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勇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提问教学展开探讨。
一、匠心独具的设问,启迪学生思维
设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教学手段。一堂课中教师匠心独具的提问,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学生思维的阵阵涟漪。它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和知识点处,循序渐进地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的方法来理解算理,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出示下面几道题:1/4+7/8,1/4+5/6,1/4-1/5,让学生进行作答。学生完成并订正后,笔者提问:“刚才大家做这几道题时,知道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那么在转化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要注意取两个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笔者:“为什么要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你们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目的是为了统一分数单位,因为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笔者继续提问:“你们通过计算,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先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再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来计算。”笔者:“你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一定要注意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化成最简分数。”
问题一、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明白转化的目的,跟学生原有的经验做巧妙对接。问题三、四是让学生在进一步明理的基础上,明确计算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笔者并不仅仅关注于此,而是通过几个设问对通分、化简的方法进行总结梳理,让学生的做题思路更加清晰、明确。
二、推波助澜的追问,启发学生思考
追问是一系列问题的组合,是教师根据前面提的问题再次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是架起学生思维的桥梁,是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课堂的即时生成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及时进行点拨。教师在提问之后,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精心设计追问,使学生不但有问题可想,而且有话可说。
例如,在教学“带小括号的计算”时,笔者出示题目:工人每天上午工作5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平均每小时能做好11个零件,工人每天可以做多少个零件?然后要求学生要列综合算式解答。笔者在巡视时发现一位学生这样列式:11×5+4=11×9=99(个),这时,笔者把这位同学的算式展示在屏幕上,提问:“请大家看这道题的列式,它的运算顺序应该是什么?”学生:“要先算乘后算加。”笔者继续跟进追问:“为什么在运算过程中这个算式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呢?”学生:“要是先算乘法,就变成11乘5得到55个零件,再加上4小时,55个零件加上4小时得到的59,那59要怎么表示?是零件呀还是小时啊?”笔者没有回答,而是继续追问:“是啊,如果按照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就会与生活实际发生矛盾,怎么办呢?”课堂霎时安静片刻,学生也不知怎么回答。笔者停了一会儿,對学生说:“不用急,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特别嘉宾——红色的小括号,来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了它,就可以先加而后乘了。”
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堂生成资源(学生虽然列式错误,但根据题意却能正确计算)进行追问。通过追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解决却又不知如何解决的认知冲突,为学生感受小括号的价值做好铺垫。追问,使小括号在千呼万唤中应运而生,同时让学生深刻而真实地感受到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它的作用。
三、恰到好处的反问,引导学生反思
反问是教师将问题加以反方向转化,使它成为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反思的问题。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带有定向性和直观性,比较容易会产生片面性。恰到好处的反问,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延展,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帮助学生转换思维方向,使之能主动地发现新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跟踪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内容,适时向学生反问,促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通过反问让学生主动反思,并在反思中进一步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笔者把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为学生准备的圆形纸片、直尺、绳子、剪刀等学具。笔者说:“大家桌面上有圆形纸片和其他学具,只用桌上的学习工具,四人小组合作能一起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吗?”话音刚落,学生便开始尝试着各种方法,专心投入对问题的探索之中。过了一会儿,第一小组抢先说:“把圆形纸片立着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可以测它的周长。”笔者反问:“你们的方法很好,真的很聪明。那如果是一个圆形花坛,同样要求它的周长,你们是否还可以用你们小组的方法?”学生陷入了沉思。此时,第二组介绍了他们的做法:用绳子在圆形花坛周围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度,可以得到这个圆形花坛的周长。笔者:“好!这个方法真的不错。”停顿了一会儿,笔者拿出了一条线绳,线绳一端系有小红球,然后笔者甩动系住小红球的绳子,以小红球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笔者接着反问:“小红球运动形成了一个圆,是否还可以再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再次陷入沉思。第三组的同学发言了:“把圆形纸对折四次,就把圆形的周长平均分成了16段,然后再量出每段的长度是1厘米,有16段就有16厘米,这样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啊!”笔者又跟进反问:“嗯,这个圆的周长能用折纸的方法求出来,把曲线变成了直线段,真聪明!那用折纸的方法,你们可以求出刚才那两种情况的周长吗?”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开始反思对圆周长的探索。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发现了围成圆的曲线就是圆的周长,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教学中适时的反问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使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的欲望和兴趣。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是否有效,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五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