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贝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和优化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思想转变,要以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推动语文教师积极阅读,转变教师教学观和学习观;以教师的教和学,促进学生的学和做;以“教学合一”的理念探究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关键词:教学合一;以学促教;艺文相融;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1-0020-02
一、引言
当下,随着教育部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转型,以更好更有效的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是每个有志于教改的教师需要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重点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如加入小组合作讨论环节、添加背景音乐、制作花哨课件,以外在形式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力求突破创新。在如此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的素养有无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如何,还值得探究。但对笔者来说,这样的课堂,越来越丢失了语文味。
笔者认为要让语文课回归语文的天地,先要改变的是思想,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观。
二、“教学合一”,阅读先行,转变语文教师教学观
笔者认为“教学合一”是指教师不仅是教书者,更是关注自我提升、不断学习的主体者。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和学,能够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对语文教师而言,要从重视教的环节,转入更重视学的提升。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所以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目前,常熟市積极推进大阅读活动,很多学校都为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专业读本。如《守望教育》《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幸福与教育》《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等书籍。通过阅读丰富的专业书籍,语文教师可以思考自己的语文教学现状,以提升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只有爱阅读的语文教师,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遨游书海,才能对文本有独到的认知和个性化的解读。笔者坚信阅读量的增加,可以开阔语文教师的视野,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规划,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观。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效果。教学不仅要发挥育人、促进学生成长的功能,还要发挥促进教师职业成长、提升其职业幸福感的功能。
三、“教学合一”,以学促教,改变语文教师学习观
“教学合一”,要求语文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以达到以学促教的效果。语文教师通过不断丰富学识,扩大知识面,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大拓展课堂深度,引领学生学习。
“学习”,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教学合一”的思想让我们充分认识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语文教师视学生为独立的学习个体,明确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并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开展丰富的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其思维,提升其能力。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教师自身加强学习能为语文教学服务,提升语文教学实效。同时,教师如果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语文实践融合,也能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朗诵是笔者的一大爱好,为了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笔者加入了市图书馆的朗诵团。通过专家有针对性的训练,笔者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充满张力的朗读对解读文本、诠释作者情感的重要性,认识朗读感染力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将自己学习到的朗读技巧,逐步渗透进课堂教学,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再引导学生自己朗读,通过对声音的把握和处理去探究作者情感、解读文本主旨。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一个“唉”字,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探究,并让男女生分别演绎,同时让学生设想当时情景,再通过声音来传达人物内心的期盼与失落。通过对不同语音语调的把握,学生能感知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的起伏,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学到写作手法等语文知识。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玩耍”中提升理解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文字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笔者用自己的学带动了课堂的教,一些学生在笔者的带动下,朗读能力、文本解析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积极踊跃报名参加朗诵比赛,成绩喜人。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叶”专题时,笔者突破常规教学思维,通过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叶”的相关知识。笔者课前布置学生一个小任务:在住所附近寻找不同形状、颜色的树叶,了解叶的名称、作用和价值。课堂上,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咨询生物教师等途径,初步了解了叶的世界。笔者发现,这种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的知识,更乐于为学生接受。这次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从书本走向生活,又回归书本,锻炼了动手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学习,通过自己对教学手段的创新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本身来说也是一大鼓舞。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取得进步,又能促进教师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这是互惠互利、师生双赢的好事。
四、“教学合一”,艺文相融,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涵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语文教师学习陶行知教学理论,不能停留于理论的提升,还需要行动的跟进。语文课程有着独到的学科特点,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之外,还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艺文相融”是笔者所在学校正在进行的课程基地项目。其力求通过课堂教学、丰富的艺术活动促进学生文化知识、文学修养、艺术品质的多维度提升,多方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课程基地开展的丰富活动中,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也积极寻求突破,走出教学的常规形式,“艺”“文”相融,探寻积极的语文活动。
三月,校园里樱花盛开,一树繁华,一树绚丽。每次经过樱花林,笔者都会看到一些学生在樱花林旁驻足观赏,不忍离去的情景。看着学生流露出对美的欣赏,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语文教学契机。于是,某天中午,利用休息时间,笔者带着学生来到了樱花树下,为他们拍照,与他们一起欣赏樱花之美。看着挂满枝头团团簇簇的樱花,笔者引导他们进行联想:“看着这么灿烂的樱花,你们想到了些什么?”此话一出,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有人说樱花美得绚丽,但是美得太短暂;有人感慨樱花必须一树都开了才好看,正如自己班级的同学团结一心、齐头并进才有吸引力;有人说此刻奋斗迎考的自己犹如樱花一般美好;有人看着满地凋零的樱花,感慨即将到来的六月分离,不禁有了丝丝忧伤……樱花树下短暂的师生共话,成了之后我们语文课的一个亮点。那次对话更是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为他们接下来的复习迎考注入了一股不一般的动力。有人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樱花的摇坠,是一种悲伤的必然;梧桐的飘落,是一种凋零的必然;风雨的到来,是美丽与成功的升华,因为在那以后,便是彩虹!”可见,这样的语文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且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为学生架起了桥梁。此外,在复习《紫藤萝瀑布》时,当说到那一树盛开的紫藤时,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满树盛开的樱花,回忆了我们一起在树下讨论的种种,也更深刻地解读了生命的可贵。
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会被他淡雅清新、富有韵味的文字所吸引,透过文字感受昆明在作者生命中留下的印痕。那一份魂牵梦萦,仿佛也让我们游走在昆明的雨季中,聆听卖杨梅的苗族姑娘的吆喝,品尝滑、嫩、鲜、香的牛肝菌……带着这样的阅读感受,笔者让学生自读文本,选择最值得欣赏的段落,运用文字、图画结合的方式,创作独属他们的“昆明一景”。这样的小活动,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又考查了他们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很多学生的绘画实力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体现。为了这项作业,一些学生认认真真细读文本,做文段的筛选,想象文字背后的场景,从而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有人画倒挂着都能开花的仙人掌;有人画仙人掌围成的篱笆,几只牛羊远远躲开篱笆,对着篱笆里的蔬菜垂涎欲滴;有人画色香味俱全的牛肝菌;有人画饱满黑红的杨梅;有人画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有人画作者和朋友在酒店小酌;有人画密密匝匝的木香花、花架下单脚独立的公鸡……图画之外,配上文中相关语句,效果令人眼前一亮。最终很多学生的作品都赢得了同伴的认可和喝彩。付出后得到的回报与肯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别样的体会。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笔者记住了这句话,也践行着先生的教诲。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围绕课程基地项目,开展了丰富多彩又意义非凡的语文活动,如经典诵读、诗词鉴赏、书法篆刻、小小播音员等。这些活动连接了课内与课外,既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生人文素养结合,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在活动中,教师边学边教,以自身的突破、提高,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孜孜不倦、不断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将学生的健康成长置于首位,将育人的目标牢记心间。
五、结语
在笔者看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转型,需要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笔者以陶行知教学理论为先导,践行“教学合一”教学思想,积极开展自主阅读、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且行且思,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成长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參考文献:
[1]何 钢.谈“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37-38.
[2]王大金.“教、学、做”合一——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周刊,2018(19):125-126.