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健全,需要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律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使音乐课堂更具活力,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充分地了解音乐的风格和艺术形式,在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律动
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极为符合,可以使学生在律动的带动下,很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感受音乐的走向,体会歌曲的旋律,对提升音乐课堂的活跃度,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感知能力、情感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律动在音乐激趣当中的应用
教育的关注点不仅局限在知识传输层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如果学生从心底里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并愿意从内心去接受和感受,此时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都将会是非常舒适的,而这种情绪与情感的产生与学生的周围环境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利于营造氛围的教学方式,其中律动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音乐课堂上的体态律动、声势律动会使音乐课堂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心情非常愉悦和轻松,这样课堂的学习有效性也会大大地提升。以“湘教版一年级上册《月亮》”一课为例,在该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让学生聽着歌曲伴奏,分别用拍手——拍肩——拍肩、拍手——点掌心——点掌心等两组不同的动作去表现,学生很快感受到了三拍子特有的律动。虽然这种学习方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通过律动却很好地展示出了该首歌曲的艺术性,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律动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气氛好、效率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
二、律动在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方面的应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会反作用于生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利用教唱方式重复音乐教学,那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欲望,这样的音乐学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律动,利用体态律动、声势律动等方式对学生的身体进行训练,将艺术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到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艺术价值,提升学生的音乐品味和感知力。例如:《飞呀飞》是一首达翰尔族儿歌,歌曲描绘了在蓝蓝的天空下,辽阔的大草原上,达翰尔族的孩子们骑着马儿、愉快地玩耍的情景。在教会了学生演唱这首歌曲后,我带着学生练习骑马、飞翔的动作,随着音乐进行律动表演。通过律动表演,学生掌握了节奏韵律,增强了身体协调性。而且通过律动的带动训练了学生的肢体协作性,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从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从他们脸上所表现出的喜悦和幸福感,也足可以看出学生从这首歌曲当中获取了充足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律动在简化音乐学习难度,提升课堂有效性方面的应用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广泛且充分地参与进来,进而配合教师的教学的活动。因此很多教师开始重视起律动,利用律动这个特殊的教学方式来简化音乐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律动、节奏、速度以及肢体运动的配合下,做出有规律的动作,这样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有利于释放学生的天性,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以及感知能力。
例如,在《白鸽》这首歌曲的学习当中,我想如果只是单纯的教大家演唱这首歌曲,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因此,我带着学生一边唱谱,一边做上下挥手、上下拍手的律动,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上行、下行、平行的旋律走向。并且用了原地踏步很好地将节奏表现出来,而学生跟随着音乐律动动起来之后,能够更好地处理好音乐作品当中的情感,对简化音乐课堂的学习难度,提升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律动需要利用到肢体,不属于舞蹈、不属于体育,但是却能够很好地对情感进行传递,让学生从身体的运动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动,多观察学生的律动节奏,并给学生的律动变化做科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准确地掌握音乐知识,并从音乐课堂中获取快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音乐律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充分地发挥了律动在兴趣激发、情感培养方面的优势,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简化了音乐知识的学习难度,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音乐感知性,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取得了更多的收获。
作者简介:许维夏(1990.4.14),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