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锋
摘 要: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化学实验、模型教具、“研学案”等的实践,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营造高效课堂。本文是笔者一些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主动探究; 化学课堂;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008-0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决非“空瓶子”,等着“揭开瓶盖,把各种知识、各项道德条目装进去”;“学生是主体”,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的工作。”“把倚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化学课堂有着独特的优势,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本文是笔者一些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思考,在此愿与同行探讨。
1.化学实验的开展是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手段
著名化學家戴安邦先生曾说:“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化学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学生探究实验,开发课堂微型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实验全部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知识时,老师预先把里面包有Na2O2的干燥棉花放在酒精灯焰上,然后请一位学生在棉花上滴一滴水,瞬间酒精灯着火,“滴水生火”的奇特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请学生演示Na2O2与H2O反应的实验,试管发烫,甚至手都不敢摸,带火星的木条瞬间复燃,联系“滴水生火”魔术,马上能领悟出:着火点不高的酒精在瞬间高温、充足氧气条件下燃烧起来,接着引导学生补充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学生能发现溶液变红,振荡后红色突然消失,学生掌握反应中生成了NaOH,以及尚未反应完的Na2O2有漂白性的特点,了解了反应的本质。
例如在《氯气》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氯气与水的反应,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学生合作完成:(1)干燥氯气分别与干燥红布条、潮湿红布条接触;(2)仔细观察新制氯水的颜色,分别取少些新制氯水,其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与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思考原因;(3)在红色布条上滴上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推断出生成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和其他物质,从而试着写出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再详细介绍能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次氯酸。探究实验必须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观察到新奇或意料之外的现象,就能激发学生思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老师要紧紧抓住悬念,通过实验析理,解开谜团。
有些实验因为花费时间太长,装置太庞大,可以选做其中一部分,设计成微型实验,把最有吸引力的实验展示出来,有些实验条件要求太高,或在实验室或教室难以完成,也可以播放实验录像,教师及时点评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充分利用各种模型教具,实现学生主体探究
把许多用言语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楚的知识点形象具体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物模型教具将是不错的选择,小模型让学生思考更轻松,学习兴趣更浓,参与课堂更主动。
如在教授《甲烷》时,准备了橡皮泥和牙签,四人一组,搭出4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有怎样的连接方式,及时讲解二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的事实,分析原因,得出甲烷分子结构为正四面体的结论。在《乙醇》的教学中,请同学们计算得出乙醇的分子式,根据分子式让学生自主搭建分子结构模型,搭建时学生根据碳原子四个价键、氧原子二个价键、氢原子一个价键的原理展开思考,学习的积极性极大调动,最后搭出了两种分子结构,其实一种是乙醇,一种是二甲醚。教师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模型、教具去探究结论。
解题时也可巧用模型,例如解答丙炔、苯乙烯、异戊二烯、1,3丁二烯等分子的结构时,有多少原子可能共平面,有多少碳原子可能共平面或共直线等问题,可以用最基本的甲烷、乙烯、乙炔及苯的模型进行组合,清晰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极大的拓展。
还有一些极简单的教具,也可在学生的解题中大放光彩。如我经常使用八块小的正方形分析解答晶胞中化学式的问题,都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参与热情高涨。教师应善于自制改进教具、模型,为学生的自主参与打下基础。
3.设计“研学案”,让学生先学后教,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研学案”就是教师在备课时,通过对教材的剖析,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设、课前预习、课中研讨(合作探究)、课堂反馈练习、课堂反思、作业布置等环节设计成许多的小问题形成的资料。设计“研学案”其实也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部分。教师提前一天把“研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中初步学习,对新授课有个大概的了解,上课过程中师生能更好地互动,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新授《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设计了一份问题“导学案”:①设置悬念“滴水点灯”小实验。(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向灯芯上滴一滴水)。②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③金属钠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呢?④为什么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马上会变暗呢?⑤钠在空气中加热时的现象是怎样呢?⑥白磷、液溴“水封”都保存在水中,钠能否也保存在水中呢?⑦一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投入到水中有什么现象呢?⑧这些现象又能说明金属钠分别有什么性质呢?⑨金属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能置换出Cu吗?⑩若钠着火,能不能用水灭火?应如何灭火呢?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呢?自然界的钠以什么形式存在呢?通过钠的性质以及实验中的现象,思考钠有什么样的用途?
在“导学案”中设置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问题有疑问、有反问、有设问,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去主动实验探究,激发学生之间去交流讨论、合作参与,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合作交流,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也是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文只是浅显地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思考,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