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坤 王金龙 李学光
[摘 要]论文通过剖析校企共育共管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现途径。地方高校应与具有研发实力和行业特色的大型企业建立学校、企业、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构建以学生为本,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符合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管理体制,与企业共同组建指导委员会,多元化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实习、研发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保证新工科工程教育计划的可持续性实施。
[关键词]新工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共育共管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10-0020-03
一、引言
2017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计划,奏响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形成了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齐头并进的局面,新工科已成为高教战线的广泛共识和积极行动。工程教育改革是学生的期望、教师的责任、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1]。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4]。为了协调推动新工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部引导高校主动布局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的新专业或着眼于传统专业的改造提升,并通过协调工程教育多利益主体关系,力争形成高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逐步突破制约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资源、区域壁垒。
在新工科理念下,机械工程作为传统专业如何实现升级改造,构建新形势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打造新型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形势严峻且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剖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借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经验,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卓越人才培养策略,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二、校企共育共管的培养模式剖析
2014年起,教育部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唱戏、共建共享,有效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企业和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5]。
二元制模式是由行业(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来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不仅可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可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学生 “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德国实行,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德国制造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能手,还使精益求精、敬业专注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其国民的普遍认同。如何在地方高校进一步深化二元制为主导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意义重大。
(一)现代学徒制
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的双重性
在现代学徒制中,教育者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工人,以教师培训工人、工人带教师的双向教育打造新型“师傅”,使学生能够得到知识、素质、技能的全面发展。而作为受教育者兼有学生和徒弟的双重身份,既要完成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参加企业的技能培训。
2.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要求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协作,分清三方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双向考察”,由学校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及规格;邀请企业领导和骨干员工到学校实地考察、举办专题讲座、与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另外,学徒制的试点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协调与合作。
(二)新型订单式培养
这种模式主要是面向区域行业产业“订单式”培养某个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传统高职院校的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新型订单式培养的学生适应面更广,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水平更高。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企业专用技能与行业通用技能的融合,重视学生当前实用技能与学生未来所需技能的融合,重视技能与企业文化乃至人文素养的融合,拓展学生的能力和就业空间,保证学生具备合作培养企业需求之外的工作素质和能力。
这种模式的推进主要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实习平台,可以安排学生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实习,加强学生和企业的双向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企业的状况(比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和企业要求。同时也让企业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可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企业的要求。
比如笔者参与的某学校的订单式培养思路如下:学校成立专门的机构,分析某行业的通用人才规格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针对该行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学校会选择实力雄厚的行业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劃,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在相近专业或社会通用专业中选拔在校生组成“订单班”,然后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来修订教学计划与组织教学,以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①校企共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联合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教育,并引入相关工程类课程,让学生对工程领域及其行业知识与规范有所认识。第二阶段在企业完成部分专业课学习和实践环节,按企业行业的岗位要求去培养助理工程师。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两个方面出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②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引入行(职)业标准。将岗位规范要求引入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内容与行(职)业标准对接江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与任务。强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内容。③构建“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对接,坚持大学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基本原则,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按项目式教学方式进行,符合认识—能力—创造的培养规律,体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思想。构建基础实践、工程技术实践、生产现场实训和课外实践活动四个立体化实践平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产业技术研究院培养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一种有效形态[6],包括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四个功能主体,各功能主体在不同主导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企业参与建设大学科技园或高校创新创业园等组织形式,一方面使大学的科学研究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将产业技术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随着企业实习在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中的日益普及,企业和企业研究院正逐渐成为“第二校园”。学生实现了大学校园学习与企业研究院学习方式的互补,双师型师资队伍也得到了补充和锻炼 [7]。
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在总结订单式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程教育改革趋势,借鉴CDIO、OBE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经的关键是构建以学生为本,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符合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管理体制,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多元化师资队伍,以及校内外实训、实习、研發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改革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大学4年教育可以采用“3+1”或“2.5+1.5”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有累计1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及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同时加强就业与创业教育。
(二)构建分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以新工科技术和企业需求为依据,注重引进学科前沿的先进技术和企业急需技术,重新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分层次(基础型、综合提高型、设计创新型)、多元化(校内外结合、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程实践改革的重点,改革措施如下表所示。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企业生产技术领域的项目为载体,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了“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又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可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即派出专职教师到企业作为企业特派员,开展科学研究或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同时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解工程实际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把工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整理、提升之后,使其变成实验教学项目,以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其学习兴趣。另外,要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以保证企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丰富校内教学平台和硬件资源,如教学示范中心、实训基地等,比如机械工程类的专业要增加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工业在线检测设备等新技术装备,可以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更加先进的设计制造软硬件平台。每个专业与对口的生产技术水平高、设备先进的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更多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开展订单班、技术服务等措施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五)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监管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实验实习内容、实验实习场地、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及学风等;聘请资深教师和企业实习管理人员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检查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定期对校内外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和企业,形成教学闭环管理。各专业建立定性定量评价机制,可采取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质量进行跟踪调查。
强调以提升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为导向构建利益紧密相关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目标预设向结果达成转变,从自我设计向需求导向转变。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剖析二元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常见培养模式的特点,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现途径:一是分析校企共育共管模式及其实现途径,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二是地方高校与省内具有研发实力和行业特色的大型企业沟通,建立学校、企业、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保证新工科工程教育计划的可行性。三是强调以提升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为导向构建利益紧密相关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 瞿振元.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2-16+23.
[3] 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4]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5] 李冉.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6] 林志坚.政府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运作模式的创新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37-40.
[7] 杨沐昀,赵铁军,李生.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眼中的企业研究院实习:以微软亚洲研究院“双导师”培养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5(15):19-2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