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一、想象交流,导入新课
师:有1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如果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请大家想象一下,每排摆几个正方形?可以摆几排?
生:(静默想象)
师:能把想象出来的摆法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举手回报)
师:(多媒体随机呈现图形和算式)
①12×1=12;②6×2=12;③4×3=12。
师:如果每排摆5个正方形,可以摆几排?会怎么样?
生:(七嘴八舌)
师:(多媒体呈现,每排摆5个,摆两排,剩余2个)拼成的长方形,必须把12个同样的正方形都用上,才可以表示为“12×1=12,6×2=12,4×3=12”。通过这三道算式,大家能发现什么吗?
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师:(顺势而为,导入新课)
【评析】执教者先要求学生:“有1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如果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请大家想象一下,每排摆几个正方形?可以摆几排?”再引导学生用三道乘法算式表示所想象的摆法,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这三道算式,大家能发现什么吗?”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提高了导入新课的实效。关于呈现“每排摆5个正方形,摆了两排,还剩余2个正方形”的摆法,目的很明显,就是引领学生通过直观比较对整除与非整除略加区别,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倍数、因数是在整除范围内研究。
二、合作探究,進行新课
1. 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投影出示)根据6×2=12存在的关系口答:①12是6的( )数;②6是12的( )数;③12是2的( )数;④2是12的( )数。
生:①12是6的倍数;②6是12的因数;③12是2的倍数;④2是12的因数。
师:能根据12×1=12和4×3=12,分别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分别叙述)
师:(投影出示)
下列两种说法对吗?如果不对,为什么?
A. 12是倍数;B. 12是5的倍数。
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A的说法是错的,需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B的说法也是错的,因为1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如果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5个正方形,摆两排,就会有2个剩余,所以12和5之间不存在倍数关系。大家对老师的这一番小结满意吗?
生:(点头微笑,表示满意)
师:(投影出示)分别说一说:在9×7=63和8÷2=4中,(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生:(逐一口述)
师:根据乘法和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或因数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因数和倍数”(揭示课题)。不过,老师得提示一下,倍数和因数是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进行研究的。
【评析】 数学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沦为被动接受者,也不能让学生沦为被灌输者,应让学生成为消化认知加工信息的主体,即意义建构者。教师不应是传授知识和灌输知识的“专业户”,而应千方百计地扶持、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先用填空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再用简答题让学生通过“正迁移”进一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然后用判断题让学生辨析、比较、感悟倍数和因数,清除学生的“负迁移”;最后用加深理解题让学生形成倍数和因数的数感,建立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 探究倍数和因数
(1)探究倍数。
师:根据4×3=12,可以知道12是3的倍数。还能找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生:(在随练本上写)
师:(有意识地挑选两学生的随练本)甲同学写的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吗?(投影呈现)
生:(评价)
师:乙同学写的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吗?(投影呈现)
生:(评价)
师:甲同学和乙同学都借助了3乘几的乘法算式找3的倍数,然而,谁的写法比较好呢?好在哪里呢?
生:乙同学的写法比较好,他写得有序。
生:像乙同学这样按顺序写,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师:(提示)一个数的倍数,一般写五到六个就可以了,还有很多省略不写。下面请大家自己确定一个数,并写出所确定数的倍数。
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师:找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规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大家先讨论,再交流。
……
(2)探究因数。
师:能找到36的因数吗?
生:(在随练本上写)
师:(有意识地挑选两学生的随练本)甲同学写的这些数都是36的因数吗?(投影呈现)
生:(评价)
师:乙同学写的这些数都是36的因数吗?(投影呈现)
生:(评价)
师:甲同学找36的因数,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36除以几等于几,另一种方法是几乘几等于36。而乙同学用的是几乘几等于36的方法,有序且成对地找。谁的找法比较好呢?好在哪里?
生:乙同学的找法比较好,他是成对找的,显得有序。
生:像乙同学这样有序且成对地找,既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
师:是的,有序与成对相结合,从1开始考虑,找到1和36;再考虑2,找到2和18……下面请大家先写出15的因数,再写出16的因数。
生:(先自主写,再全班交流)
师: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请大家先讨论,再交流。
……
【评析】 基于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原则,执教者在引领学生探究倍数时,先让学生探究3的倍数,再让学生自定一个任意数,写出自定数的倍数;在引领学生探究因数时,先让学生在随练本上尝试写出36的因数,再在全班交流、评价和比较,然后拾级而上,要求学生写出15的因数和16的因数。基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执教者在学生找3的倍数和36的因数出现了不同写法时,发动学生“品头论足”,好中选优。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执教者针对“一个数的倍数、因数有什么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三、思维发散,巩固练习
师:(多媒体呈现)下列说法,对吗?
(1)在19÷6=3……1中,19是6的倍数。
(2)因为16×5=80,所以16和5是因数,80是倍数。
(3)25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4)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4,这个数就是14。
生:(逐题明辨是非)
师:(多媒体呈现)从0、1、4、8、24中自选两个数,确认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自选并确认)
师:大家发现了吗?五个数中有较为特殊的数,特殊在哪儿呢?
生:(发表见解)
师:(多媒体呈现结语)任意一个自然数(0除外)都是1的倍数,1是任意一個自然数(0除外)的因数,倍数和因数一般是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
生:(齐读结语)
师:下面我们一起做游戏,我每说出的一个数,如果是你学号的因数或倍数,你就拍拍胸脯。
……
【评析】 明辨是非、自选确认和师生游戏,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又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更能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新知。明辨是非,学生会知其然又知所以然。自选确认,学生会领悟到任意一个自然数(0除外)都是1的倍数,1是任意一个自然数(0除外)的因数,研究倍数和因数通常是在自然数(0除外)的范围内。师生“共舞”一起做游戏,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激发出来,并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四、总评
(1)执教者的“有为而教”。“有为而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作为,引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执教者在学生建构倍数和因数意义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彰显执教者的“有为”。具体表现:①选取“有意义建构”的策略,助推学生建立倍数和因数的概念。②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如“下列两种说法,对吗?”“谁的写法比较好呢?”“谁的找法比较好呢?”“五个数中有较为特殊的数,特殊在哪儿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达到真正意义的自主建构。
(2)执教者的“无为而教”。“无为而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想、能说、能找的,不越俎代庖。学生在探究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执教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到前台,尽情地想、积极地找、主动地说,彰显执教者的“无为”。具体表现:①对于一个数的倍数,是无序写呢?还是有序写呢?对于一个数的因数,是无序写呢?还是有序且成对写呢?均由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优选。②“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找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规律?”都让学生讨论、交流、平等对话,从而无痕地生成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规律,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