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宝 王雅秋 冯文奂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面临校企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学校领导层面校企深度融合理念亟需提升、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有待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现实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应实施加强校企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层面校企深度融合理念、加快校企深度融合运营模式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校企深度融合激励机制等路径。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6-0054-06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主体,是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的源泉,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由普通本科高校转变而来,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研究轻教学、走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一时难以转变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校企深度融合不够重视,合作流于形式。因此,如何摆脱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内涵
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表明我国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将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面向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研究、服务地方社会、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存,教学和科研并重或各有侧重的本科高校[2]。校企深度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为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一些专家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曲丽等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是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锻炼融入课程体系中[4]。常文平等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是校企双方从各自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彼此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达到产教融合、共同育人的目标[5]。综合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内涵的理解,结合校企深度融合实际,本文推演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内涵: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通过优势互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共同培养与企业接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问题与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以股权为纽带,校企紧密结合,通过参股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企业培训、管理咨询服务、员工继续教育服务等获取经济收益弥补办学经费不足,提高教职工待遇。企业通过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的技术、管理、人才等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共融共荣,联合打造事业财富共同体,进而打造命运共同体。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家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了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将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但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经过充分调研,未能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失衡[6]。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公办本科高校对校企深度融合重视程度不够,形式主义严重,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不清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照抄照搬以前的或其他研究型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课时还是远远大于实践课课时。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环节比例太低,导致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的实操能力较差[7],而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需要立即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实操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进而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就业率及社会名誉。因此,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大部分从应届硕士博士中招聘而来,他们中大部分从高校到高校,虽然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是缺乏企业从业经历,对企业相应岗位缺乏立体化、形象化的认知[8]。因此,在教學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获得企业的认同。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制度,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促使那些没有企业从业经历的应用型专业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接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顶岗学习实践。要让企业愿意接收教师顶岗实践,校企深度融合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
(三)弥补办学经费不足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支持。中央与地方政府对研究型大学教育经费倾斜力度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较小,特别是一些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投入严重不足。一些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财政拨款与事业收入只够维持日常运营,如教师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发放以及现有校园硬件设施的维护等,想进一步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很困难,导致硬软件设施迟迟不能到位,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9]。而校企深度融合是弥补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经费的最重要路径之一。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可以把设备甚至厂房、车间设在学校,此外,通过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企业开展咨询服务、员工培训服务、参股企业享受分红等都能弥补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经费不足[10]。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校企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方案中对于职业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政策支持不够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1.应用型本科高校层面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一是对职业院校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有了明确规定,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没有明确说明。二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没有与研究型大学进行分类。三是方案中虽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招聘有了新的规定,即相关专业教师要求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高职以上学历。但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层面没有企业从业经历的要求,只要求教师有企业工作经验,不要求学校领导有企业工作经验,不利于校企深度融合。四是1+X证书制度只强调学校和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培训,企业缺位,将会导致证书制度形式大于内容。五是明确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11]。但是,没有提及应用型本科院校。
2.企业层面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一是虽然提出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12],但只是指导性的意见,不够具体。二是虽然提出要打造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但对企业与多所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立紧密型股份制集团公司没有提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三是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没有提出相应的补贴政策。四是没有明确对企业接收大学生并给予大学生公司原始股,企业与大学生联合创业给予企业相应的创业补贴政策。
