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益且必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在分析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王永花,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甘肃 武威 730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15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0-0024-02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人文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担负着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限于诸多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并不乐观。
1.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学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开阔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接触较多的文学经典,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而持续的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经典。
3. 德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全人格。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智商与德育的结合,学生的道德素养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当前,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學并不理想,一是因为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足,未能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认知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能在短时期内效果不显,导致教师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一些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足,不具备充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难以在教学中进行良好的文化渗透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对此予以充分重视。
1.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引导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积极积累。诵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大声朗读古诗词,反复诵读可以有效培养语感、增强记忆。除了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阅读课外古诗词进行拓展学习。例如,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可以选择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较为浅显的经典著作供其阅读。其次,教师可以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理解难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阅读情境辅助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时,教师在导入阶段可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题含义: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因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出名。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2. 在课文讲解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出自文学名家,包含非常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讲解课文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在备课时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小游戏:教师说出关键词,学生猜一猜是什么节日。如“放鞭炮,拿红包”,学生猜到“春节”,“吃月饼,赏圆月”对应“中秋节”。游戏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这些风俗习惯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成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把它们叫作中国的传统节日。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巩固所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传统节日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的认知。如此,学生就能更好地融入课文描绘的情境,明确不同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从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教师还应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讲故事、表演舞台剧、做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端午节为学生介绍与端午节有关的信息,如端午节的别名、来历、习俗和相关人物等;也可以制作一期端午节板报,让学生对端午节有更多的了解。在传统节日时让学生阅读相关古诗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如在中秋节朗读《月下独酌》,重阳节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在教室等场所张贴一些古代名家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兴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摭谈[J].中国农村教育,2019,(8).
[2] 吴梦思,吕沙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古诗选文的呈现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2).
[3] 王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17).
[4] 陈燕飞.新课改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8,(8).
责任编辑 袁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