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8年中小学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9-10-10 06:00王锐吴黛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性教育中小学

王锐?吴黛舒

〔摘要〕自2008年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十年来中小学性教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拟从我国中小学性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教材研究三个方面总结十年研究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分类、整理、综述来理清思路,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以期把握我国中小学性教育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性教育;教育反思;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5-0004-06

从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年—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年—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1]。1988年8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颁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标志着性教育开始正式走进中学;2007年2月7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该文件指出中小学应有青春期教育和性知识的传授并且提到预防性侵害;2008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文件主要由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部分组成,文本详细介绍了不同阶段中小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以及要求达到的目标。2011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该规范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补充了评价建议;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到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在中国中小学生性教育发展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文件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标志性教育正式走入中学,《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使小学阶段的性教育也有了明确的着落。综述2009年至2018年十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性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态,为现在和以后的研究者提供研究经验,明确性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性教育发展。既为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也为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性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从生理、心理、道德、法制和文化方面认识性教育的意义

1.帮助中小学生了解生理知识,确保性心理健康发展

性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古人曰“食色性也”表达了性的地位,它是与人吃饭同等重要的事情。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日趋成熟,男生出现遗精、嗓音变粗等生理变化,女生则会出现月经、胸部发育等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学生甚至会对性发育产生神秘感、罪恶感、羞耻感,以及感受到手淫可能带来的困惑和心理压力。此时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及其发育特点,开展适当的性教育,解除男女生的性疑惑,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求,使中小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正确的认识,从容地应对心理问题[2]。这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传递正确的性道德观,增强性法律意识

全面科学的性教育是融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与性法制于一体的教育。中小学生在学习了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后,再以性道德与性法制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调查研究表明,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具有显著的影响,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性道德教育都可以让青少年有自己明确的道德价值取向[3]。性道德教育可以保证青少年在接受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遵守社会公德,保持清醒的头脑。另外,中小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是维护自己权利的重要一环。研究表明,遭受性侵害的人群主要为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多为熟人作案且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场所;中小学性侵害防治教育是未成年人应有的一项具体性权利[4]。加强中小学生性教育,维护性教育权利是性法制的重要内容。

3.弘扬健康的性文化,减少艾滋病等性病的传播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时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样,性文化也带有时代的印记。性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社會主义精神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性道德和性素养[5]。

(二)性教育体系、目的、内容、原则、模式、对策

1.性教育体系

研究者一般认为性教育体系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建立。有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不同学业阶段学生性教育体系,小学阶段应首先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而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合力作用,构建三合一的性教育体系[6]。其重点在于分阶段构建不同的体系。另一部分则更多地针对青春期阶段的性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家庭教育是必要途径,社会教育是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三者相辅相成,构建一个相互支持的性教育体系;同时也强调兴趣爱好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7]。

2.性教育目的

性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让学生了解性生理的知识、塑造良好的性心理素质,克服心理恐惧、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性文明、树立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研究者从性教育三维目标确定性教育的目的;首先知识目标:让学生获得符合其年龄阶段的性生理及性心理知识,克服性恐惧,正确看待两性关系,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其次动作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尊重生命,能够抵御淫秽色情,掌握防止性骚扰的方法,学会保持性器官的清洁;最后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性文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道德情感、增强学生对社会和家庭婚姻的责任感,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8-11]。

3.性教育内容

性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当下的性教育内容做出评价再提出性教育内容,另一种是结合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的性教育,直接阐述性教育内容。综观各种关于内容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共识性观点:性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性生理知识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包括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明、性法制等体现社会属性与功能的方面,总之,性生理知识是基础,性心理、性道德、性伦理、性法制等方面是核心和关键。我国现下的性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不足:仅仅局限于生理卫生课,课程教学以男女生殖结合和身体特点等性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在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明方面则很欠缺,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没有得到体现[9]。从学生的安全方面来说,相关研究者也指出,性教育内容应该包括青春期心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性侵害等方面的教育,此外,内容的选择应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不同阶段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差异[10,12]。关于教育内容方面,依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编写教材、培养师资,让教材尺度和师资能力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合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8]。

4.性教育原则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者们提出不同的性教育原则。从教育者和知识角度来看:科学性原则首当其冲,并且它也是唯一所有研究者都提到的原则,教育者应该遵循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客观发展规律,注重集体也关注个体,同时性知识应具有科学性[10,13-15]。从责任主体来看:整合性和整体性原则不可缺少。家庭、社会和学校应该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形成教育合力。从性教育的内容角度来看:性教育内容应该有系统性,体现综合性、整合性和全面性。性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性生理知识方面,还有性心理、性伦理、性道德、性文明和性法制等方面,即性教育要通过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综合理念、知识、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性价值观和生存质量[10]。从受教育的角度来看: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权利和学生的人格[10];性教育应该具有发展性和适切性,能够关注到在不同时期、地域、政治等环境中长大的学生,他们的需要和社会的文化是动态的,因此,有效的性教育需要及时地发展、丰富和调整;对于学生来说,适时、适度和适宜才是适切的教育[11,13]。虽然各个学者对原则的表述不同,但实质大同小异。