(二)学校领导层面校企深度融合理念亟需提升
应用型本科高校分为公办和民办高校两类,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机制比较灵活,而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长期受行政化的影响,学校领导层面校企深度融合理念比较淡薄。
1.办学体制机制严重僵化直接影响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层面对校企深度融合的态度
从办学体制上看,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体制机制相对灵活。但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拥有厅级行政级别[13],导致领导层面“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对校企深度融合的态度模糊不清。从办学机制上看,办学经费、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关主管部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14],而校企深度融合必然会涉及这几个方面。绕开主管部门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缺乏政策支持,风险太大;要取得主管部门同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沟通且还不一定有结果;采取其他折衷方式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又缺乏思路。导致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层面左右为难,只能随波逐流。
2.工作经历阅历直接影响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层面对校企深度融合的认知与行动
大部分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负责人的履历从高校到高校,或者从地方政府、省市直党群部门交流到高校工作[15],缺乏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锻炼,对企业整体运营不了解,对企业用人机制不熟悉,没有真正感受过企业经营过程中经济指标考核的重压。由于缺乏企業工作经历,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层面对企业的真正需求不了解。同时,很多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不愿意主动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寻找校企深度融合的契合点。基本上还是按照研究型大学模式办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无法实现无缝对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以及学校的声誉,间接影响到学校以后的招生,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有待创新
1.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订单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专业改造模式、“校中厂”模式、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等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教师专业技能,增强了学生实操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水平,但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企业无法有效地介入到学校的教学之中,双方其实就是一种供给关系,无法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目的。顶岗实习模式偏向于就业环节,而对教学环节价值不大。专业改造模式中培训的知识过于侧重合作企业的经营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比较狭窄,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校中厂”模式挤压了学生的实训时间,占用了学生的实训设备,不利于人才培养[16]。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偏向于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上述模式只是建立在某一方的需求上,没有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与深度融合,最终也无法真正实现双方资源互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2.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现有的校企合作融合力度不够,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企业双方关系不够紧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目的:一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二是借助企业资源,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办学水平与社会知名度。而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的主要动机有:一是招聘到合适的优秀人才;二是减少招聘成本;三是把高校打造成企业人才招聘与培训基地;四是借助学校人才资源,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由于大学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专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与企业的实用性、趋利性等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基于各自利益,双方合作热情不一[17]。校企双方只有找到校企深度融合的契合点,创新校企深度融合运营模式,才能真正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四)校企深度融合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1.政府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激励机制不健全
首先,从政策上政府对职业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激励给予了大力支持,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只是鼓励,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由于激励政策不明确,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公办高校校企深度融合动力不足。其次,对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企深度融合也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导致企业主动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校企深度融合的意愿不强。再次,由于没有在法律层面明确激励保障机制,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进展缓慢。
2.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校企深度融合激励机制不健全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已经意识到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体制机制问题,对校企深度融合的激励还处于模糊状态,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从管理体制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级学院大部分还是以承担教学科研管理为主,学校没有真正放权给二级学院,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人、财、物等管理权力[18],导致二级学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动力明显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从激励方式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精神激励层面较多,缺乏相应的物质激励。而物质激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激励手段,能充分调动教职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问题不解决,推进校企合作永远是空话[19]。必须进一步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政策支持的顶层设计。
1.应用型本科高校层面
一是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与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设置相应专业,教育行政部门适当监管即可。二是明确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与研究型大学进行分类,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增加一级指标“校企深度融合”及分值比重。三是明确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四是1+X证书制度中加强企业顶岗培训的比重,只有企业认可,证书才有意义。五是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院校。
2.企业层面
一是“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以及相关税收政策要具体化。二是鼓励与支持企业与多所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立紧密型股份制集团公司,政府应加大对这种紧密型股份制集团公司的相关政策扶持,如设立专项资金等,让更多师生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三是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要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四是应建立企业与大学生联合创业专项基金,鼓励与支持企业与大学生联合创业,减轻大学生的创业压力,对接收大学生、让大学生拥有公司原始股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创业补贴。
