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小学课程改革这议题开始被人们总是提起来。蚕桑文化作为地方文化资源的代表,它的开发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同时实现小学课程的特色化。本文就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蚕桑文化的收集归类出发,对蚕桑文化的开拓发展以及具体融合措施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蚕桑文化;小学课程;实践研究
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指出,美术教材应当合理利用和开发本土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进行锻炼。实际上来说,对于本土文化的开发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并且还能够帮助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从小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在课程之中的本土文化融入,更能够满足美术多元化和趣味性的需求。接下来将以蚕桑文化为例,分步研究本土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1]。
一、本土蚕桑文化的收集和归类
(一)、本土蚕桑文化的收集
在进行融入工作之前,应当根据本土的蚕桑文化进行收集。收集工作需要根据地方情况进行,以所在地而言,蚕桑文化虽然如火如荼,但是如果只是一人进行整理,可能会有许多遗漏,只是记得一些比较重要的步骤。所以可以选择多种收集方法,保证蚕桑文化的完整性。1、在网络上进行资源收集。利用网络收集了一定的资料。在网络之中包含着很多蚕桑文化的资源,但是由于一些资料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所以只是针对一些已经求证过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对于一些无法保证其真实性的资料,不予收录。2、对本地老人进行采访收集信息。本土文化只有本地的老人更加清楚,所以选择了对本地的一些从事蚕桑工作的老人进行了采访,通过事先设计一些问题让老人回答,收集信息。这种方式收集来的资源较为可靠,也更加具有地方特色。
(二)、本土蚕桑文化的归类
在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中,要以尽可能多的态度去进行收集,积累了很多素材。在进行了整理之后,从多个方面对本土蚕桑文化进行了分类,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现。(如图1)
图1
通过这样的树状图,将收集到的资料快速准确的进行整理。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树状图,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文化融入工作的时候能够有较强的逻辑性,方便了融入工作的进行;另外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很清楚的理清顺序关系,达成快速学习,形成知识网的效果。总而言之,树状图的建立十分有利于蚕桑文化的融入工作,能够将之前的蚕桑文化资料进行规范的整理展现。
二、本土蚕桑文化在小学课程中的开发
在对蚕桑文化进行了收集以及归类之后,根据蚕桑文化的现有资料进行了研究。对其如何进行小学课程的融入以及教育思想的践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将本地的蚕桑文化资料变成了教学资源[2]。
(一)、对本地蚕桑文化的筛选
蚕桑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由于小学教育的特性,在进行筛选的时候,主要还是针对其审美性进行了选择。根据上文给出的树状图,在整理筛选之后,得出了下图。(针对蚕桑文化的审美性分类情况图2)
图2:蚕桑文化的审美性分类情况
从上图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蚕桑文化历史悠久,属于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文化。在融入小学课程之中,多个学科均可进行融入工作。例如:历史传说(语文)、经济现状(数学)、养殖与生产(科学)等。在对文化进行了筛选之后,融入工作变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对蚕桑文化转化成教学资源的思路也更加清晰。
(二)、本土蚕桑文化的创造性开发
对本土蚕桑文化的开发不仅接近社会,更要贴近学生,以兴趣引导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所以根據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蚕桑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创造性开发,使蚕桑文化能够满足小学课程的要求,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提升。例如组织学生在语文课程上根据蚕桑文化的历史传说讲故事,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根据蚕桑文化中的经典习俗场景进行绘画,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以及想象力;根据蚕桑文化中的商品售出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等。对于蚕桑文化的创造性开发才能够帮助蚕桑文化更好的融入小学课程之中,可以这么说,创造性开发实际上是对蚕桑文化的一种转型,是由文化内容转变成教学资源的最重要的一步。
三、本土蚕桑文化在小学课程中的融入工作
(一)、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教学计划
蚕桑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能够挖掘的教学资源也较多。教师们在进行文化融入工作的时候,需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例如在针对1-2年级的低年龄学生的时候,蚕桑文化的融入以启智、培养兴趣为主;在针对3-4年级的学生时候,蚕桑文化的融入以开拓学生视野为主;在针对5-6高年级的时候,蚕桑文化的融入应当提高深度,以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为主。通过这样有区别的教学计划制定,避免了“一刀切”的情况,进而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进行融入计划,不会出现学生无法接受的情况。
(二)、对本土蚕桑文化的实践拓展
在开发本土蚕桑文化、开展系列综合教学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后续的教学拓展延伸活动,如学生绘制介绍本土蚕桑文化的绘本,成为宣传力量;又如联合湖州市科技馆、市教育局、蚕桑所、报社在全市开展“亲近蚕桑”的系列活动,组织儿童美术创意作品大赛。开发传统文化是互惠互利的,不仅让文化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更是学生学以致用,回馈社会,对传统文化有发展性的传承。蚕桑文化是综合性教学资源,合理利用蚕桑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3]。但是服务具体教学要有针对性的甄别筛选,考虑对象特征,进行技术性分类。
结语
总而言之,本土文化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家乡意识,能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成长,当然,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教学资源,并且进行较为良好的融入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鑫.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J].艺术百家,2007.
[3]嵇发根.湖州丝绸文化研究———丝绸之府五千年)[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沈可庆,性别:女,出生年月:19880122,籍贯:江苏,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职称:小学二级,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