5.性教育模式

由于我国没有自己的性教育模式,研究者主要介绍的为国外的性教育模式,其中以禁欲型性教育模式(纯洁性教育模式或人格性教育模式)和综合性性教育模式为代表,也有家庭性教育模式、ABC性教育模式以及安全性教育模式。研究者主要对各类教育模式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当时的应用作了介绍,并结合我国当下的现状,试图将其运用到我国实际发展中。禁欲型性教育模式提倡遏制婚前性行为,将性与道德联系到一起[16]。禁欲型性教育模式比较契合我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要求,但忽视了青少年自身的实践需求。今后我国的性教育也需要进行避孕教育的开展、女性主义和隐藏课程的开发[17]。综合性性教育模式提倡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性态度和性行为,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16]。因此我国的性教育发展可以借鉴二者中可取之处,如建立完善的性教育体系,家庭和社会合作,建立性教育研究团队,注重师资培养[18]。家庭性教育模式主要强调家庭在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一般在德国、法国和英国比较流行。ABC性教育模式也叫全面性教育模式,顾名思义该模式主要有三部分内容:A.避免婚前性行为;B.对配偶或一个性伴侣保持忠贞,不乱搞性关系;C.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是安全性教育模式和纯洁性教育模式的综合[19]。

6.性教育对策

研究者对性教育对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长、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和管理问题上。家长应该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其对孩子的性启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父母应该摒弃落后观念,多与孩子沟通[20]。另外,学校和社会的作用不容小觑,要建立健全性教育体制,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充分的互动[21]。学校性教育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高等院校应该培养专业的性教育人才,教师应具备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医学和法学等知识和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职业道德[20]。在性教育课程方面,要丰富课程的形式,如班会、讲座、设置专门的课程和阅读绘本等多种形式[23]。最后,法制保护应该得到重视,在全社会树立性道德伦理和性文明的健康风尚[23]。

二、性教育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

(一)性教育调查

1.学生调查

(1)性知识和性行为

王桂花[23]通过研究成都市温江区涌泉学校初一、初二和初三的学生做出的问卷,得出结论:学生主要通过同伴学习的方式或依靠网络和课外书籍等获取性知识,父母和教师在其中并未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在学生获取知识来源所占比中,教师、家长和同伴教育或网络书籍三方面分别约是33.21%、11.90%和54%。谭兴银[24]以2007年度广东连山山区2所初级中学、3所高级中学共11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中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及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的性知识掌握不够,且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高中生对性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初中生,而在有关于性行为的调查中高中生赞同婚前性行为的比率低于初中生,但初中生的边缘性性行为低于高中生。这与认知态度不符,但与崔士民[25]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高中生性观念趋于开放,对恋爱的态度、恋爱行为都持包容态度。关于性知识了解度,姜哲[26]也曾对吉林市6所全日制高中有过调查,得出结论:高中生对性健康知识认知度普遍较低,但对恋爱和婚前性行为持有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男女相爱就可以有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有91.4%。这与王桂花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总之,学生拥有的性健康知识少,但对婚前性行为却持宽容态度。

(2)性生理和性心理

在学生性生理发育之前,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关生理发育的知识,克服心理恐惧。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清楚地了解男生和女生性器官的比例均不足1/3,而对于月经和遗精生理现象的了解则更少[23]。与此相对应,中学生的性心理也在发展,渴望获得异性关注,对異性的渴望愈加强烈。而中学生也存在性幻想的心理活动,但小学生由于年龄低、认知少,较少出现该心理[27]。这与耿桂华等人[28]的研究结果一致:超过半数学生有与异性交往的渴望,均有性冲动、性幻想和性梦等心理现象。

(3)性观念

中学生持有的性观念对其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董璐[29]对青岛某中学学生的性道德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为:对恋爱的态度、对贞操的态度、对婚前怀孕的态度等七个方面。结果发现:中学生对这一系列的行为持有宽容的态度,有部分持保守观念,部分是极度开放的态度,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媒体和网络的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性教育的不完整,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缺失问题。另一项研究采取更大的基数群体,在全国范围内对456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的性道德观总体向上,对爱情原则、自愿原则、责任原则和忠诚原则都有极高的赞同度,这也体现当代青年能够持有正确的性道德观。以上两个研究所产生的差异可能与样本总量、地区差异和具体的学校教育以及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有相关性[30]。

