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
〔关键词〕亲子沟通; 青春期;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5-0073-03
儿子16岁,正读高二,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可是最近一两年脾气见涨,还没说他两句,他就大发脾气,尤其是和他爸爸,冲突不断,近期父子俩因为儿子玩手机和电脑的事又大吵一架。作为教师的我们也知道儿子进入了青春期,孩子进入青春期,也许是为人父母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以往的教育方式这时不仅起不了作用,反而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沟通,教育学专业出身的我也在不断地反思。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 青春期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
关于青春期教育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家长的关注。令人尴尬的是,虽然太多的父母明白要给予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关怀,却苦于无法与孩子进行正常交流。亲子冲突的情景,相信在众多的家庭中不断地被重复着。不过,确实也有不少父母做得非常好,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形。那么,他们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本文将与那些成功的家长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家长朋友们共享。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期变化感到突然,没有思想准备,更不必说有预先干预的理念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了。这些家长由于没有青春期意识,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后知后觉,看到孩子不同以往的表现,只是一味强调孩子“不乖了”“逆反了”等,情绪就会烦躁不安,进而直接影响对孩子无端干涉的频率、范围和方式,引起进入人生第二加速发展期的孩子的强烈不满。
青春期是个体长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年龄阶段,它虽是悄然而至,但却是逐渐进入的,且有明显的生理发育表征(第二性征)和心理变化的外部表现。父母如果有青春期意识,对家庭教育能够多投入些时间、精力和感情,是会及时捕捉到种种变化,欣然迎接孩子的青春期,并坦然面对孩子对父母依恋的减弱,修整“以往的教育方式”。相信这样的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就会自然、顺畅得多。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美妙、奇异、灿烂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欣喜地体验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性意识的觉醒,体验着自己的长大。他们“变得有主意了”,就是因为他们自觉长大了,成人心态在他们内心正迅速膨胀。如果父母仍然抱着孩子还小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时总是居高临下,期望孩子还能像“以前那样乖”,一开口总是“教育”的口气,那么,孩子是不会向你敞开心房的。
对自觉已经长大的青少年,父母的权威在渐渐失落。当前因为社会的迅猛发展,不注重学习的家长,常常一开口就显得很外行,权威的失落真有“一落千丈”之势。如果父母还一厢情愿地采用指令式、批评式的“教育”,叛逆期的孩子当然不会买账。他们在遇到困难、问题、挫折之后,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客观分析和引导,而且,这种分析和引导还应该是朋友式的、设身处地的。
学习问题占据父母与孩子沟通内容的主要方面。父母发起的沟通中,关注 “学业成绩”“学习勤奋程度”的内容占多数,话题单一,易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感、对立。
某学者对厦门双十中学初中三个年段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亲子沟通现状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一共590人,共12个班级,平均年龄14岁,其中男生343名,女生247名。调查结果如下: “你觉得父母亲最关心你的哪个方面?” 73.9%的学生选择学习,11.1%的学生选择情感、感受,10%的学生选择爱好、兴趣。
亲子沟通中,家长发起的对学习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多数家长较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主体性教育理念下,自主性就是 “把人还给他自己”,是对依赖性的一种扬弃。家长应当引导孩子独立地制定学习目标,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干巴巴的道理不必唠唠叨叨起来没完没了;讲话的语气不要咄咄逼人;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家长对于孩子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就是唠叨。家长对孩子不同状态下的需要不了解,只要有机会,便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反复唠叨自己认为重要的同一件事。某学者对深圳特区七年级孩子的访谈中,有学生陈述,“我爸几乎每星期都会对我说,学习就好比吃饭,要一碗一碗地吃,所以学习也要一天的任务一天完成,不能堆积到一起来完成。有时我很烦时他也照说不误”。家长这种不考虑当时孩子需要的唠叨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刺激时间过长,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要有效地沟通,丰富沟通的内容也是必须的——多与孩子谈音乐、旅游、电影、好书等,让沟通变成是一件美好有趣而非烦心枯燥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立的愿望在情緒、 情感方面体现得最为强烈。他们渴望自己的情绪、 情感能够得到成人平等地对待,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仅仅被呵护,却得不到理解和认可,更不能接受父母与他们情绪和情感上的对立。因此,在亲子沟通中,对青春期孩子的情绪、 情感表示理解和支持,比对立、关心、呵护都更能达成有效沟通。这种理解和支持有时甚至不需要言语,对于男孩子来说,拍拍肩、 握握手等非言语行为即可。
过分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并已经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家长只是在单向地宣泄自己的担心和焦虑,并将会把这些消极情绪传递给孩子。所以,对学习的关注固然重要,但达到的效果——孩子对自身学习的关注显然更重要。要有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从孩子希望父母关心的方面下手,也就是先关注孩子的情感与感受,然后再从中找到教育的契机。
所以,要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感受是第一步。首先认可孩子的感受,然后找到教育的契机,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关注孩子的感受,会慢慢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孩子觉得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情感是安全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一些感受,家长当然会找到更多的教育契机。
孩子都是有差异的个体,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关于人具有不同的智力潜能的论述更是说明人是差异存在的个体。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往往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展的差异性,尤其是在某方面顯得落后的差异性。因此亲子沟通中,常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带来孩子在亲子沟通中的抵触和对抗。
孩子在回答题目“与父母沟通时最让你苦恼与难受的事是什么”时,很多孩子提到“我最苦恼的事是爸爸妈妈总是拿我的学习成绩和别人比,说别人有多好多好,而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在回答“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中,孩子说:“我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是拿我和别人对比,他们这样做总让我感到生气和无能。爸爸妈妈,我是你们的孩子,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很多家长把这些行为的目的合理化为是要激励孩子努力向上,实质上是对孩子的不接纳。老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这不仅无法起到积极的激励效果,还在无形中激起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形成孩子对自己的否定评价。所以,要达到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在思想上接纳自己孩子的缺陷与不足。接纳,还表现在要认识到并接受他们现在正在经历变化这个事实。这么描述青春期的孩子都不为过:他们很少乖乖听话,开始表现出苛求、暴躁、具有破坏性,以自我为中心、充满敌意、反复无常,甚至不知感恩,更不感到满足。这些变化其实展现了青少年所经历的内在议题:冲突、混乱。也就是说他们的内在是矛盾的、挣扎的、痛苦的。若没有接纳青春期孩子这些变化,就容易把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来的自身成长的问题当成对自己的反抗与攻击。当家长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时,情绪就产生了,而在强烈的情绪波动下,人是很难去理智思考一些问题的。接纳,首先是清空自己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客观地了解并重新认识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接纳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教会孩子去接纳自己。
总的来说,跟孩子沟通要建立在满足孩子渴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最后,我把一位教育专家的话贴在这里作为结尾,希望可以对家长朋友们有些启示。
“教育的前提是关系,关系的基础是沟通,沟通的原则是接纳,接纳的结果是尊重。”
参考文献
[1]叶思思.关于 “青春期亲子沟通现状及对策 ” 的调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0 (26):21.
[2]李彬.青春期孩子亲子沟通特点与主体性尊重策略[J].教育导刊,2013(8):43-4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徐州,2213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