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的制约与张扬

2019-09-25 05:18聂伟罗明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聂伟 罗明丽

摘 要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之一。职业教育为贫困地区适龄青年提供了丰富的职业选择和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为劳动年龄人口提供多样的技术技能培训,成为各类教育中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但受多种因素制约,贫困地区自身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胜任精准扶贫的要求,急需补齐资源短板,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助力脱贫攻坚的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资源短板;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6-0060-05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截至2018年,全国贫困人口比上年末減少138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660万人,连续六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也由2017年的3.1%下降到1.7%[1]。我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脱贫攻坚逐渐进入“深水区”,脱贫任务越发艰巨。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应该积极发挥精准扶贫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一、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对脱贫攻坚具有直接作用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受教育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22.3%的家庭因为缺少技能摆脱不了贫困[2]。长期以来,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帮助等“输血式”扶贫方式难以治愈贫困人口知识水平偏低、技能不足、思想落后等根本问题。这种情况下,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的“造血式”教育扶贫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着重于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贫困地区适龄青年提供各层次学历教育,为社会人群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动力源。正如教育部孙尧副部长指出,“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3]

(一)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低成本的教育机会

职业教育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或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多为弱势群体。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82%,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4]。若再加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更高。高等职业院校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

针对职业院校生源大都来自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我国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如今,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助学金分别覆盖超过90%和40%的学生[6],再加上各级政府的补贴、社会支持、校内帮扶、勤工助学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为诸多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基本免费的受教育机会,使他们享有平等的人生出彩机会,从根源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相较于其他类型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时更短、成本更低、见效更快,能使受教育者获取就业和谋生的一技之长,对贫困适龄青年有着更强的吸引力,为他们向社会上层流动提供了重要平台和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也设计了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资助,有效降低了学生就学成本,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格局,建立了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直招士官学费补偿贷款代偿、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校内资助以及绿色通道在内的多渠道、全方位、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奖学金覆盖了近30%的学生,助学金覆盖了25%以上的学生[7],达到了较高比例。

(二)为贫困群体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界定“培训既是学校的法定职责,也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进一步要求“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反复强调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文中“培训”一词出现高达37次之多;同时,《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大规模开展培训,推动教育和培训相结合。位于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积极调配资源,发挥已有的场地、设备设施、专业教师等优势,为贫困地区各类人群提供丰富多样的、适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灵活采用现场教学、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送教下乡、送教入户,把技术技能送到田间地头、农牧场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提高家庭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增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实现“一人有技能、全家能脱贫”。如贵州省创新职业培训方式,实施“1户1人”行动计划,使全省1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可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通过挂靠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有效增加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逐步消除农村“零就业”贫困家庭,实现“职教培训1人、就业创业1人和脱贫1户”的目标[8]。江西省兴国县根据市场需求,依托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招收125名适龄青年免费开展“古中医健康调理师”培训,通过“校企联动、订单培训、对接就业、直接转移”的模式对贫困家庭开展精准帮扶,效果显著[9]。

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足限制了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

尽管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也产生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但受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习俗文化以及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致使职业院校助力脱贫攻坚能力不强、力度不够。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