2.家长调查

家长对性教育的观念会影响家长对孩子性教育的支持度和行动。研究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父母作为个体开展家庭性教育的意愿与性教育的实际展开行为之间的关系。以重庆市8位13~16岁青少年家长为研究对象,采取访谈的方式,结果发现:父母开展性教育的意愿对实施性教育时的行为会产生影响。拥有积极意愿的父母认为性教育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而拥有消极意愿的父母认为性教育还带来消极的后果,缺乏性教育意识的家长则采取回避行为[31]。除了家长对性教育的态度,家长自身的基本情况、对性知识的掌握情况、性防护知识的了解情况等都会对孩子的性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家长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水平较低,性观念比较落后[32]。这无疑会对下一代的性教育产生影响。

3.教师调查

教师是开展学校性教育的重要因素,合格的教师是学校性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对性教育教师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分为两类:性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当下开展与性教育有关的教师对国家文件的了解程度或对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教师整体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性知识素养,包括:思想素养、道德和法治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学习正确的知识、拥有健康的观念和人格魅力,同时有责任感和专业的性文化知识等[33]。由此可见,除了性文化知识以外,其他要求也是普通教师应该具备的,可见该研究者持有性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是同等重要的观念或者各科教师都应该掌握有关于性方面的知识。这是理想层面的,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相差甚远。以淮安市辖区内城乡中小学在职已婚教师2800余人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和访谈方式,结果发现:近40%的教师没听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且教师的性知识不足,半数教师对性道德和性规范不了解,对性教育态度冷漠[34]。

(二)干预效果研究

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改变学生错误的性观念,扩展性知识,端正性态度。对都江堰市4所初中971名学生进行调查,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实验班进行参与式教学,主要内容为性观念、性适应、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分为7个主题。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班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差异,实验班的前后测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理知识、社会适应、性控制力和自身适应四个方面,而在性观念、性知识、性态度方面变化不显著;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性认识、性价值观、性适应、生理知识、性知识等方面[34]。除了将是否接受性教育作为变量,还将性教育的实施主体作为变量。将河南省洛阳市6所初中和3所高中分为三组,干预组一共661人单纯实施学校生殖健康教育,干预组二共621人由家庭和学校共同实施教育,对照组不实施干预措施。结果发现:干预组二的教育效果比干预组一的教育效果更好[35]。还有部分相关研究关注了特殊群体的性教育,以重庆市一全日制特殊儿童中心和一个成人智障机构的家园社区为例,分别对这两种不同的教育安置形式的群体进行前测和性教育,结果表明:性教育干预能显著提高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性教育干预能有效地提高智障青少年的性知识知晓率;同一干预模式适用于不同教育安置形式[36]。

三、性教育的教材研究

教材中的性教育研究主要是針对生物学的教材研究,均从性生理的角度出发,但是完整的性教育并不仅仅是生理知识的教育,还有心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以生物学角度为切入点,研究百年来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的性教育变迁,最终发现,性教育内容历经几次大的百年变动之后趋于稳定,观念也越来越开放[37]。也有从生物的教学实践角度,探索性教育在初中生物课中的实践研究,对实践结果做出分析。在生物课堂中渗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实验研究并制定检测指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38]。生物教材也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从教材中与性教育有关的内容出发,分析生物学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结果[39]。还有从生物的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案例等进行教学实践调查结果分析[40]。以生物课堂为实验点,进行高中生性教育的实践,得出结论认为当代高中生缺乏性教育,但思想较为开放,在生物课上进行性教育是可行有效的[41]。只有极个别的研究是从非生物的角度研究性教育教材,如裴习婷[42]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和性发展课题组编写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为素材,从该书的体系、内容、学生地位的体现、版面设计和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探讨了小学生的性教育教材。

四、讨论

纵观十年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

第一,我国中小学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多徘徊在一般性的认识层面。比如对性教育意义的认识,基本上都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从生理、心理、道德、法制和文化方面进行论述,而且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化。有关于性教育模式的研究,则更多停留在介绍国外的模式和做法上,即使提出要借鉴国外的做法,也没有基于国外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归纳出属于我国的性教育模式,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则难得一见。性教育的内容、体系、目的、原则等研究的结论或观点都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同一层次的重复比较多,如在性教育的内容方面,泛泛指出需要有哪些内容,至于这些内容怎么安排以及如何安排,则少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性教育对策研究也没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只停留在理想的理论层面,缺乏对现实的考量。

