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艳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为指导,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营造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5-0054-05
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其发起者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目前,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教育学者的重视。2016年7月在美国宣布成立的“国际积极教育联盟”,标志着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科学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正式启动[2]。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练习为主的学科,特别是创客教育的兴起,对学生动手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引起了一部分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面对操作表现出自卑、孤独、焦虑、恐惧、脆弱、个性心理结构不稳定等心理特征[3]。特别是那些平时同学们眼中的“学霸”而其本身却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来到机房上课,可想他们的心理落差和心理压力之大。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对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科学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其积极品质等有指导作用。
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善良的种子。去了解与探索这些美好的特质要怎样才能被培育、怎样才能被发展、开放后又要怎样保持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內容。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如图1所示。
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和积极的机构三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积极的机构可以促进积极个人特质的发展,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愉悦、内心的和谐,活得更有尊严和更有价值。积极心理学在此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让人学会并保持乐观,关注人的内心和谐
学术大师季羡林曾言:“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一种难得的品格,是一种豁达的精神,是一种境界,需要不断地历练和长时间地修行。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思维,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人学会了乐观,他就会用乐观的方式去对待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即“乐观型的解释风格”。具有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遭受失败时,他们一般不会变得沮丧、形成习得性无助,这对个人的发展是有利的。但,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味地强调乐观,更不是强调过度乐观。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乐观,更多的是为了让个体形成一种生活观念,不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尤其是在面对失败的结果时,人们要学会做出积极乐观的解释,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积极心理学能使个体形成积极人格,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内心所存在的积极力量,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塞利格曼参考传统心理学所建立的问题人格标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通过与他的研究小组研究整个世界横跨3000年历史的各种不同文化后,终于建立起积极人格的标准,包含六大美德、二十四项积极的品格优势[4]。如图2所示。
(三)积极心理学能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注重生活的意义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上认为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1]。它具有主观性,依赖于人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三个方面。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生理上真实积极的体验。由于每个人实际体验的不同,每个人所获得的主观幸福感也不相同。人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健康的身体状况、合理把控自己的情绪、持有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状态等会使人们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一般包含三个等级,即感受美好生活、享受生活和追求生活意义[1]。感受美好生活主要指外在环境或条件导致的主观感受,是一种被动感受;享受生活指个体在亲自参与后所产生的那种愉快感受;追求生活意义指个体超越自我范畴,从人类、社会、信仰等层面获得的享受,是一种终极快乐。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人的美德、力量和积极品质,学会欣赏、感激和爱,用心经营生活、品味生活、感受内心的安宁,从而享受生命过程中的每分每秒,能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课程愿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愿景,即所向往的前景,是一种对组织及个人未来发展预期达成未来意象的想法,它会引导或影响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和行为。《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博士认为,没有共同愿景的组织往往只会导致员工对上级、对组织的被动式的遵从,而决不会导致对组织的真诚奉献。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和学生个人愿景的整合与升华是课堂精神的核心,是持续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与成长源动力之所在。
1.营造积极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积极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学校这一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形成良好课程愿景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教学态度,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和谐地相处,共同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发掘出自身的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教学方式、方法可以营造积极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小组协助便是其中之一。
教学案例:人教版“传统节日”教学片段
教师将学生每5人分成一个协作小组,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主推选出一位组长,其余为组员A、组员B、组员C和组员D。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要介绍哪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如介绍春节可以从春节的来历、春节的风俗、民间传说等方面。组长负责监督、管理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和完成进度,完善最后的幻灯片演示、汇报小组成果;组员A和组员B为信息检索能力和幻灯片制作能力相对较强的组员,除了制作自己分配到的节日介绍方面的幻灯片之外,协助组长并负责教会其他组员不懂的知识点;组员C和组员D基础相对较弱,只负责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并提交给组长,同时跟随组长、组员A或者组员B学习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当然,教师需要制定并公布此次活动设计的考核标准,并为小组学习提供技术、信息支持。
该活动设计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而组内成员之间既包含协作关系又存在着竞争关系,因为小组成绩不完全代表个人成绩。这样的活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那些平时表现为消极参与心理的学生会因小组共同的荣誉而战胜自己的惰性、克服消极心理,去努力完成自己及小组的任务。如此一来,师生、生生间无形之中便促进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彼此间的信任,一个相互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便逐渐形成。这也是构建美好课堂愿景的良好开端。
2.确立共同的课程学习目标
英国心理学家南丁格尔博士曾说,“成功或幸福是不断实现有价值的目标或理想的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设定并朝着你的目标而努力,是让你的生活充满快乐的金钥匙。信息技术学科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动力,也能让学生对学习结果产生期许。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范例形式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案例:人教版“电脑小作家”教学片段
人教版“电脑小作家”主要内容是以电子报刊的制作为切入点,学习word应用。在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网络上下载及往届学生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欣赏导入新课,让学生作出点评:哪一份电子报刊更加吸引自己,并说出理由;你理想中的电子报刊是什么风格、由哪些栏目构成,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设计,等等。通过范例的展示、成果的导向、学生的鉴赏与点评,以及由此引出问题的互动之后,课程学习目标就会悄然飘进学生的脑海里——学习word中文字、图片、艺术字、表格等对象的编辑、修改和美化,而且这个学习目标并不会因学生的审美观不同而产生异化。共同课程学习目标的确立,為构建美好课堂愿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心理学引导教师增强学习趣味性,寓教于乐,打造幸福课堂
