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哲、史宁中两位教授联合发文指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必须涵盖三种成分,其一是学生数学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 [1]而数学核心内容,能聚焦数学学科本质,是学科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内容,反映了相关数学内容所蕴含的一般思想和思维方式。那么析取数学核心内容进行教学,无疑就能使得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可调控、可干预、可观测、可评价,从而切实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为此,我们开展了“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数学核心内容教学设计研究”的探讨,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规划自筹课题。
一、对学科关键能力的认识
1. 关键能力
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人们把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称为“关键能力”;换句话说,即能适应时代赋予不同的岗位变换,并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香港地区则将“关键能力”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全美测评协会称“关键能力”为“软技能”;等等。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于其中提出四种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可见,各方所言的“关键能力”伴随着人的终身成长,仅靠学校教育无法完成,更不可能仅由具体的学科教育完成。但是《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那么课堂教学中,老师就要关注学生的逻辑推理、好奇心、想象力、自我管理、勇于探索、积极动手实践、创新思维等等。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皇后”,具有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其很多属性契合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所以数学学科可以探索出相应的学科关键能力。
2. 数学能力
其实,在提倡学科关键能力之前,数学能力的研究(见表1),已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由于“数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与数学活动相适应,是保证数学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人的心理特征。” [2]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不过,究竟哪些数学能力就是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业界尚未达成共识。
3. 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
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小学数学)》这样说明:“基于学业质量评价的需要,我们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体现出的关键能力进行了分解。”(见表2)
尽管上述框架尚是试行阶段,然而提出了小学数学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评价立足点,并由此明晰了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将学习什么、可以怎么学习;老师也有了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但是,还需将小学数学关键能力进行界定,并进一步指出小学数学关键能力到底是哪些能力。
其实,庄惠芬老师早在2015年就撰文提出:小学数学学科有六大关键能力,包括:数学理解与数学表征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推理与论证能力、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 [7]。
也有专家提出:数学关键能力包括数学抽象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8]。
既然是数学关键能力,就应该是数学之外的学科教育培養不出来的能力;或者说数学关键能力应具有小学数学意义上的独特价值,那么交流、推理、理解、问题解决、表达、抽象等等能力之前,还可冠以语文、物理、体育等等学科,如语文表达、美术抽象、音乐交流……
再以“关键”审视,要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这六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的数学核心素养,非具有数学运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定量分析能力不可。再以“数学”察之,非逻辑思维能力不可。
二、对核心内容的认识
检索1950年到2011年的教学大纲或标准,尽管由于时代局限,没有提出“核心内容”这一概念,但是为了突出小学数学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的作用,都在甄选重要的内容贯彻教育思想、提出教学任务。
2017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学)》,于其中指出:“数学教师培训目标的确定以数学学科核心内容为依据。而数学核心内容,在小学划分为9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9]由此,“数学学科核心内容”已经成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应然之路。
综合表3、表4的观点,我们课题组就“什么知识可成为小学数学核心内容”网络问卷苏州辖区的数学老师,有效答卷人数为3306人,参与问卷的老师们来源于10个区市(如图1),荣誉称号涵盖江苏省特级、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各区市学科带头人等(如图2),职称分布从高级教师到未定级教师都有(如图3)。答卷人数众多,保证了样本的信度;答卷群体的广泛性,保证了样本的效度。
统计分析问卷,可知“数的概念”“数学符号”“数的运算”“代数初步”“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等8项,是老师们心目中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占比情况如下:“数的概念”2358人,占71.3%;“数学符号”2404人,占72.7%;“数的运算”2464人,占74.5%;“代数初步”2372,占71.7%;“图形的认识”2334人,占70.6%;“图形的测量”2287人,占69.2%;“数据分析”2336人,占70.7%;“解决问题”2346人,占71.0%。
我们问卷结果和朱立明、马云鹏教授研究一致,均认为:数学核心内容即是数学学科体系中主要内容和关键内容 [10]。再沟联表2和表3,我们主张小学数学学科核心内容从两个角度加以界定:
其一,纵观数学知识形成的脉络和数学逻辑发展的结构,相较于其他内容,核心内容的教学能关联一个或数个领域的数学教学,具有引子价值或桥梁作用,因此更具有奠基性和“种子”性。