(二)全面提升学校领导层面校企深度融合理念
1.将校企深度融合列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考核指标
在中央还未出台公办高校取消行政级别、事业编制,高校领导如何交流到政府机关、党群部门、国有企业等单位任职的相关政策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干部晋升及降职管理制度,引导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全面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在对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领导的任用及晋升中,应突出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将校企深度融合作为一个重要考察指标[20]。大力提拔富有开拓精神,校企深度融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干部教师担任校内重要职务或选拔到省直机关、地方政府、其他企事业单位担任重要职务。
2.将是否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历作为领导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
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得好与坏,与学校党政一把手及领导层有直接关系,而校企深度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层面校企深度融合理念非常重要。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制度,规定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校级、处级后备干部,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以上。从横向课题合作、重点实验室的联合建立、大学生创业班、企业与学校骨干交叉兼职、企业内训、企业员工继续教育、企业咨询服务、校企联合开发教材等方面加强对挂职锻炼的后备干部的考核力度。将考核通过的后备干部列为重点提拔对象,考核不通过的后备干部不予提拔,转岗使用。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把校企深度融合作为工作的重心。
(三)加快校企深度融合运营模式创新力度
一要以企业为主体组建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股份化运作,以行业大中型企业为大股东、应用型本科高校参股组建股份制集团公司,以各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为基础,师生参股组建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快速登入资本市场融资再发展。二要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大学生创业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要做好企业咨询与服务工作。从企业文化、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品质管理、采购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促进企业规范化发展。四要从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级学院层面进行模式创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探索在二级学院与企业通过深度合作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同时联合组建相应的创业公司。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师生与企业联合组建旅游公司成为企业的子公司,联合创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照此模式进行。
(四)建立健全校企深度融合激励机制
1.政府应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激励政策
首先,政府应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激励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要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应用型本科高校享有与职业院校校企深度融合同样的激励机制,以此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快校企深度融合的步伐。其次,从政策层面鼓励支持企业主动与学校深度融合,对于校企深度融合型企业给予土地、银行信贷、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培训补贴、创业补贴、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并支付的劳动报酬,在应纳所得税中扣除、对企业缴纳的教育费附加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等扶持政策。再次,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法》,明确校企双方的合作权利与义务,为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法律保障。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激励机制,全面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
2.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应建立健全校企深度融合激励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先行先试,建立健全校企深度融合的激励机制。首先,大胆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层面与二级学院层面形成类似“集团+子公司”的组织架构,学校领导层与职能部门形成虚拟的“集团”总部,二级学院变成虚拟的“子公司”。学校在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下如人事、财务、财产管理制度,赋予二级学院一定的人、财、物等管理权。人事权:二级学院有权根据学校要求及自身需要招聘相应的教师和行政人员,报学校人事处备案。财产权:学校将实验实训室、教室、办公室等划分交由二级学院统一管理;学校审计处每月定期对二级学院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学校内外聘人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统一由学校财务处发放,其中,每月绩效工资由二级学院领导进行考核后造表交学校财务处;学校根据二级学院校企深度融合绩效按比例发放年终绩效,如二级学院创造了300萬利润,学校收取120万作为管理费用,剩余180万归二级学院按教职工贡献发放年终绩效工资。对二级学院领导从学科专业建设与校企深度融合经济收益两个方面进行绩效考核,二级学院领导年终绩效由学校统一发放。这种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优势:一是赋予二级学院除科研教学管理之外的一定的人、财、物等管理权力;二是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防止二级学院私设“小金库”,规范财务管理;三是教职工的工资收入除了每月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还增加了一块年终绩效工资。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校企深度融合激励机制,必将加快校企深度融合力度,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职业技术教育,2014(18):45-49.
[2]陆岳新,孙俊华,洪港.基于高校特色发展的江苏高校分类体系研究[J].阅江学刊,2015(2):81-86.
[3]常文平,李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深度融合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8-12.
[4]曲丽,戴昀弟,范曙光.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1):91-94.
[5]徐丽红.以精准供给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J].教育科学,2018(4):55-60.
[6]苏小燕.供给侧改革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31-32.
[7]李松丽.循证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区域性质量建设——以某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17):71-74.
[8]段宏广,王宝钧,陈志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7):58-62.
[9]陈学法,王笑笑.我国公立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化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经济,2014(3):26-43.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2-13.
[11]盛若蔚.中组部:将注重从国企、高校中选拔领导班子成员[EB/OL].(2014-12-26)[2019-02-16].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1226/c66323-26278502.html.
[12]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4):55-59.
[13]张应强,索凯峰.谁在做中国本科高校校长——当前我国大学校长任职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6):12-25.
[14]黎修良,沈言锦.高职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70-72.
[15]周文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之困境与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52-256.
[16]张宇华.高校二级学院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5):6-8.
[17]涂宝军,丁三青,季晶晶,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8(4):104-107.
[18]戴国宝.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J].中国培训,2018(12):72-73.
[19]沈剑光,叶盛楠,张建君.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10):69-75.
[20]左伟.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视阈下高校内部权力监督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