容设计时通过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原则指导、进行自我规划、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实现职工与内容的交互,从而实现前端应用的个性化。
2.后端PC管理功能规划
后端支持系统对前端应用系统起支撑作用,是前端应用实现的基础,在后端管理中,可实现对培训项目、题库、课程、师资、基地、大数据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的管理,后端支持系統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以保证线上学习系统的及时更新和正常运行。该供电企业“互联网+”培训评价精益管理信息系统的后端PC包括系统管理、人才评价、资源共享、师资管理、基地管理、评价项目管理、培训项目管理、职业发展通道、学员档案和运营管理共十个模块。
五、结语
“互联网+”培训评价精益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向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转变,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企业培训需求与业务痛点,将组织需求、企业培训、人才评价和用人机制等环节有机串联到一起,形成“培训-评价-应用”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职工风险管理水平,推动了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为供电企业培养关键人才,并支撑着供电企业的用人模式与组织变革。
参考文献:
[1]李宏伟,甘言礼,郑壮壮等.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职工培训模式创新思考与教学改革研究[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6,19 (2):64-70,2.
[2]曹越,姜瑞删,陈紫薇,周春樵.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互动平台”的应用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 (1).
[3]李凤珍.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培训体系设计[J].人力资源管理,2017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