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李美娟
基础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生学业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寻求教与学改进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掀起了一场以评价驱动的教育改革运动。美、英、澳等国家纷纷开始了基于评价数据改进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北京市也于2003年开始推行“北京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目的在于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了解北京市学生达到学科课程标准的情况,提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建议。小学语文学科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学科之一。
近年来,国际大型学业成就调查项目越来越关注年度间学生学业成就发展趋势,也有很多研究开始对PISA、NAEP等项目历年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以期通过纵向追踪分析,站在历史的角度为未来的教育政策制定或者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尝试通过深入挖掘北京市2006-2014年间五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数据,回答以下问题:小学语文学科近年来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年度间有哪些共同的趋势和发展变化?在当前核心素养研究与实践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改进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
一、北京市五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概况
1.监测工具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参照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测试框架主要由“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三个内容领域构成。通过国际通用的“Angoff标准划定方法”,将学生的学业质量科学划分为合格、良好、优秀三个水平。
项目组共选取五年级语文正卷6套,锚卷2套。锚卷主要用于在各年度的测试问进行等值分析。对学科测试工具的质量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
2.测试对象
测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与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市五年级学生群体中抽取学生样本。具体人数见图1。
3.分析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现有数据结构,主要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8.0对学生学业测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合格率是指处于合格水平及其以上的学生人数占参加测试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在数值上等于合格水平人数百分比、良好水平人数百分比与优秀水平人数百分比的和;优秀率指处于优秀水平的学生人数占参加测试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在数值上等于优秀水平人数百分比。
二、北京市五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结果及分析
1.学生整体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年度间稳步提升
整体来看,北京市五年级语文学科的总体学业质量达到了该学段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006-2010年,合格率从83.8%提高到98.4%;2010-2014年维持高位稳定的状态,优秀率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了45.0%。具体数据见图2。
2.学生在各内容领域的表现不断提升,“识字与写字”“习作”领域提升较为明显
从各内容领域看,2008-2014年,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三个内容领域的合格率一直保持高位稳定,均在90%以上;优秀率也呈现出波动中整体提升的趋势。特别是“识字与写字”“习作”领域,优秀率提升的幅度均超过了“阅读”领域。具体数据见图3。
3.不同群体学生均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优秀率年度之间显著提升
从不同群体学生的表现看,不同地域、戶籍、性别、规模学校学生群体均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合格率均在94%以上,且优秀率在年度间均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县镇校学生、非本市城镇户籍学生、女生、适宜规模学校学生在同类型群体中优秀率提升幅度最大。具体数据见图4。
4.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的学业表现仍存在显著差异
从不同群体学生年度间表现的变化看,无论是合格率还是优秀率,女生群体均显著高于男生群体;本市城镇户籍与本市农业户籍、本市城镇户籍与非本市农业户籍群体、非本市城镇户籍与本市农业户籍、非本市农业户籍与本市农业户籍、非本市城镇户籍与非本市农业户籍之间两两对比,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城市校与县镇校、城市校与农村校、县镇校与农村校两两之间相比,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大规模学校与适宜规模学校、大规模学校与小规模学校、适宜规模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之间两两对比,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见图4)。
5.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比例在逐年增加,学生学习状态、师生关系都比较好
从问卷调研分析的结果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了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喜爱。2008、2010两年的测试结果都显示,喜欢语文老师的学生比例大于喜欢语文学科学习的学生比例,喜欢语文老师的学生比例在逐年提高,到2010年提高到80%以上。喜欢作文的人数比例逐年提高,到2014年提高至70.4%。大多数学生(88%左右)认可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认为老师的课上得很好。
从2008年到2014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提高。2008年,能经常预习和复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8.1%和63.0%;到2014年,这一比例有了大幅提高,上课前读过课文的学生比例已经达到了83.7%。课堂上能够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到2014年已经达到了94%左右。
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能力上的提升,更伴随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情感态度的改变,而这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更有帮助的。
三、基于学业质量测试结果的语文教学改进建议
在追求学业质量整体提升的道路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倾心应对。根据数据显示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面向全体,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逐渐缩小学生学业质量的差异
2006-2014年的测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域、不同类别学校学生之间的学业差异仍然显著存在;2008-2012年,非本市农业户籍学生的合格率在同类别群体中下降比例最大。2014年调研还表明,学生对自身语文学习的认同感不高,只有4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文学得好;25%左右的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语文教学的改进不仅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宏观上找准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主要因素,积极开展‘‘爪性化”“菜单式”的教研活动,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践行积极、正面的评价观,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提升他们语文学习的自我认同感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践行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特别是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给予学习困难学生更多课堂发言、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调研显示,学习困难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语文课匕被教师提问次数较多的学生比例虽在年度间略有提升,但到2014年为止,仍然有44.1%的学生被教师提问的次数较少或从来没有,并且这部分学生的学业表现也不及老师经常提问的学生。可见,教师的提问范围还是主要集中在学业比较扎实的学生中,对学习差的学生的关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回归生活,设计驱动学生读写的任务情境,在主动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学科是通过教材中优秀的语言文字作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但调研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将教学内容(课文内容)本身的理解和记忆等同于教学目标的问题。2014年,35.9%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用时间最多的是理解课文内容;分别有27.8%和41.9%的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笔所写的主要是课文内容和读课文的感想,一半以上的教师要求学生在学完—篇课文后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背下来。
