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2019-10-08 07:43谈永康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杨氏文言语感

谈永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第7条中对文言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查阅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均无涉及文言文学习的文字。但是以往(如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等)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包括2017年9月起在全国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都编入了数量不一的文言文。课标缺失相关要求,但是小学文言文教学实践却风生水起。近年来,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探索不断,精品常出,听之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宋定伯卖鬼》《戴嵩画牛》,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而《伯牙绝弦》先后有罗才军、王玲湘、王崧舟等名师执教。

观摩这些名师的课堂或实录,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新思维、新方法不断涌现,在名师的积极探索下,小学文言文教学正应了一句古诗——“无边光景一时新”。余映潮老师说过:“文言诗文是中小学语文中难度最大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有比较专业的学问水平与能力素养。”小学文言文教学,首先难在教学内容,因而也是首先要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小学文言文要教哪些内容?笔者请教了吴春荣老师等语文前辈,让我们来看看语文专家与名师的观点。

上海市H版语文教材编委吴春荣老师认为:“小学学一点简单的文言文,打点基础,中学学起来更方便。尤其是中高年级要教一点短的文言文。教什么?一是选好的短文,做一点积累。二是经常用到的一些实词,少量的多用到的一些虚词要教。比如‘是,今天是判断,古文中也有判断的解释,但更多是指代的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认为:“读一点文言文,主要是诵读,形成文言文的语感。个别字词可以讲一下。”

贾志敏老师很认可王崧舟老师的文言文教学,他告诉我:“我的评课就是我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想法。”贾老师是这样评的:“他一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逐字逐句地解读,把全文当作一个整体,抓住重点语段的关键字词‘绝“独“痴生发开去,铺排进行。”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认为:“文言文教学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窦桂梅老师这几年上过很多精彩的文言文示范课,她在《宋定伯卖鬼》教后的讲座中提出:“面对六年级的学生,初步感受文言志怪小说的体裁特点,学会理解‘文言之‘文的表达特点,并通过多种角度理解、多种形式的朗读涵泳,让学生在抑扬顿挫间品味文言语言凝练、简约的味道,感受民族文言的魅力,同时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并超越当时的认识,获得辩证思维的训练和人性的升华!”

综合这些专家、名师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出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诵读文言文,大致读懂文言文,积淀文言文语感,品味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干琳老师的《杨氏之子》教学为例来阐述。

一、学习诵读文言文

文言文的语言不同于白话文。白话文属于现代汉语,而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汉语有一个特点,即以单音节为主,通常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为汉语的音顿节奏提供了方便。单音节的优势就是组合灵活,遣词造句更方便。这样的一种语言,对习惯了白话文的孩子来说,显然是一种障碍;反过来,又是新的学习平台与领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与经历。

要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必须接触感性材料。只有熟悉了文言文,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怎么熟悉?诵读。

干琳老师在《杨氏之子》一课的“热身阶段”是这样教学的:

师:这是我第一次到厦门来,非常期待能与梧村小学五(5)班的同学们同台学习。在这之前就了解到咱们班的孩子擅长积累古诗名句,让我来见识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说上句,你们来接下句。言必出——

生:行必果。

师:与朋友交——

生:言而有信。

师:读书破万卷——

生:下笔如有神。

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真不错!我们再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老师想见识一下你们的朗读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最后一字读“yi”,是“了”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就能从中有新的发现,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再读这句话,子日——

生: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语言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

生:文言文。

师:今天这节课啊,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

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旬。这样的形式,很有趣,很活泼,学习氛围就活跃起来了。同时活跃起来的还有什么?是关于文言文的经验,是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是第一次读《杨氏之子》,但不意味着他们就一点也没有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一些积淀,有一点经验。整堂课,干老师让学生反复读,对停顿的指导,对重音的指导,对语气语调的指导,等等,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初步感受、了解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节奏、语气等,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之美、语气之美、动态之美,从而体会文言文的韵味。这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内容。

唯有诵读,才能更真切、更直接、更深入、更绵长地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二、大致读懂文言文

大致读懂,是指初步了解所学文言文的意思。细化这个目标,至少有两点,我们可以用干老师的《杨氏之子》来说明。

一是正确理解文言文常用字,主要是文言文常用到的一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如干老师这堂课上对“为”与“应”的教学。这两个字,就涉及浅近的文言知识。

(生读课文)

师:读得很准确,如果把声音放出来,更好些。看来课前预习挺充分的,文章中出现的两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个是“为设果”,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ei”吗?你来说。

生:杨氏的儿子招待客人。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为设果”的意思是“给客人摆上水果”,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写在字单上。我们在读多音字时,是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的,现在来读两遍。(生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知道为什么读“ying”吗?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

生:应声答日。

师:对啊,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二是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什么叫初步理解?干老师的课是一个例证,包含两点:说清楚《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说了什么,感受故事中人物的风趣与机智。干老师为什么要教这些?这也是本文的人文价值所在,教学应当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文言文而言,往往就是“学生感到而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孙绍振语)。而杨氏之子的智慧正是学生“想说而不一定说得出来”的东西。

三、积淀文言文语感

语感最早是夏丐尊先生提出的。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一书中这样表述:“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语感包括语音感、语意感、语情感、语势感等。

文言文是我们汉语文的前世佳构。经验告诉我们,在语感的培养上,文言文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这种语感培养,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诵读,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张必琨先生的话说就是:“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

干老师是怎么做的?以下是片段之一:

师: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请听老师读。(老师示范读)自己读读,在哪儿停顿好?

(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再一起读读,体会体会。(生对照大屏幕练习朗读)

师: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们特别喜欢齐读,待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机会齐读,那么现在,谁想读读这篇课文啊?男孩子,你来试试。

(生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啊、停顿啊再鲜明一些,这味道就更足了,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练习读此句)

师:就是这种味道,谁还想读读?来,你来试试。

四、品味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应担之责。教材中的文言文,不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意义上,韩军老师说得好:“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种经典的训练。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强调:“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王崧舟在《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说:“文言是中华民族经典思想、经典文化最优雅、最适切的寓所。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四千九百年横亘在文言文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文言文才是中国人的文明之根、精神之根、文化之根。”

显然,掌握了文言文,才能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干老师教《杨氏之子》时在这方面也有所注重。干老师的教学中,对两个关键句“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赏读品悟,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把握对话者的心理,进而品味对话之精妙。这个过程当然不只是理解内容,更是感知汉语的魅力,感悟古人的智慧与幽默。

课的最后也特别有意思,干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其实古文啊,在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的,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谁敢尝试?(课件出示不带标点的古文)女孩子,你来。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穿越到古代,打开最原版的《世说新语》,想一想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能熟读成诵吗?试一试啊,我们一起再来一遍。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真了不起,喜欢这篇小古文吗?

生:喜欢!

师:它出自——

生:《世说新语》。

师: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咏雪》;还有许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孩子,比如让梨的孔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了当时社会的上流人士。《世说新语》就是记载这些上流人士言谈趣事的,这样的小故事有两千多个,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老师相信你们能读懂它们,也会喜欢它們。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从现代版的《杨氏之子》到“最原版”的《杨氏之子》,从《杨氏之子》到《世说新语》,干老师教的其实是文化,培养的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语言的启蒙,融合了文化的启蒙、精神的启蒙,这便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大致内容。

青少年时代是学习文言诗文的黄金时代,学生记忆力最好,最易练就“童子功”。总而言之,小学文言文教学重在启蒙,所谓“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是也。

猜你喜欢
杨氏文言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Fort Besieged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