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再探

2019-10-08 07:47张晓昕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建模教学小学数学课堂

张晓昕

摘 要:数学是一门“模型”的学科,数学学习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一线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注重并采取方法策略,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建模教学; 认识分数(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081-001

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一课为例,从教学片段出发进行思考,阐述了通过以旧引新,促进模型迁移;适度开放,促进模型理解;加强对比,促进模型建构;练习多样,促进模型提升这四個环节,促进学生建模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以旧引新,促进模型迁移

“迁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利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正迁移”,也要减少“负迁移”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

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并且建立了简单分数的数学模型,《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在三上的基础上展开的。首先安排的是以旧引新,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已经建立的分数模型进行正迁移到今天的新内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一个蛋糕开始复习,然后从1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过渡到2个桃子的平均分,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平均分还能否用分数来表示?这种情况一出现,就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已有经验的负迁移下,很多学生认为不能再用分数表示了。然后在这种新旧知识的冲突下引入集合圈:将2个桃子圈起来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学生就能很自然的将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模型(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正迁移到本节课的新内容中(将一个整体平均分),将新旧知识间充分联系起来,促进分数模型的顺利迁移。

二、适度开放,促进模型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活动的环节设计上进行了适度开放,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形成和展示对分数模型的理解。

开放环节一:将一盘桃子用布遮住后平均分给2只猴子,提问学生每只猴子可以得到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对于分数的感知不被盘子中桃的数量所影响。然后让学生猜测盘子中桃子的数量有多少,再由学生自己画出桃子的数量并进行平均分。这个环节可以给学生更加开放的思考环境:总数不同的桃子平均分成2份,表示每份的分数却是一样的,让学生能从分数模型的本质出发去思考,形成对分数模型的初步理解。开放环节二:呈现12个桃子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并找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这个环节的开放性,让学生能通过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展示他们对分数模型的理解,并且达到对分数模型的理解是深层次的,是本质的。

《数学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过程,思维达到深度参与,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将理解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场景或生活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过程,这个就是“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模式的本质。

三、加强对比,促进模型建构

《数学新课标》中也提到,“对比”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知识的对比,可以揭示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区分不同点,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分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帮助学生对分数模型形成扎实的知识结构,并促进分数模型的顺利建构。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很多相互对比的环节,引导学生在相同的、不同的平均分中找到分数模型的本质,并且促进学生能主动地、逐步地构建分数模型。

对比一: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2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让学生进行对比,引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并能初步感知本课的分数模型。对比二:首先学生用自己猜测的桃子数量进行平均分后,得到了一个相同的分数二分之一,然后让学生对比思考。包括后面出现的1筐桃子和1车桃子平均分成2份,通过桃子数量明显的增多,但是每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虽然桃子总数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通过这些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本课分数模型的本质: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得到充分的感知和建构。

四、练习多样,促进模型提升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练习是学习新知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四个有梯度的练习:基本练习、提升练习、开放练习和拓展练习。

首先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再次体会分数的模型,并进行巩固。然后是提升练习,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模型、含义,并能解释自己的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实分数模型。接着是开放练习:将12个桃子进行平均分,你有几种方法?这题的解决过程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操作和思考的时间,灵活运用分数模型,并且注重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阐述自己平均分的过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是拓展练习:根据分数拿走相应糖果、根据分数猜测信封中的糖果数量。这题的设计首先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分数模型的运用意义。

这几种练习题涵盖了书上的基础题到课外的拓展题,让学生的分数模型从扎实基础到稳步提升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另外,这样富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练习,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练习题时也能兴趣满满,并且对于分数模型的掌握有一个本质的提升。

模型思想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学生建立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同时,模型思想也体现在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是其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所以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在课堂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不仅能学会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更能学会根据生活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晓天.数学素养的由来与本质特征,小学数学教师,2016年第6、7期合刊

猜你喜欢
建模教学小学数学课堂
建模思想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情境驱动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探讨
基于UG的建模教学探讨
利用电子白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应用分析
初中生物建模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效预习,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建模教学在高三生物复习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