这一问题追溯到教学中的表现就是教学的去隋境化。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阅读的行为要求,如“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机器人样子的词语”,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是被动、茫然地进行阅读,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读和为什么要这样读。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隋境的一种活动,是表现在人们的行动和主体互动中的—种社会建构。读写活动作为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也应该是基于一定的活动(任务)情境,通过人们自身的主动阅读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的。语文学习作为母语学习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生活中开展,同时为了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此,语文教学应积极构建语文学习的“实践场”,也就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具体而言,就是应回归学生的生活,设计能够驱动学生读写的任务情境,调动学生读写需要,变“要你读(写)”为“我要读(写)”。如前面的问题可以改为“利用老师所给的部件,拼出课文中的机器人”,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阅读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要通过阅读拼搭机器人,就必然要关注文中描写机器人样子的语句。这样的教学,是在学生主动的读写活动中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同时,语文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实践、巩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鼓励探究,重在指导认知方法策略,做学生的认知导师
2006-2014年的连续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在高层次能力上的发展较弱。分析其相关因素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缺少开放性和探究性。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答案的比例到2012年仍不足一半(45.1%);仍然有34.2%的学生简单通过抄写、背诵进行复习。这样的教学思路主要是模仿和训练,学生学会的是一个个简单的技能或者知识,不能自主进行主动建构,无法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学习理论研究指出: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并不只是在于知识量的多少,更主要的在于专家知识是以重要概念为中心,高度组织化、结构化的。只有获得了这样的专家型知识,学生才能形成运用、迁移、创新的素养。佐藤学在其研究中也特别强调学生真实的学习(Authentie Learning),倘若仅仅是识记课本上的概念,即使再滚瓜烂熟,学习也没有发生。语文素养的专家型知识并不是字词,也不是读写内容本身,而是隐含在读写内容背后的方法、策略和能力。调研中,学生对基本读写方法策略的掌握并不理想。2008年,主要采用逐字逐句阅读的学生比例占45.4%,还有10.0%的学生采用随意阅读的方式。到2014年,仍有17.4%的学生没有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为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读写活动,做学生的认知导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指导其掌握认知方法策略,促进其形成专家型知识。如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主动的阅读过程,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策略指导。特别是培养学生关联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基于文本信息,建立文本信息之间的关联、文本信息与创作背景的关联、文本信息与作者经历的关联、文本信息与自身经验的关联等。
4.立足思维,体现关键能力的发展过程,以阅读带动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升
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积累,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累的主要途径便是阅读。语文学习更需要良好的思维品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基础。因此,立足思维,强调阅读是语文教学改进的方向之一。
调研显示,学生阅读量小、教师对阅读的引导流于表面、教师对高级思维的关注不够等问题都还比较突出。从数据上看,2010年每天读书20页以上的学生比例仅占36.3%。2008-2010年,教师经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的比例虽然均超过了50%,但能基于学生课外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写读书笔记的比例从2010年到2014年始终不足四分之一。考试之前背几篇优秀作文的学生比例从2012年的25.3%增加到2014年的35.4%,38.5%的教师会因为学生的质疑与自己的预设有太大出入而不让学生质疑,总是引导学生有依据地发表看法、探究语言现象的来源、反思的教师比例分别为62%、37.6%和47%。虽然养成倾听习惯的学生比例在逐年提升,但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在倾听他人发言后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听的活动还没有与自身的思考、学习活动有效地融为一体。
为此,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透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内阅读,可以透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形成画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具象性;透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关联生活、关联社会,形成感悟,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透过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等;并通过课外阅读巩固、内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此外,还要在学段关键能力上下足功夫,打好基础。“整体一局部一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整体感知”是“深入局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因此,小学阶段就应该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具体细节理解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和形式),对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对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对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对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而不是一味关注细节。
北京市2006-2014年学生语文学业质量分析结果,既呈现了近年来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前进的步伐,同时也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改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期待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奋力改进,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