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红培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0医院小儿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临床多发病症,具有病理与生理之分,其中病理性黄疸为娩出后24h出现黄疸,且血清胆红素每日升高>85μmol/L,持续时间长,甚至出现持续性加重或消退后再次出现,其临床表现各异,病情严重者胆红素可穿透血脑屏障造成核黄疸,损害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并发症[1]。目前,临床对于新生儿黄疸主要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可显著改善胆红素水平,但停照后易出现回升,需应用其他方案强化治疗效果。开塞露是一种甘油制剂,具有高渗作用,可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应,进而减少胆汁排出的胆红素再吸收,强化蓝光治疗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旨在探究开塞露保留灌肠联合多次间歇蓝光照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7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6)和对照组(n=86)。对照组男46例,女40例;年龄1~14d,平均年龄(7.72±3.10)d;体质量3.2~6.5kg,平均体质量(4.86±0.78)kg;其中足月儿59例,早产儿27例。观察组男47例,女39例;年龄1~15d,平均年龄(8.11±3.02)d;体质量3.1~6.8kg,平均体质量(4.99±0.82)kg;其中足月儿57例,早产儿29例。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新生儿类型等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①确诊为病理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221μmol/L,或每日升高>85μmol/L;②年龄≤15d;③家属签署本研究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者;③严重溶血性贫血或呕吐者;④遗传性黄疸或阻塞性黄疸者。
1.3 方法娩出后均给予营养支持、静脉注射维生素C、保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不同治疗方案。
1.3.1 对照组 多次间歇蓝光照射,采用双面光疗箱,参数设置:波长为440~450nm,相对湿度为55%~65%,温度为60℃,将裸体患儿置于箱内,外生殖器与眼睛分别使用纸尿布、黑眼罩遮挡,光源距离患儿约50cm,确保皮肤均匀受到蓝光照射,4h/次,间歇2h,循环间歇照射,4次/d。
1.3.2 观察组 上述基础上给予开塞露(福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2941)保留灌肠治疗,取2mL开塞露加入13mL生理盐水中配制灌肠液,仰卧位,将涂有石蜡油的一次性小儿硅胶胃管作为肛管,插入患儿直肠约3~5cm处,缓慢注入灌肠液,灌注后停留2min再拔出肛管。灌注过程中严密观测患儿面色、呼吸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灌注。
1.4 观察指标①对比2组疗效;②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transcutaneous bilirubin,Tc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TBIL水平,抽取患儿静脉血3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钒酸盐氧化法测定血清TcB、DBIL、TBIL水平;③对比2组康复进程,主要包括每日排黄便次数、首次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
1.5 疗效标准①治愈:周身皮肤黏膜及面部黄染消退,血清TBIL<90μmol/L;②显效:周身皮肤黏膜及面部黄染大部分消退,血清TBIL处于91~120μmol/L水平;③有效:皮肤黄疸缓解,血清TBIL处于121~250μmol/L;④无效:皮肤黄疸无变化甚至加重。有效、显效、治愈计入总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SPSS25.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7.67%较对照组89.53%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Tab1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ases/%)
表 2两组患者治疗指标对比(±S,μmol/L)Tab2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S,μmol/L)
表 2两组患者治疗指标对比(±S,μmol/L)Tab2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S,μ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 例(n) TCB DBIL TBI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86 315.25±53.10 77.58±3.24a 70.35±4.59 13.89±2.56a211.32±27.54 62.15±3.11a对照组 86 310.31±52.47 103.21±5.52a 69.87±4.10 16.37±3.42a 213.10±26.11 82.36±5.47a t 0.614 37.134 0.723 5.384 0.435 29.786 P 0.540 0.000 0.471 0.000 0.664 0.000
2.2 治疗指标治疗前,2组血清TcB、DBIL、TBIL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清TcB、DBIL、TBI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康复进程观察组首次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每日排黄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胆红素升高,引起巩膜、皮肤黏膜黄染为征象的病症,属于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巩膜、皮肤黄染,粪便发黄,病情严重者可引发胆红素脑病、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3]。
现阶段,蓝光照射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常见方法,胆红素可吸收光线,尤以波长为450~460nm光线作用最强,而蓝光波长主峰为425~475nm,属人工照射最好光源。相关研究指出,未结合胆红素在蓝光照射下可发生变化,能有效促使未结合胆红素IXaZ型向IXaE型异构体转化,而异构体具有水溶性,可通过胆汁排至肠腔,或经尿液排出体外,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同时经胆汁排泄至肠腔的异构体若未及时排出体外,则可转变成IXaZ型胆红素,并经肠壁吸收,不利于胆红素水平下降[4]。相关研究还发现,新生儿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偏碱性情况下可迅速与胆红素结合对脱去葡萄糖醛酸基产生分解作用,进而转化为转变为IXaZ型未结合胆红素,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经肠道吸收,而新生儿胎粪含胆红素约80~100mg,若粪便未及时排出,可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提高血清胆红素浓度[5]。研究表明,胎便排出与排黄时间延迟是造成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超出正常黄疸范围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加快粪便排泄、抑制胆红素重吸收是治疗新生儿黄疸重要举措[6]。开塞露属甘油制剂,是临床用于功能性便秘的常见药物,具有高渗性,在新生儿保留灌肠中,将2mL开塞露与13mL生理盐混合配制成灌肠液并通过直肠灌注,可在直肠黏膜中吸收水分,同时灌肠液可长时间、大面积接触粪便,充分稀释软化;同时开塞露具有高渗压作用,可直接对直肠壁产生刺激,引起排便反射;此外,开塞露具有强效局部润滑作用,可促使粪便排出,加速排便时间,增加排便次数[7]。王艳等[8]研究指出,早期腹部按摩及开塞露灌肠等人工促排便方法可有效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加快胆红素排出,抑制胆红素肠道重吸收,进而降低黄疸指数,防止病理性黄疸发生。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血清TCB、DBIL、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开塞露保留灌肠联合多次间歇蓝光照射可显著提高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疗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有研究指出,蓝光照射同时辅助开塞露灌肠,可促使蓝光照射后经胆汁排至肠腔内IXaE型异构体及时排出体外,进而减少肠内胆红素再吸收,强化蓝光治疗效果,缩短康复进程,减少照射次数,降低光疗不良反应[9]。本研究也发现,观察组首次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每日排黄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表明开塞露保留灌肠联合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可加速排便,缩短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开塞露保留灌肠联合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确切,并可改善胆红素水平,加速排便,缩短康复进程。
表3 两组患者康复进程对比(±S)Tab3 Comparis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3 两组患者康复进程对比(±S)Tab3 Comparis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组别 例(n) 每日排黄便次数(次) 首次胎便转黄时间(d) 黄疸持续时间(d) 光疗时间(d)观察组 86 5.64±1.14 1.74±0.86 4.97±1.10 2.10±1.32对照组 86 4.28±1.01 2.89±1.02 7.36±1.50 4.58±1.51 t 8.281 7.994 11.915 11.467 P 0.000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