第二,调查研究中,以发现或证实问题的存在为主,后续针对问题成因、问题性质等相关的办法、策略等研究跟进不足。研究者经过调查,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性教育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感”很低,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性教育的态度在现实中并不是很理想。一部分研究到此就结束了,没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另一部分研究针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策略,然而这些策略也没有让现实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就存在了“研究是研究,问题是问题”的现象,研究并没有给现实问题带来变化。

第三,教育教材研究方面,大多聚焦在生物教材中相关的性教育内容,专门的性教育教材编纂研究尚属于个别现象。近十年的性教育教材研究以生物教材为切入点的居多,就生物教材里有关于人体生殖等内容进行性教育,从生物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角度讨论如何将青春期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把性教育狭隘化了,与理论研究中认为“性教育应该是全面的”这一观点相违背。我国缺少专门的、科学的性教育教材,所以关于专门的性教育教材的研究极少,即使存在这类研究,也只是针对其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分析。如裴习婷对《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研究,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如果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关注性教育教材的编订和使用的实际情况,也许可以以小见大,透视我国性教育发展落后的原因。值得关注的是,专门的性教育教材已经出现,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总之,虽然十年间中小学性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看,浅层重复还是性教育研究的基本面貌,当然,理论的进展情况与性教育实践的徘徊不前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理论如何影响实践,并从实践中汲取发展资源和动力,实现性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良好的“合作”状态,也将是下一步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任务。

参考文献

[1]王雁,刘艳虹.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夏明娟,窦义蓉,曹型远.重庆市部分中小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9):1314-1317.

[3]王进鑫.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60-65.

[4]龙正凤.中小学性侵害防治教育的必要性与教育路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8(31):41-44.

[5]王玥.新时期的性文化建设[J].中国性科学,2015,24(5):3.

[6]魏寒冰,王永杰.构建不同学业阶段学生性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1,20(12):47-51.

[7]魏晓娟.青春期性教育缺失及教育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6):35-38.

[8]瞿方业.教材“尺度”要契合教育目的[J].甘肃教育,2014(21):18.

[9]刘妤.浅谈我国青春期性教育的目的与内容[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192.

[10]张玫玫.关于中小学性教育模式的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模式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J].基础教育参考,2012(19):3-5.

[11]江芳.小学实施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73-75.

[12]王婷,王重力.基于社会生态学进行青少年性教育课程设置[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1):81-82.

[13]赵倩倩,周霞,张逸武.小学生性教育研究、实施现状及反思[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5(1):88-91.

[14]杨培禾.小学性健康教育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9):839-841.

[15]谢莹. 当前中国性教育面临的伦理难题及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

[16]蒋凌燕.当代美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两大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31(7):53-57.

[17]陈亚亚.论当代青少年性教育模式之转型[J].中国青年研究,2011(8):16-20.

[18]郭新丽,刘良华.美国的性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11):28-35.

[19]薛亚利.青少年成才、性认知与性教育模式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9(4):55-60.

[20]徐莹然.小学低段性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19):62-65.

[21]金燕.初中青春期性教育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9):16-18.

[22]王富秋,王敏.我国中小学性教育课发展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5(2):175-177.

[23]王桂花. 初中生性教育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24]谭兴银.广东连山山区中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及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调查[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0):195-196.

[25]崔士民,蔡冬业,鸿鹏.丹东市高中生性观念和性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4):306-309.

[26]姜哲.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现状及教育对策[J].中国性科学,2010,19(7):25-27.

[27]赵浩宇.龙泉驿区青春期女生性生理及心理卫生的调查报告[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7):11-13.

[28]耿桂华,张晓菲,巩翠华,等.2017年淄博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性心理与性观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7,23(11):852-854,857.

[29]董璐. 中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7.

[30]陳敏燕.当代青少年的性道德认同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启示[J].中国性科学,2015,24(10):98-102.

[31]杨梨,卓灵.计划行为理论下家长性教育意愿与行为差异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社会与公益,2018(12):61-66.

[32]郭瑞雪,李峰,风笑天.中学生家长性知识、性观念与性态度调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76-79,94.

[33]曹红梅.论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构成[J].经济师,2010(11):134-135.

[34]侯一波.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现状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7):13-15.

[35]王萍,潘新娟,吕姝焱,等.洛阳市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796-1799.

[36]熊利平.智障青少年性教育干预成效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89-96.

[37]陈香.中学生物学教科书性教育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8):39-41.

[38]何建军. 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39]朱雪. 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策略与实践[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40]张莉.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41]丁兰英. 生物学教学中“高中生性教育”的实践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42]裴习婷. 小学生性教育教材内容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宁波,315211)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性教育中小学
环境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状况的影响浅析
让性教育走近中学生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箭双雕”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