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5]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需要的满足可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其参与活动的投入度。大量研究表明个人的积极投入度与其幸福感、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呈正相关[2]。在大多数小学生眼中信息技术课就是用来玩的课堂,那么作为教师可以探索更多的途径来改善自己的教学环节,想办法满足学生“玩”的需要,以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让学生在“玩”中了解信息技术、掌握计算机知识、形成计算思维。
1.学习内容、作业练习等设置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而言,同一班级的学生除了其学习兴趣和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外,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差异。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等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所以,需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作业练习。
教学案例:人教版“电脑小作家”中综合练习设计
在本册学习内容完成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个综合练习“编辑我的电子报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帮助。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了全部材料(如文字、图片),并提供“报刊”图片样本,供其参照、模仿;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各种主题的文字及图片,让他们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组织文字、图片等进行设计,并要求其中至少有一段文字是自己输入或者网上查找的;
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就让他们自己确定主题,根据主题上网寻找所需文字、图片等资料,然后自行设计编辑电子报刊。
通过这种分层练习设计,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各自原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得以巩固、提高。同时也能避免基础薄弱者产生自卑、惧怕的心理,而基础扎实的学生发生不屑参与的现象。在这里允许并鼓励学生采取“跨级”任务挑战自我,像玩游戏过关晋级一样,去积极寻求并靠近自己心目中的“百分百”任务进度条。
2.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满足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需要
课堂活动基本上都从“动口”“动手”开始。通过“动口”“动手”活动引导学生“动脑”——思维活动的展开,使学生思想活跃起来,使其思想得到开拓,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正常的人在聆听时随时都可能产生“我想表达我的观点”“我想动手试试”等欲望,当这些欲望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被逐一压制下去之后,学生的心情可想而知,又如何能积极配合教师上好课呢。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多种活动形式,以满足学生“动口”“动手”的需要,并能引发学生“动脑”。
教学案例:人教版“网络的简单应用”教学片段
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搜索引擎及其应用。上网,是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最期待的活动之一。但活动设计不好时,很多学生就会将学习时间用来玩游戏,这也是让很多教师头疼的事。
在本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将当时“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个热点话题作为课前热身,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展示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点评。通过资料展示,教师根据不同的资料询问学生如何搜索到该资料。这时就引出如何使用关键字、如何保存资料等知识点。而且,学生出于对这一话题的兴趣,容易集中精神静下来听取同学的见解以及教师的“总结陈词”。通过活动,学生表达观点和动手上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也帮助了学生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得到启发、提高,并反过来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三)积极心理学引导教师实施绿色批评,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每个人都爱听表扬的、激励性的话,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多年的教学告诉我们,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少用、慎用批评性语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善良、美好的种子。这就提醒教师擦亮眼睛,用心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用积极语言,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是内隐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而且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更易进入高效的学习,并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堂评价。
1.实行绿色批评,给学生 “心理安全”
绿色批评,就是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怀着一颗宽厚、博爱之心,用春风化雨般的绿色语言,给学生传递教师的爱、期盼和信任等信息[6]。很多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心理障碍除了自身的挫败感,还来源于教师所施加的压力——惧怕教师的责备和受到同学们的轻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实行绿色批评来改善传统的课堂评价,为学生创设心理上的踏实感和安全感。
绿色批评,对学生的心灵而言,是一种安全的、有营养的优质批评,让学生远离酸风醋雨式的讽刺挖苦,远离狂风暴雨般的大声斥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绿色批评”寓于称赞、微笑、引导、幽默及平常的交流之中。有一次上课铃声响过,机房里仍然吵闹不断,老师没有大声呵斥,而是清清嗓子风趣地说道:“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校园里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花朵,为什么蜜蜂却喜欢往我们机房里飞呢?”同学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就领会了老师的意图,都会心一笑安静下来。
小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发展中的个体,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为教师,特别是大家眼中的“副课”——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学生的过错,学会 “绿色批评”,走进学生的心田,沉住气、静下心、耐住性,为学生的心灵带去片片绿荫。这样不仅呵护了学生的心灵,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2.提倡学生互评,给学生“心理自由”
相对教师的“权威性”评价来说,学生更愿意接受同学之间互相打趣式的“指正和评定”。在自由欢快的情境中,无论是褒奖还是贬低,学生的情绪起伏都不会太大,自然也会降低某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迫感。
当然,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权力只是将学生实践之后评价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而绝不是对课堂评价置若罔闻。教师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要进行监督或者参与其中,做到权力的“收放自如”。一是学生互评的内容是课堂上教师指定的讨论和操作内容,如word中复制的方法有哪些、图片背景如何清除等;二是学生互评的方式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三是学生互评的结果将由教师作为学生课堂表現的重要参考。
3.量化评价指标,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
公开量化评价指标和学习结果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努力方向,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消除不良的学习心理状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笔者常采用的课堂评价指标是:出勤10%、进出机房的纪律10%、课堂整体表现80%(课堂纪律10%、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问题15%、完成学习任务40%、认真完成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15%)。
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可以更好地营造积极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更好地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信息技术知识在学生的积极体验中潜移默化,使学生们在快乐和成功中感受课堂教学的力量,促进学生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逸龙,王青,韩旭东. 倾听积极心理学——来自哈佛讲堂的人生幸福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2]曾光,赵昱鲲,等. 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3]邹晓川.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心理环境的优化[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4-5,8.
[4][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0.
[5]林崇德. 学习动力[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张腾. 浅谈“绿色批评”种种[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5):58.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教师进修学校,济南,250300)
编辑/ 刘永胜 终校/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