其二,以高观点的视角来看,核心内容总是能概括一类数学知识,寻找出这一类知识不同阶段的共性,所反映的也总是一般思想方法或思维方式。
三、以核心内容的教学承载关键能力
比照上述界定标准,“数的概念”“数学符号”“数的运算”“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数据分析”等核心内容在思维方式上有同一性,但其数学本质都相对独立,而且这些内容也能厘定出相对应的关键能力。例如“数的概念”“图形的认识”重点在于数形结合,“数的运算”重点在于数学运算,“图形的测量”重点在于逻辑思维。所以这些数学知识就成了小学数学学科核心内容的元素,当然,内容和能力之间会出现交叉现象。
正是因为核心内容对应了关键能力,这样课堂教学就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可教可评,下面以“数学符号”之“=”和“图形的测量”之“认识厘米”的教学片段为例展开。
数学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标记,某种程度上就是日常教学中所言的“规定”。但是这个“规定”却不是凭空而来的,每一个符号都是数学的发展的必然,都是数学扩张的需要。那么数学符号的学习,可以说就是让学生历经数学知识的发展,从而经历思维的扩疆。所以数学符号的学习不是“说明文”——介绍产品,而是“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讲道理,自然孕育了推理、抽象等关键能力。
回看案例1的教学,老师通过问题倒逼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到了“=”是为了“算”,更是为了“思”,即:要为下一步得出结果,就要说理“是什么相等”“凭什么相等”“怎么这样就相等了”。这样的教,学生自会减少一些研究者所观察到的认知缺陷:“12+2=14-6=8。”“等号的右边是数才算得到了结果。”“算式就是算式,不能看成一个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是数学的根基,直观感受里等号表示着量的相等,藏其后的是,数学通常就是用相等这样的关系,解释肉眼看不见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样,“=”的教学就成了引子,启发着学生在推理中构建各种求真、求序的理性关系:约等于、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远大于、远小于、属于、包含、全等……如是,在提升推理能力的同时,又不断发展着抽象能力、建模能力。
【案例2:“认识厘米”】老师让学生估一估纸条中的线段大约长几厘米,再让学生用尺子实际测量线段的长度。老师巡视,手机抓拍没有对齐尺子的0刻度的(图5)、尺子摆放倾斜的情况(图6),及时投影,评议出合理的测量方法(图7)。最后出示没有0刻度的尺子(图8),提问学生可否度量。
一开始学生感知了1厘米的长度,但仅有1厘米的经验还不够,度量结果更多的是多个1厘米,学生需要对多个1厘米究竟有多长,做适度表征。老师及时让学生估一估,发展了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积累了单位长度的量感。之后的实际度量,不但让学生检验了其感觉的正确与否,而且让学生再说明为什么要对齐0刻度,尺子为什么不能倾斜摆放,如何合理摆放尺子才是正确的,学生将感官聚焦到理性思辨,发展了其推理能力。在学生自认为学习完毕的时候,提出没有0刻度可否度量,学生的推理更进一步。原来测量除了正确与否,还有好坏之分,更有趣的是在“疑无路”的时候,数学的理性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又一村”。
尽管杨志宇认为小学数学核心内容的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对数学核心内容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能从数学课程观的角度来看待数学,只是孤立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讲授;二是教师对核心知识的教学缺乏科学设计,不能抓住数学核心内容的本质来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12]。而从上文两个教学案例可以窥见,我們课题组的努力正好在缝补这个缺陷。比如“=”的教学,引发的是“数学是一种关系”,那就要寻找除了相等之外的关系,但之后一系列的关系又是以“=”作为基础的;“认识厘米”的设计,考量的是线段长度是一切度量的出发点,而且认识厘米的思维方式,是今后认识其他度量单位的基石;所以教学中老师让学生估计线段的长短,这不但是训练对长度的感觉,更是培养学生以1厘米为参照,合理推测几厘米究竟有多长,这样就为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累积了推理的经验,于是有限可加的线段长度,是为了未来可列可加的测度。
至此,通过对“关键能力”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内容”的剖析,带来了一种新思路,以核心内容统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学生在思考新知识的生长时就会有“左右逢源”的意识,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切实的抓手;而且由于核心内容的教学是引子,学生的学习既是为当下获得关键能力,更是以今天获得的关键能力,让未来的不熟知的学习找到了方向,因为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已经成了学生解释世界的手段,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已经悄然地化成了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当然,回顾、整理问卷,问卷提及的“代数初步”“解决问题”,由于没有突出内容及其认知方式的本质特征,因此较难将其与培养哪一关键能力建立联系。所以找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将是课题组在现有成果探索之上,未来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同时,精心设计小学数学核心内容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精彩课堂范例,将是课题组未来实践取向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8] 孔凡哲,史宁中. 中国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及养成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6):7-13.
[2][3][4][5][6] 涂荣豹,季素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367-401.
[7] 庄惠芬. 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59-6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学)[S]. 教师厅,2017.
[10] 朱立明,马云鹏. 聚焦数学核心内容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研究的思考[J]. 基础教育课程,2016(13):38-43.
[11] 陈六一,刘晓萍. “再见”数学,深耕核心素养[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7(z2):82-84.
[12] 杨志宇.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关键问题中的“核心内容”[J]. 基础教育课程,2017(z1):82-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