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摘要】数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具有复合性特质。老师应当创设合适的数学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思维空间。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与支持,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营造氛围 递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153-02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入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数学这种研究性质的学科,尤为显著。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不足以及知识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综合体现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的薄弱,思维的惰性。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数学,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应当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建立起对于数学知识的问题意识和综合领悟能力。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景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仍处于入门阶段。那么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有关数学知识的模拟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出发点,通过生活细节来触动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思考,引发一些关于生活上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会更加容易被老师带入到数学的情景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教学形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来吸引学生,提高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专注度。制造一些关于数学问题上的知识冲突,引发学生们的质疑,对于不懂的数学知识进行提问,思考自己不了解的问题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问题意识。这样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以生活常识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数学体验。
二、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
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数学学习空间,教师应当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首先,数学老师在营造课堂气氛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当学生们出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对于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性教育。其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建立起不同的知识讨论小组。当学生们在讨论过程当中,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知识愿望,便能够在短时间内打开他们的思维,充分地发挥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有效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思考能力,也能够在实践讨论与交流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作为老师也要了解跟进学生们在讨论和交流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求新创异,踊跃提出问题;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吸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不足。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散思维,敢于发问、勇于发问。作为老师,不仅要给学生数学知识上的帮助,也要给学生们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在老师与学生共同配合下,更好的提高数学问题意识。
三、采用递进式教学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问题化思维。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科学采用递进式教学模式。在上一堂课给学生提出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在课后进行思考和交流讨论,总结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研究,带着问题去思考,明确学习针对性。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学以致用,学以会用。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可以先抛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当同学们得出结论之后,在此基础上提高问题难度,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加深问题的难度,在层层深入的讨论交流后,最终出示课堂的中心问题。此时学生们经历了课前的探索研究和课上老师的引导,对较为困难的知识定然会有一定的思路和认识,让他们真正领悟数学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大胆质疑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对日后高中的学习至关重要。培养学生们的数学问题意识,能够从根本上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自由的课堂氛围,合理的教学情景,从多个方面和角度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模式,为学生创立数学的问题意识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常淑芳.初中數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周刊:上旬,2015(7).
[2]罗日铅. 培养问题意识,强化逻辑思维——谈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